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養眾多


"God blessed them, and God said to them, "Be fruitful and multiply, and fill the earth and subdue it..."
(Genesis 1:28a, NRSV)

上帝就給他們祝福說:「要繁殖增多,充滿全地,去征服它......」
(創世記一章28節上,呂振中譯本)

 

「生養眾多,遍滿地面,治理這地」(和合本)--我從來都take it literally,視此為上帝給人的吩咐(mandate),並無意找一個解脫方法。我認為,即使是達爾文的信徒,大概也能夠take it for granted--物競天擇,一切都是為了增加繁殖的機會。

我並不特別喜歡與小孩子玩,因為需要很多的energy與創意(而我懶)。我也不特別羨慕人家有孩子。我個人比較現實,知道帶孩子的代價很大。然而人生有很多事情都有代價;代價越大,只是反映那樁事情越是緊要、越是巴閉、越是值得。

我就是懷著這個平常心,擁抱我的願望--生三個!(生幾多個其實不是最重要。若要解釋,就是一個太孤單,attention和資源又太多;有兄弟姊妹分散一下大人的注意力,又能使小朋友有埋身的玩伴教他學習彼此相愛、分享、服侍,比較好;兩個,你眼望我眼,還是三個的dynamics比較有趣;四個不好,五個太沉重。另一個考慮是生三個或以上,人口才會有淨增長,勉強算得上是生養眾多。)

不過,看我目前的情況與timeline,都是泡湯的了。

我能不能生三個,還不打緊,需視乎奇蹟會否出現。我還未至於desperate到不擇手段去精子銀行借庫。我只會久不久口痕叫已婚的好友生仔。

但是,大部分的朋友都對生育非常猶疑,令我尤其難受的,是基督徒朋友都一樣猶疑(反而不少非信徒朋友話生就生,似乎很信得過這個世界)。

嗯,當然也有一些亳不猶疑地說不的--生出來幹啥?!這些質疑生命根本意義的,我找不到對話點,只是疑惑這是不是說他們認為現在這樣活著都算夠無聊;同時,對於他們看生命這樣灰,我都一樣感到難過......

朋友猶疑,不外乎兩方面原因(身體限制之類的考慮另計):恐怕自己不懂教(自己),又恐世途險惡、生活艱難、環境污染、世界大戰......(環境)。

誠然,朋友可能真的不懂教,但這樣說的朋友往往是兩夫妻有幾個學位,並且對生命亳不苟且的大好人。不是說讀得書多,教仔就能無往而不利。但當最有條件教養下一代的人都這樣說,那麼誰又有資格為人父母?客觀來看,地球村裡所謂最沒有(經濟、教育或個人心態方面)條件的人正在狂生,最有條件的人又不生,下一個世代會是甚麼景觀?另一方面,我們的父母當中,大部分都不是很夠「資格」、不很「識教」的啊!結果,我們不也是好人好姐?對於某些父母的malpractice,現在我們能一笑置之,不再受之羈絆,也絕不會報復在下一代身上(此所謂Stephen Covey所言的 Transitional Figure)。我們到底成為甚麼人,離不開家庭的影響,但最重要還是我們願意自己怎麼樣。

環境,著實令人不能樂觀。然而,又有哪一個世代是容易的呢?焚書坑儒慘不慘?黑死病慘不慘?扎腳慘不慘?兩次大戰慘不慘?文化大革命慘不慘?天資聰敏冇書讀慘不慘?我的爸爸媽媽都是這樣。我的爸爸童年時與他爸爸睡在石地上,一天醒來發現他爸爸終於餓死了;後來家境太差,爸爸被賣掉,又給他逃了回家,八歲開始搵食養家,一個星期工作七天、每天超過十二小時,幾十年如是,捱到三次胃出血,還落得與子女疏離的關係,慘不慘?四個子女都大學畢業,沒有一個學壞(最壞是我),有樓有車,多年來能接濟有困難、被忽略的親戚,現在還有本事幫忙負資產的兒子。慘不慘?不好答。沒有免費午餐,含辛茹苦有味道。我看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艱難與挑戰(也沒有一蟹不如一蟹這回事)。

有時聽到一些捱過苦的大人看著孩子就嘆道:「你們這一代甚麼都有,真是幸福。」我的姨甥女--一個典型「金菠蘿」(也不是很well-off的了)--生日禮物多到她自己也覺得應接不暇,我們大人也很frustrated,因為不論如何精心挑選,也很難搏得紅顏一笑。今時今日,實在難有甚麼東西能使物質如此豐裕的小朋友驚喜。很多小朋友上街的時候,要自己選擇合襯的衣服鞋襪,不合眼緣的是會永久打入冷宮的。回想我們的一代,一年才有一、兩次買新衣服的機會,考第一才有新玩具,有時因資源匱乏而自製玩物(想起都好笑),興奮與珍惜,此情猶在,玩味不已。我的童年很自由,沒有學鋼琴、沒有芭蕾舞、沒有公文數(雖然我自認為小時IQ甚高,若有這一切,今日說不定有些成就)。誰比誰幸福,也不好答。

總相信生命有它的自由,生命的力量也很大。父母能將最好的擺上,就像用心耕耘一個園地,讓種子在最好的環境下成長。使生命成長的,是上帝。但生命有它的自由,境遇也不隨人意;三者的互動,造就出一個怎樣的果實,那是種子自己的事。除了健康、壽數,父母控制不來的事情還多著,要學習的,是信任生命、信任上帝、let go

說到底,「生養眾多」是對生命、對上帝信心的一課,所以非信徒找不到理由生養眾多,我可以理解;但信徒不能樂於生養眾多,我始終感到費解。不是說生養眾多忽然變得輕鬆,喂,跟隨基督,從來不是「印印腳」的hobby吧!

 

後記:至於不曾猶疑,卻就是沒有孩子,或者有任何難言之隱的,那就是另一種信心的功課了。甚至有些夫婦從上帝領受了別的召命而不便要孩子的,我當然只能萬二分敬重。使我感到難過的,只是那種對生命、對上帝的不信任的最徹底表達。希望這樣聽來沒那麼得罪(offensive)吧。我份人歡喜直腸直肚,卻又怕衝突,真矛盾,有怪莫怪......

 


回到荷莉200

setstats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