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馬戲劇
羅國文:沒有觀眾,戲就不成立!
戲劇是與觀眾溝通,無論是喜劇、悲劇或社會層面的東西都透過做戲與人在分享某些東西。
「沒有觀眾,戲就不能成立!」戲劇導演羅國文說。
羅國文來自吉隆坡,在大馬戲劇圈中頗為活躍,身兼戲劇導演、演員、舞台燈光設計師及戲劇導師等多職,去年底更成立了『臨時空間』並在裡頭擔任教學工作,這次來晉主要是參與蟬劇團新劇『荷珠新配』的導演工作。
■戲劇,城市文化發展中的角色
羅國文說,從事戲劇工作就是要「相信」自己所做所為是有意義的!
現代社會強調物質生活,家庭對孩子的期望也以金錢掛帥,我們都活在這樣的環境之下,經營自己的物質生活。但當社會及物質生活發展傾向穩定後,人們就會想要追求心靈上的生活,其一是藝術,再來就是宗教。姑且不談宗教,戲劇正是藝術其中一種呈現方式。
「從戲劇中我學習成長了許多!」透過藝術的欣賞,讓人們也注視到了物質以外的教育及人格的提昇。
「對戲劇,各人有不同的看法,但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就好比不少國家非常注重藝術文化的發展,政府皆投資了許多金錢在發展藝術文化中,譬如新加坡建濱海藝術中心就是一例。
「一個城市在發展當中,也應該注重文化的成長!」他強調。
■大馬戲劇的成長
大馬戲劇的成長與10年前肯定有不一樣的面貌,但這種成長是緩慢的。一樣東西的發展與當地社會結構有莫大的關係,整體的局勢與國家的投注都可能影響其腳步。
「我本身仍在觀望本地的戲劇發展會走到怎麼樣一個模式,過去我國的文化與旅遊是安排在同一個部門之下,現在政府把文化部份割出來,這樣安排是好的,但今後會出現什麼發展還有待觀察。」
在我國,戲劇是以語言來區別,這並不是在區分種族的差別,而是不同語言的戲劇發展及成長的環境都很不一樣,所呈現出來的現象也不同。各種戲劇有本身的觀眾群,然而國文及英文戲劇的觀眾仍佔了大部份。
以英文戲劇來說,他們的發展比較久,許多上一代的前輩都還留在這個圈子裡,他們已經形成了本身的網絡,在人事方面有很廣泛的觸及點。
反之,中文劇場在這十多年的發展下來,大部份成員都很年輕,最資深的也不過40出頭,很多地方仍在摸索及試驗當中。發展狀態的不同會形成不一樣的風景,羅國文稱。
「有次我和一些搞劇團的朋友聊天時談到本地戲劇發展,有人告訴我說,在大馬中文劇場發展最蓬勃的地方一是在首都吉隆坡,二是在古晉。當時,我聽了很驚訝,因為我之前都不知道,原來這裡有幾個自己成立的劇團在運作,」他透露。
■大馬戲劇的特色
在吉隆坡,戲劇發展出自己一套的狀況,無論在表演或語言上都展現了多元文化的本土特色。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我們並沒有自己的特色。
「我們所謂的傳統特色若是一些皮影戲,那麼,我們並沒有發展出自己的特色,因為我們所學是西方戲劇的方法,我們吸收的養份是從西方得來的,這並不是我們的東西,但反回頭看,我們把民間及傳統的東西再吸納進來,在創作風格來看,我們確實是有一套本身的特色存在,」羅國文稱。
大馬搞戲劇的人多數在做自己的作品,寫自己的劇本,裡面有許多是我們的社會課題及生活周遭的事情,非常的本土化!「創作有很多風格,在一個題材的處理不同的方法及風格都可以形成另一種狀況,中文劇場中,有些摻雜方言的呈現方式不就是一種大馬特色嗎?」
■把觀眾帶入劇場中
在蟬劇團的帶領下,大家對戲劇逐漸解開了一層又一層的面紗,每年欣賞演出的觀眾是日益增加了,但對本地人來說,戲劇仍是陌生不解的,怎麼才能讓市民變成觀眾走入劇場中?
