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的名字叫希望!

快樂學習或是學習競爭力?

學習是快樂的回憶或是痛苦的昇學壓力?

前言

孩子的世界原本就充斥著玩樂與嬉戲,然而高度競爭的今天,孩子的童年已不如過去的年代那麼自由自在可以在池塘游泳、水溝捉魚、爬樹…現代父母的孩子產量少,自然對孩子就比較寶貝起來,基於保護孩子的心態,大多都會禁止孩子這麼做。

失去了自由玩耍及探索自然的機會,現代許多小孩子由於雙親都工作的關係不得不提早送往託兒所,接受所謂的啟蒙教育。畢竟,沒有父母會希望自己的孩子落後于他人,每個父母都期待孩子比別人早學習,贏在起跑點,所以一大早就把孩子往學習的路上送。無形中,孩子很早就失去了自由玩樂的趣味,而落在大人安排好的生活活動中,活著。

另一方面,在培養孩子多元化競爭力的期待下,父母無不使渾身解數使自己的小孩站在〞天才〞光環下的最前端,孩子除了要面對學校的功課壓力外,還有補習班、才藝訓練等要參與,更在追求卓越的理論下,大人也不免心慌,趕忙把孩子送去受教育,甚至早在18個月就參加了豆豆班。

補習原本的出發點是好的,可是當你發現就連幼稚園的孩子已經開始上補習班後你會有什麼感想?或許不是每一個小孩都有這麼好的機會來接受教育,但是面對如此豐富的學習機會,孩子在語言、知識和才能養成之際,其創造力、想象力等等人性的那一面呢?

在只講求學習能力及競爭力的今天,讓孩子把大人世界裡規矩都學會,教育會不會變成工廠,而孩子則淪落為產品,輸出為工商業社會所用的〞螺絲釘〞?

而所謂的天才教育真的能教出一個對社會有正面影響、帶動世界積極面的人嗎?當我們只在乎知識,努力栽培專家或天才時,會不會一個不小心養成了天才的知識罪犯呢?因為在這種教育模式的背後,我們缺少了智慧的美德,少了同理心和對世界的愛!

應該教導他們學會愛的父母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總是把孩子交給老師帶領,甚至孩子回到家後,父母都不知道要怎麼去面對孩子的種種疑問,一大早把孩子送給人看顧且學習的結果是孩子和父母之間的連接點──家,卻顯得空空蕩蕩,孩子與父母間的連接變薄了,他應該感激父母或是老師把他教會這一點呢?

在訪問的過程中記者認識了一位10歲的小女孩,除了星期二外,她一、三、五、日都有上補習班,星期四要參加課外活動,而星期六下午則參加才藝班,活動排得滿滿的,讓人不得不佩服其精神及毅力。

她並不是一個例外,本地,還有更多的孩子過著相同的生活,上學→放學→補習→做功課,等到可以玩的時候已經要準備睡覺了。他們不是不喜歡玩樂,只是未來往往比較重要,你早開始用功就會贏別人一步,大家相較之下,學習自然往前提了許多。

做父母雖然心疼孩子這麼小就要受到壓力無情的擠壓,但想到孩子的未來,又不得不讓孩子過這種生活,畢竟,學業與玩樂不能兩全其美,比較重要的那一個自然會受到重視,而無關痛癢的自然就被拋開了!

台灣某些父母更以「你要有個快樂的童年,你就會有個悲慘的青少年!」來〞勉勵〞孩子努力讀書學習,以便麵對更加嚴峻的昇學環境。

這個教育方向的未來真如我們所願嗎?那麼,為什麼社會還有這麼多青少年問題,吸菸、打架、濫交、自殘、甚至是自殺的?社會給了青少年什麼,把他們壓得喘不過氣,要以種種極端的方式來釋放自己。

提早學習是為了早一步

劍橋兒童發展中心的院長瑪麗表示父母一早把孩子送進學習中心自然是希望孩子能早一步領悟到學習的重點,往全方位發展,但每個孩子的學習能力不同,興趣也各不一樣,同一班的學生都各有各的成就。

「有的孩子在數學方面很行,可是語言就顯得普通了,反之亦然,我們不能要求每一個孩子都是天才兒童,發展兒童的目的並不是要給孩子壓力的學習,而是讓他們在自己的能力範圍以內探索,真正的明白與了解我們想教他們的東西,也不是〞死背〞或者填鴨式學習,」讓孩子愛上學習,才是她的最終目的。

教學是讓孩子能夠去探索與明白,如果你重複地教他聽同一個生字,他很快就會忘記,寫給他看,他可能會記下來,反之若你讓他接觸這一個字的意思,他才可以真正明白。「以蘿蔔為例,我們教小孩不是只告訴他這叫作蘿蔔,我們會讓他摸、讓他試吃和分辨蘿蔔,如此一來,他的印象就更加深刻!」中心經理黃玫瑰表示。

主張讓孩子自然地學習是其教育方式的精萃所在,孩子原本屬於快樂的童年是不應該受到大人世界的左右。

啟蒙是重要角色

啟蒙教育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應該要受到重視,菩提幼稚園主席姚雙順表示。啟蒙教育與正規教育不同,兩者間辦學的目標更各不相同,「啟蒙教育是要讓孩子適應團體生活,培養他們的興趣並啟發他們的潛能,有些家長會將啟蒙教育與正規教育混淆,認為孩子要有功課、要有考試,其實啟蒙教育應該是讓孩子在興趣中學習。」

其實孩子在06歲是最敏感的時期,無論在語言、才藝及體能方面的發展都是最好的,學習速度快,尤其是03歲,這3年所學的東西是大人要花60年才學得來的!而超過6歲才開始學習,速度就會變得很慢,因為一下子有太多東西要吸收,時間上是不足的,活動主任蔡惠珠表示。

「現在父母只要孩子到了4歲就會把孩子送進幼兒班,有些甚至孩子才3歲就想送來,到了6歲才把孩子送來的家長少之又少,因為家長都知道越早學習越好!」行政主任楊雪嬌透露。

而且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太父母都會有,不過也必鬚根據自己孩子的能力與質量來發展,楊雪嬌表示。萬一父母過於強調這一點,老師也會嘗試與父母溝通,了解父母的心態,從中開解父母,「老師在這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但也需要父母配合!」

「父母要有正確的心態,讓孩子得到更好的成就,而不要強迫孩子,讓他們有自己的空間根據自己的興趣來發揮潛能,家長若一昧拿孩子與其他人比較對孩子無疑是項傷害,畢竟,學問是生活的條件,但不是賺大錢的條件,」姚雙順稱。

幼兒教育是為了銜接正規教育而做的準備,不應該是過於嚴厲以致給孩子學習上的壓力,它更應該啟蒙孩子的身心發展,讓他們上小學時可以更快適應。

搶先學習,贏在起跑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