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的社會普遍是愛「熱鬧」的,不論做什麼事都要講求「人氣」;若有什麼東西是「超人氣」的,
則必定是門庭若市、大排長龍。所謂「輸人不輸陣,輸陣歹看面」更是我們台灣人的寫照;在國內不
用說也知道,到國外旅遊也都可以很輕易的找到台灣人,「人氣」正是重要的指標之一。
古語有云:「他鄉遇故知」,這對古人而言是很棒的事情。時至今日,在國外就算不遇到「故知」,
能遇到本國人也會倍感親切,尤其在人生地不熟、語言大不通的時候更是如此。不過這樣的「人氣」
,或說「台灣人的氣魄」,到底帶給外國人或當地人有什麼感受,就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老貓就讀高中時,在英文課本中曾讀到一篇課文,大意是講各國文化的不同,例如在某國把茶喝光代
表你喝夠了不再喝,但換了另一個國家卻代表你還想要繼續來一杯。我們常常會說「入境隨俗」,但
很多旅客卻奉行著「另一種入境隨俗」:「我們入別國的境,叫他們隨我們的俗」,寫著寫著就讓老
貓想起了「帝國主義」!好…回歸正題,不知道讀者您是否去過歐美國家,不論是與否都不要緊,在
這些國家用餐時,有時餐廳通常會將「東方人」的位置移至偏遠的角落,而這背後又代表著什麼意涵
呢?
您可能會覺得西方人依然具有「白人至上、種族優越」的偏狹意識,這或許是一部份,但老貓個人以
為這是文化差異性所致。根據老貓的觀察,很多時候華人用餐區域真可謂「人聲鼎沸、氣勢十足;排
山倒海,迫力萬千」!這對他國文化而言可能是衝突的(講好聽一點是激盪的),但當我們入別人的
境,卻照我們的俗來辦時,這就不只是「人格」的問題,更是「國格」的問題!
台灣的「飲酒文化」也世界有名,所到之處「既是所向披靡,又是杯盤狼藉」,這真是另類的「宣揚
國威」啊!早年在國外MADE IN TAIWAN與次級品是同義詞,但在政府國人攜手努力下已逐步擺脫這
種負面的評價,世界知名人士訪台時也常應邀出面為台灣產品代言,政府也塑造出所謂的「台灣精品
」識別標誌,大打形象廣告。台灣美食確實稱得上是「台灣精品」,但台灣的「飲食飲酒文化」也可
以發同樣的音,卻得用不同的字--台灣「驚」品!
雖說這個是「吃飯皇帝大、飲酒愛乎乾」,老外來台也得入境隨俗,見識一下「阿沙力」;但當我們
出國時老貓還是覺得應多尊重該國的社會文化與風土人情,我們的人格與國格是「向上提升」還是「
向下沈淪」,就展現在我們的杯盤之間。
本文於2000/07/22發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