我們不做愛!(上)
婚前守貞成新潮流
性在社會上形成氾濫早已是屢不見鮮,然而這股敗壞的文化中卻傳來一聲喜訊,一股名為「婚前守貞運動」的風潮已悄悄在年輕人之中展開,他們堅持性是一件美好的事,應該留到新婚那一天才和親愛的人分享這一份喜悅!
由於我們目前所見所聞中有極大部份的內容都與性有關,透過電影、網絡、書刊等不斷地擠入我們的思想意識層面中,對我們造成不可忽視的潛在影響!在此觀念的帶動下,婚前性行為、一夜情、同性戀、濫交…成了司空見慣之事,青少年放縱的情慾,隨便就可以上床的心態,迷失的心靈追求一種紓解壓力的方式。
而「婚前守貞運動」則是這股文化的反思作用,1993年由美國南方浸信教會發起,迅速傳遍全美的青少年,企圖拒絕父母那一代「輕易就做愛做之事」及「處男/處女等于羞恥」的風氣,他們代表這股「反文化」力量,顯然與主流媒體習慣以性當作提昇收視率、促銷商品的手法背道而馳。
當時全美有14%的青少年簽下誓約,對青少年性行為的改變起了很大作用。這項運動向青少年宣揚貞潔,希望他們守身如玉,直到遇見終生相屬的對象。他們要求青少年簽署一份題名為「真愛可以等」的守貞誓約,公開宣誓婚後才會有性行為。該誓言的內容是:「相信真愛可以等,我對神、我自己、我的家人、我的朋友、我未來的伴侶及我未來的子女發願,我將會禁慾,直到我進入由上帝祝福的婚姻關係。」
全美國有250萬名青少年參加了這個運動。1996年2月在華盛頓舉行的一場盛大遊行中,共收集了35萬張宣誓卡。然而當時在東方,這股風潮尚未開始,只埋沒在美國內進行。
過了十年的今天,這股風潮早已不再是一個聽不見的聲音,而逐漸嶄頭露面,知名歌唱偶像布蘭妮就直言道自己要堅守處女之身到洞房之夜。
越來越多年輕人選擇童貞
于去年十二月九日出刊的美國新聞週刊報導中指出,隨著愈來愈多美國家長及政治人物激辯美國政府推動的守貞運動價值,愈來愈多青少年決定不在婚前發生性行為,一場新型態的「性革命」已席卷美國。
新聞週刊在這篇以「選擇童貞」為題的報導中說,無論讀者信或不信,這波「性革命」已在青少年身上發生。走訪任何一所美國中學,你會發現愈來愈多初高中學生決定婚前守貞,而報導更引述美國疾病防治中心最近一項研究結果指,從1991年到2001年,自稱從未有性行為的高中生人數已增加近百分之十。
這股「我們不做愛」的趨勢或許會讓家長、公衛官員和終日圍繞在「性」左右的青少年松一口氣,但這股風潮與東方社會開始的「性解放」,又形成了對立的局面,值得令人深思!
而新聞週刊更訪問了多位選擇守身如玉的青少年,了解他們選擇婚後才展開性行為的原因。該刊發現,在性行為這項私人決定上,宗教扮演重要角色,但其中還有別的因素如愛護子女的家長、青少年本人自覺未夠成熟,以及青少年追求某種命運掌控權的意念等。其中更不乏有了性行為的青少年,因為覺得沒意思所以決定再次選擇守貞。
2001年,本報記者所做的一項問卷調查顯示在本地16歲至21歲的青少年中,有45﹒83%的男青年曾經有過性行為,而曾經有過性經驗的女青年則有10﹒3%。而平均發生第一次是在14﹒2歲,其中更有人第一次發生性行為在10歲!
而有34%的人想在交往三個月內和對方發生性行為,30%的人認同一夜情,而13%的人則曾經有過一夜情的經驗。如此的數據顯示本地的青少年性解放的速度實在不容小覷,何況是在高速發展的今天!
蔚為風潮的「婚前守貞運動」卻給了我們一個啟示,是不是可以幫助迷失的青少年保護自己,珍惜自己還是個未知數,不過,至少我們提供了他們另一個思考的角度來看待「性」這回事。
其中一個呼籲的聲音,出自蘇利雯(Kathleen Sullivan)女士,她是天主教徒,孫輩共計29人。她在芝加哥成立一個名叫Project Reality(PR)的組織,向公立學校提供守貞為本的教材。蘇莉雯在七十年代,以家庭主婦身份投入守貞教育的戰場,因為她的孩子轉述在學校聽來的性教育內容,讓她十分苦惱。在那個年代,教導守貞往往引來嘲弄,但蘇利雯女士仍然奮戰不懈。現在沒人笑她了。
去年,PR(Promise Keeper,守約者組織)在伊利諾大學主辦一場守貞運動,吸引了八千個孩子,在兩個小時內「大吼」守貞。在紐約,今年將舉辦五場這樣的聚會。
「我們告訴這些孩子,沒有任何避孕方式,能夠修補破碎的心,」蘇利雯女士表示,「孩子們也聽進去了。」
守貞有效期18個月
很多人對性風氣的轉變持樂觀態度,但青少年守貞誓約是否真的能起約束作用?哥倫比亞大學和耶魯大學社會學者的研究結果顯示,這樣的誓言在某些條件下的有效。
首先,其研究結果顯示誓約的有效期18個月,「一般而言,守貞誓約可以讓少男少女發生性行為的時間延後18個月。誓言的有效與否主要取決于兩個條件,其一是年齡。誓約對15歲以下的青少年效用較高,15歲以上的青少年效用則會進一步降低。」
另一方面則是青少年身處環境的互動情形,如果青少年的活動環境是封閉性的,而大部份友誼和戀情發生在團體之中,那麼當宣誓者人數越多就越有效,但當宣誓者增加到成為多數時,誓約則無效。誓約在它不是多數人遵從的狀態下,能構成對某種特殊的個人身份的認同時,才會有效。
誓約的效用主要在於它是一種身份認同運動。就跟其他身份認同運動一樣,它只有在非常態、非主流的環境下,才能突顯,才起作用。這項認識對制定普遍性社會政策者深具參考價值。換句話說,青少年守貞誓約運動無法成為人人必須遵行的政策。
當青少年守貞運動開始如火如荼展開時,也引出許多批評。有人認為教會試圖把基督教義中鼓勵純潔、禁慾和童貞的觀念,加到青少年身上。其中一項主要的批評是,萬一誓約者不能堅定守貞,將造成不良的心理影響。研究者以「自尊心」和「沮喪」兩種衡量表格來評估毀約者,發現除黑人男子外,毀約者的自尊心會降低,但不會真的造成心理創傷。研究也發現,毀約者在第一次性行為時使用避孕法的比例,比一般青少年少了1/3,主因是他們本來不打算有性行為,所以也沒有注意到避孕的問題。
預告:我們不做愛!(中)
從美國的「婚前守貞運動」中,我們是不是可以借為楷模?讓青少年更懂得珍愛自己,不要再胡亂蹧蹋自己的身體。
明天,讓我們來看看到底守貞運動在本地如何進行?又是怎麼樣的一群人自97年以來就為防治青少年婚前性行為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