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事業
日記
生命日記
閒記
月報
 新聞事業
我報
數碼相片
 研究事業
學報
 娛樂事業
音樂
電影
網上娛樂
 玩笑對象
玩笑對象新聞
資料庫
 旅遊
專業旅遊考試
旅遊回憶
 昔日網頁
 
 真我連結
 


我的閒記

 

20048

盂蘭勝會 8月26

近日, 在球場上經常會見到好幾個搭起的大棚, 內不時有道士和和尚經過, 晚上更是歌舞昇平, 唱潮州歌、演潮洲戲, 人人樂亦不乎, 每年的農曆七月份, 潮州人總是最興奮的, 拜神過後有戲看, 有米派, 比新年過節更有氣氛, 這就是在香港流傳了很久的潮僑習俗--盂蘭勝會。

聞說潮州人是最神心的族人, 潮州人十居其九也是拜神的, 但因為香港受到西方文化及教會學校教育的入侵, 不少年輕的潮州人也改信耶穌, 但潮州中、老一輩仍多以拜神為其主要信仰, 到廟宇一走, 你總會發現很多人講潮州話的, 而潮州人在六、七十年代大量遷香港, 使神廟、祭神儀式及活動等在香港大量興起, 而要數最享負盛名的, 必定是每年農曆七月份的盂蘭勝會了。

盂蘭勝會, 其實是衍生自中國傳統節日--盂蘭節, 道教相信, 踏入農曆七月份便是鬼門關大開的時候, 他們會上來凡間, 接受凡間人的拜祭及奉獻, 潮州人是最忠於拜神的, 不論對神對鬼對祖宗也特別尊敬, 七月份孤魂上凡, 潮州人便會為他們做法事, 拜祭及做一個勝會給它們娛樂, 於是, 一個熱鬧的勝會便出現了。

盃蘭勝會只會在有潮僑聚居的地方才出現, 在香港, 潮僑多集中在九龍東部一帶, 故此九龍東區特別多盂蘭勝會的場地, 盂蘭勝會可以說是聚集潮僑一起拜祭孤魂的地方, 與街上路祭孤魂的不同, 在勝會的會場內, 有鬼魂的祭壇, 也有神、佛的祭壇, 其中以大士台的大士最受拜祭者敬仰, 聽聞大士是地府的守衛者, 守護者陰間的孤魂, 故值得尊敬, 而佛又為何與孤魂的祭壇放在一起呢? 因為道教相信, 佛力無邊, 只有佛才可以超渡鬼魂, 所以不時會見到有大法師與和尚在佛壇內誦經打齋。

盃蘭勝會最吸引的, 就是每晚也在會場內最大的搭棚內舉行的盂蘭勝會晚會, 做的多數是潮州大戲或潮州歌唱表演, 他們做這麼節目, 一方面是給孤魂娛樂, 另一方面也是給潮僑們聚首在一起開心好幾晚, 潮州大戲在香港近乎式微, 猶幸每年也有個盂蘭勝會可以給他們大顯身手, 有些潮州戲更是請國內的潮州同胞的資深演戲者來表演的呢! 所以質素上一定不會太差。

盂蘭勝會, 間中也會舉行一些拍賣活動, 如前年我在牛頭角的盂蘭勝會, 便見過在拍賣「三羊啟泰」的雕塑, 那些拍賣品多數也是一些用作辟邪或改運的用品, 當然也很適合祭神祭鬼的人使用。

至於派米活動, 則更加聞名, 每年也有老人家排隊輪米時不適暈倒或發生爭執的事件發生, 他們之所以這麼熱衷取米, 不是連一包米也買不起而要人家施捨, 而是他們相信, 吃了這些盂蘭勝會的米可保一家大細來年平平安安, 故這也被稱作「平安米」, 派平安米, 就好像新年時放煙花一樣, 有很多警察在維持秩序, 場面比其它節慶活動更加虛冚! 所以, 每年這個月份, 警察也是十分繁忙的。

盃蘭勝會, 表面給人的感覺可能是恐佈的, 因為這牽涉到鬼魂, 其實, 只要你一進場, 就覺得沒有甚麼恐怖, 反而是一個熱鬧歡愉的盛會, 盂蘭勝會本來設立的目的就是要使人和鬼也在這個時候開開心心, 才會做大戲, 載歌載舞, 所以, 應該以歡愉的心情去參加盂蘭勝會的活動, 當然, 拜祭鬼神的時候就要嚴肅一點了。

盂蘭勝會, 連香港政府也不能阻止其進行, 踢波的人也要暫時讓開, 盂蘭勝會的確是深入社會、深入民心、紥根香港潮僑的一種傳統節日活動!