一個地方的戲劇成長會受到社會體制與結構的影響,要把觀眾帶入劇場需要不同的管道,比方教育或實際演出。「學校教育及社區教育,甚至網絡都是讓觀眾接觸、認識到戲劇是什麼的地方,本地戲劇只能在有限情況下盡力把觀眾吸引過來,」羅國文說。
劇團在能力範圍下多辦活動,經常有不一樣的演出,透過教育民眾打開大家對戲劇的認識,大家自然了解戲劇到底在演些什麼!
「大家對戲劇的印象很模糊,因為在我們所受的教育當中並沒有給我們這方面的認識。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管道,戲劇除了讓人欣賞演出之外,也應該走入校園辦講座、辦社團讓學生多認識及了解!」社區教育要比學校教育更難做,需透過不同的單位來進行,社區裡有這批人願意去投資,做這樣的工作。
不然,要讓觀眾投入並不容易!「我很常說,戲劇是有文法的,英文有英文的文法,電腦也有電腦的語法般,也就是組織的結構,你要了解它才懂得欣賞或操控,對戲劇有認識才能夠明白戲劇在表達什麼,這有個難處,就算我今天發明瞭一個非常有用的東西,並不是100%的人會懂得去運用或欣賞它,我只能在我的能力範圍下盡力去教育及灌輸人們,鼓勵大家來使用。」
陌生不過是因為不熟悉,只要看觀眾願不願意去接觸,久而久之自然就了解其中的脈絡!現在,本地劇團應該要做的就是吸引觀眾過來,讓觀眾先了解,再培養他們形成興趣。
■本身與戲劇結緣的過程
他從學校時期開始就參與這方面的活動,並在馬來西亞藝術學院修讀戲劇系,不斷地在這圈子中沉浸至今。畢業後,他曾從事電影助導、場記、電視剪接等工作,97年後全職于劇場工作,並專注在導演創作。目前他有一半的時間是在國外做交流活動,逗留在吉隆坡的時間除了自己的演出之外,也開課教學並做舞台燈光設計等。
去年底他從原本的劇團中退出後,與另一名夥伴,張敏華在吉隆坡成立了『臨時空間』並在裡面教授表演課。「這是一個空間,讓人可以去學習攝取人文知識,並把所知溶於生活當中去思索生命!」目前,空間除了提供課程教學外,也經營講座、交流會、文字記錄等,以促進大馬的藝文發展。
■多重身份多學習
從事戲劇工作以來,羅國文擔任過許多不同的角色,從統籌、監督、導演、演員、燈光設計都都一手包辦過,在劇場中有如此多重的身份是少有的,不同的身份又帶給他什麼樣的衝擊?
「我覺得能有不一樣的身份很幸運!」這樣一來,學習的機會更多,坦白說在大馬的戲劇圈裡,很少人可以從事這樣多種身份,這也是一場機緣。
戲劇表演是一種綜合的演出,由許多人的才華結合下呈現出來,裡面有劇本、導演、演員、技術人員、宣傳等,是通過許多專人來完成。在這個領域裡,懂得越多幫助越大,身處在不同的角色當中,在與人溝通時可以用別人的角度看事情,從中學習到不同的事情。
「我比較喜歡自己導的戲,由自己來處理燈光,因為所有的東西都在自己的掌握下,並在自己的想法下完成。」但這樣也蠻辛苦的,他現在儘量讓自己重疊的身份不要太多。他認為扮演主動帶領或協助大家一起來完成戲劇的演出的角色很棒,配合別人很輕鬆,但人家要你來配合他就不那麼容易了,「也就是這樣你知道主動要你配合的人很辛苦,因此你在配合別人的時候都會儘量做到!」
在這裡,人與人的溝通是最難且最深奧的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