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伊戈尔王(四幕歌剧)

    鲍罗丁根据十二世纪的俄罗斯史诗《伊戈尔远征记》编脚本并作曲。作曲家自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末开始写这部歌剧,在他去世后,由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和格拉祖诺夫续成。剧情:在古俄罗斯的布基弗尔城,伊戈尔王和王子弗拉基米尔率军抵抗入侵的波罗维茨人,不料战败被俘。在波罗维茨人的营地,王子和波罗维茨的康恰柯芙娜公主相爱,而伊戈尔王一心希望逃回到祖国,以“能雪前耻,驱敌寇,拯救俄罗斯!”波罗维茨正教徒奥弗路尔愿意帮他逃跑,但未被接受。波罗维茨汗康恰柯很欣赏他的刚强、豪勇,表示愿意释放他,但要他答应不再与波罗维茨人为敌,遭到了伊戈尔王的拒绝。波罗维茨人又押来一批新的俄罗斯俘虏。俘虏们悲诉祖国的灾难,希望伊戈尔王接受奥弗路尔的帮助,为了拯救祖围而设法逃脱,伊戈尔王答应了。正当王后雅洛斯拉英娜为思念丈夫而在哭泣时,伊戈尔王回来了,人民高唱“大王回来,我们得福”,欢迎为他们谋利的伊戈尔王脱险归来。
   这部歌剧的音乐和鲍罗丁的其他著名作品(例如《勇士交响曲》)一样,既有壮伟的历史场面的描写,又有深刻的抒情气息。鲍罗了在写作这部歌剧的音乐时,虽然没有直接引用民歌,但是他在准备创作这部歌剧时收集并研究了大量的民歌。在雅洛斯拉英娜的音调中,就运用了俄罗斯民间哀歌的典型音调。而第三幕波罗维茨女奴们的合唱,则运用了某些波兰舞曲的节奏特征。这是一首抒情的女声合唱,由三部曲式构成,全曲富有特征地把重音放在第二拍上,造成切分的效果。歌曲的中部是前后部分的发展,这种单主题性虽然对比不久但突出强调了歌曲贯穿始终的抒情性。此外,歌剧中雄伟的大段合唱、伊戈尔王的咏叹调、康恰柯英娜和弗拉基米尔的二重唱,也都是歌剧中的名曲。而歌剧的序曲则非常有趣地采用了很多歌剧中的主题,这些丰富的材料极其巧妙而有机地组织在正规的奏鸣曲式内,这不能不说是作曲家的匠心独到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