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识II

      创作人与创作人之间的共识,以及听歌人与听歌人之间的共识,应先于创作人与听歌人之间的共识,这是许多人所不能理解的。试想想,创作人在整个漫长的创作过程中,(从写歌到完成录音,一张专辑所需的时间是无可估量的。)听歌人几乎是不占任何位子的(以听众做为标准的流行音乐除外),他(们)只有与共同工作(创作)的人沟通、交流,这些人会同时扮演听歌人的角色(但是创作人要扮演纯听歌人是艰难的),直到整个专辑完成,出版了,听歌人才有机会听到他们的创作,到那时候,一切已成为定论,听歌人再对创作人提出各种建议,也都为时已晚矣。

      与创作人长期沟通的,大多都是创作人,一般认为音乐创作人不用言语,只需用音乐就可以沟通,但事实上有多少音乐创作人真的可以如此?另外许多创作人都会认为当他们协助其他创作人时,不应干涉那创作人的创作理念,但是这并不表示他们不必去理解那创作人的创作理念。当多位音乐创作人合作时,那不应该只是技术性的,即不论是混音、伴奏、编曲或共同创作,都必须先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先理解那创作人的创作理念,不去了解,就没有创作方向,没有方向又如何合作呢?一位音乐创作人可以给予另一个音乐创作人的协助,就是帮他把他的创作理念表现出来。

      虽然听歌人完全被排除在制作过程之外,不过听歌人的意见还是必要的。只是在对创作人提出意见之前,听歌人是否应该先自己尝试回答自己想发问的问题呢?还有一些问题,其实只要向其他听歌人发问就可以得到圆满的答复了。有时候,听歌人的疑问,乃是自己本身的经验不足所造成(一些开创性的创作人会提出一套新的音乐观,如果听歌人不了解或者不知道这位创作人的音乐观,很容易就会认为他不知所云)。主动去了解音乐(不是主动去联络音乐创作人),增广对音乐的认识,做为一位进取的听歌人,绝对是必要的。

      什么时候创作人与听歌人才需要达成共识?当创作人已经把他们的理念都化成音符,而听歌人也已经对创作人的音乐相当熟悉时,他们就可以坐下来印证自己的观点。(可惜很多时候当创作人遇到听歌人或相反时,双方却只会像陌生人般询问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或审判似的追问创作观)。

      在创作人的创作理念里头,根本容不下听歌人的感性需求,而听歌人最不能接受的是创作人的自以为是。这鸿沟绝非三言两语就可以解决的。要拉近两者之间的距离,就不能持敌对的态度,听歌人若永远只在批评创作人不知所云,创作人只会埋怨听歌人才疏学浅,那么两者将永远都处于两个极端。目前虽然还没有一个完美的方法可以明确地道出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但可以肯定的是,造成这个距离的,绝不是音乐,因为音乐是拉近距离的。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