 

互聯網 8月23

在這個資訊發達的年代, 互聯網的應用相當普遍和廣泛, 雖然互聯網發展至今只有十年左右的時間, 但其應用性的迅速增加, 使時下人不能不要迫自己盡快掌握使用互聯網作為涉取資訊、以及進行社會各種活動或程序的工具。

互聯網可以說得上是拉近了世界上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的工具, 以前沒有互聯網的時候, 人與人之間的接觸多數也是要靠通電話或發放傳真, 但隨著互聯網而出現的電子郵件、ICQ等, 則使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途經有更多的選擇, 當然, 有人會說使用ICQ不比用電話交談來得直接, 但以文字直接及即時傳送訊息的新途徑, 也是有其具價值之處的, 例如某些難以用言語來表達的事物, 只能用文字, 若然寫便條或書信寄出寄入的話必定十分麻煩, 但是使用ICQ便可以排除了這種障礙。

不過, 我個人認為, 互聯網的出現, 其最優勝之處並不是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而是使人可以更容易、更方便和更廣泛地涉取更多和更新的資訊。在互聯網尚未普及的時代, 人要涉取資訊, 主要有以下三大途徑: 電視、收音機和書刊, 但這三種媒體的局限性也要比互聯網的大得多, 書刊之種類雖然很豐富, 可是其資料尚且不是最新的, 即使是每日出版的報紙, 也只是昨天的消息, (當然, 論其質而言, 報紙要比互聯網上的新聞資料好得多), 而雜誌, 以至圖書的更新程度更是無法與互聯網比擬的! 至於收音機或電視, 其即時性也是可以拍得住互聯網, 甚至因為即時現場直播而比互聯網優勝得多, 可是, 電視和收音機所能提供的資訊的種類始終有限, 可是互聯網上的資訊卻是無限的, 要找甚麼得找甚麼, 但電視和電台的節目有其自訂的時間表, 你不可能按自己的興趣去找看資訊, 只能按自己的興趣在既有的資訊中作出選擇, 故此, 涉取資訊的效率必然比不上互聯網了。

有時候, 我們想知道某些事物, 第一時間, 我們通常會想到的多數是上網找, 因為始乎沒有一種方法比上互聯網能更有效地找尋資訊, 互聯網的資訊是各種各類的, 但書刊卻是個別定類的, 所以互聯網往往可以滿足到涉取不同種類資訊的需要, 而且, 使用互聯網尋找資訊是最方便最快捷的, 只需輸入你想查看的東西, 便會出現成百上千多個與之相關的網站, 這也能衍生出另一種好處, 便是可以廣泛地涉取不同人記錄的不同範圍、程度的資訊。例如你想找看有關財經的分析, 若買一份報紙來看, 可能只是得一兩篇出自同一個編者所分析的財經狀況, 但上網查看的話, 卻有無窮無盡之多篇, 任你看個飽!

不過, 互聯網在某程度上, 也會製造不少懶人, 這些懶人過份依賴互聯網, 不動腦筋便去輸入有關資料待互聯網替你「解答」, 而不會自己去努力以其它可行或更可行的途徑去解決問題, 助長了某些人不肯用腦習慣, 舉個簡單的例子, 例如某個學生剛會考放榜, 成績不好, 不知怎麼辦, 於是便在網上輸入「會考放榜」欲求解答, 他真的以為互聯網像科幻故事中的機械人一樣, 輸入問題給它便可以幫你解答問題嗎? 當然不可能, 結果, 問題往往還是解決不到, 而且會涉取不少像是沒有關係的資訊, 這只浪費自己的精神和時間。

互聯網是一種了不起的產物,它可以帶動社會、文化和經濟的急速進步,但與此同時,也可以使人變得不用腦,過份依賴網上的資源來解決問題,還因此衍生不少互聯網後遺症,如沉迷玩ICQ、瀏覽不良資訊等,的而且確,互聯網是一個大染缸,如同社會一樣,互聯網可以被善用,也可以亂用或濫用,這當然要看自己了。你怎樣用它,它就怎樣回報你。

 

 車費 8月18日

很多人也埋怨車費太貴, 甚至有不少人指長遠來說, 買私家車比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更划算, 此話當真, 我也不敢肯定, 但如果家庭成員多, 而全家人也乘坐同一部私家車上班上學的話, 那極有可能成事實。

