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石綠的毒害



"以下改篇自互聯網"

最近2005年七月以來, 大陸, 香港, 臺灣的高級養殖魚類例如鰻魚石斑魚等,
紛紛傳出含致癌物質孔雀石綠(Malachite green)的消息,
使得兩岸三地的消費者的恐慌, 而不敢食用養殖魚類.
孔雀石綠是一種triarylmethane的染料, 本來使用在工業如紡織, 造紙等產業上.
由於對水生魚類或動物的黴菌, 細菌, 原蟲, 寄生蟲感染, 深俱療效.
只需少量, 約每公升的水0.03毫克(0.03ppm)的孔雀石綠即有效果.
加上價格便宜, 因此廣泛的使用在水產養殖上.

孔雀石綠對治療魚身碰撞刮傷相當有效, 可以防止黴菌感染, 避免傷口潰爛, 擴散;
部分養殖戶不知孔雀石綠是禁藥, 加上飼料業者或水產品藥商低價促銷, 且使用效果不錯,
常在幼魚廿至卅周齡, 或撈捕池中成魚及後續運輸過程, 在水中添加孔雀石綠治療魚身外傷.
也有部分不肖養殖戶, 明知孔雀石綠是工業染劑, 含有致癌物質, 殘留在魚體內不易排出, 為節省成本而使用.
近年來由於孔雀石綠的毒性, 許多國家包括台灣及大陸, 都禁止使用孔雀石綠在水產養殖上.

孔雀石綠最被關切的毒性作用, 大都來自動物實驗的結果.
暴露時間的長短, 濃度, 及溫度, 都會影響孔雀石綠的毒性.
曾有人將孔雀石綠誤當眼藥使用, 致使角膜潰瘍混濁而失明.
孔雀石綠曾被研究報導過有致癌性, 致突變性, 致畸胎性, 及呼吸毒性.
在組織病理學上, 發現多器官包括肝腎的傷害及功能障礙.
在魚類的血清, 肝, 腎, 肌肉, 及卵, 都有殘餘的孔雀石綠及還原型孔雀石綠(leucomalachite green)的存在.
其中尤其在內臟含量偏高.

在一些哺乳類動物的研究發現,
孔雀石綠會引起細血球生成, 自血球稀少, 以腎臟為主的內臟器官的傷害, 突變、及肝癌發生.
大老鼠的研究上, 也發現孔雀石綠引起甲狀腺, 乳, 及肺癌發生及器官發育異常.
還原型孔雀石綠的半衰期, 約長達六個月, 因此會有累積作用.
歐盟對孔雀石綠含還原型孔雀石綠的殘餘量規定, 不得超過十億分之一公克(1PPB).

預防之道

1. 主管單位應全面檢測養殖魚類是否有使用孔雀石綠, 沒有使用的養殖戶應發給證明.
並建立起養殖魚業證照制度, 以便消費者安心購買, 及追縱污染源頭.

2. 嚴格取締處罰使用孔雀石綠的養殖戶, 並全面銷毀有污染的養殖魚類.

3. 鼓勵使用其他合法藥物如:
二氧化氯(chlorine dioxide), 腐土酸(humic acid) 及硫酸銅等來取代孔雀石綠,
使用在養殖水產類感染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