車費之貴, 其實也是在所難免的, 車費之所以貴, 大體上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首先, 是物價的帶動所致, 車費和一般物價一樣, 也會隨著經濟的增長與貨幣的增值而增加, 這即所謂的通脹, 所以, 車費隨著通脹而有所增加, 也是相當合理的事, 不過, 有不少人也批評, 在通縮的時候, 車費非但不跟隨著物價下降, 反而增加, 那又是否合理? 這表面上是不合理的, 但各位要攪清楚何謂通縮, 通縮可能是指某一類貨品, 如樓宇或高消費品因為銷售行情不理想而割價, 形成通縮現象, 但這只是局限於那些銷售不理想的產品, 反觀公共交通工具, 隨著人口的增值、貨物往來的增加, 以及種種經濟活動下所帶動的物流、人流的增長, 即使外面的銷售行情怎麼差, 也不會受到影響, 只會有增無減, 尤其是在都市化的壓力下, 交通工具的需求只會越來越短缺, 不然政府便不會想盡辦快控制和舒緩交通的壓力, 既然如此, 公共交通工具的「銷路」無減反增, 那就不應該跟隨其它產品而減價了, 站在交通工具的立場來看, 需求增加, 成本也會增加, 那麼減價對它們來說, 當然是不可行的了!

然而, 站在乘客的角度而言, 要求減價有其理由, 如果在通脹的環境下, 加價還是可以接受的, 因為他們收入也會隨著通脹而上升, 所以車費貴了, 實質的金額是多了, 但與其收入的比例而言, 則沒大分別。然而, 當遇上通縮時, 情況便不同了, 通縮之下, 乘客的收入會隨著通縮而下調, 即所謂減薪的情況出現, 如果車費仍加的話, 雖然, 交通公司分面會以成本為理由不得不加價, 但乘客在交通上的開支卻比以往更大, 收入不變或下調, 但交通支出反而增加, 比例上, 乘客要比以前花更多的錢以應付交通工具的開支。即使車費保持不變, 乘客仍會埋怨, 因為, 他們的收入少了, 為何車費不相應地減少?

這其實是一個可悲的矛盾衝突, 交通公司有他們的立場, 乘客又有它們的立場, 若然交通公司堅持他們的立場, 乘客便會鼓噪, 示威之聲即一發不可收拾, 甚至不少人會選擇用私家車代替公共交通工具, 那對交通擠塞的問題只會進一步惡化、拖跨, 若然交通公司聽從乘客的要求減價的話, 交通公司的成本上脹得不得抵消, 那可能會削減員工的薪酬, 有可能造成罷駛、罷載等工業行動, 又或者會削減部分路線或班次以減輕營運成本, 結果為乘客們帶來諸多的不便, 也可能因此而影響經濟活動的發展。從以上兩方面看, 兩者的立場也會帶來嚴重的後果, 而兩者後果最終受害的, 不但是乘客本身, 還是整體社會的運作, 以致經濟, 長遠而這, 衝突的後果是可大可小的。

既然雙方也有弊處, 那應該遷就哪一方? 這正是政府或交通部門, 甚至是交通公司最受困擾的問題, 唯一的方法便是兵不動, 既不減, 也不加, 讓交通公司與乘客一起靜觀物價的變化, 更客觀地分析是否需要加價或減價, 當然, 如果都市化和人口增長還沒停下來的時候, 車費始終是要加的, 但加多少? 甚麼時候才加? 哪些加? 哪些不加? 始終是要靠客觀的事實和數據以支持的, 我相信, 如果市民或國民的收入有所增加的話, 他們也不會介意交通部門加那一元半角的, 問題是, 如何保證乘客的收入不會維持不變甚至下調?

由於乘客所從事的職業與交通業不相同, 他們的利潤也會不相同, 那才會發生這種衝突, 似乎, 這是不可能完全可以破除的衝突, 唯有靠一些方法去舒緩這個衝突, 我個人認為應該從控制人口、都市化、加上完善的規劃, 以及振興經濟從而提高市民或國民的收入著手, 一方面可以抑制交通工具的需求, 同時又可以使乘客更能接受車費脹價的現象, 一舉兩得。

可是講便容易, 實際做起來的時候, 又是否那麼容易呢?

 

 

(c) 2000-2004 我的網頁 保留版權


 

雅虎香港
雅虎電郵
Yahoo!
Boxup Music

Webshot
嗜書成狂
倪匡小說收集站
香港電影網

UC Library 鏗鏘集
亞洲國家盃官方站
美洲國家盃官方站
歐洲國家盃官方站亞洲小姐競選
開心大發現
網上足球直播
四方環視全景攝影
與陳啟泰相逢
Geocities

雅典奧運官方站

CU Job Link

JIJ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