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五千年來由人民創造了光輝的文化。建築便是人類文化與智慧的重要結晶。作為一個多民族性的國家,各個民族都有不同的文化,因此中國這遍黃土擁有著大量各具特色的建築,例如蒙古族的蒙古包、漢族的民房和宮廷等等。中國的建築較有寬大、舒適的感覺,少有像西方高聳入雲的大廈,這和中國人祟尚自然和諧和重天人合人的觀念不無關係。 中國的建築極之講究,通常都倣敦陰陽五行的方法。如紫禁城的外朝屬陽,內廷屬陰。另外,中國對建築的屋頂和門前的擺設都很講究。其實中國建築還有很多的特點,以下的遍章將會逐一介紹。
古代的城牆建築
中國的建築有時是為軍事目的而建成的,其中包括城牆、炮台、風火臺等等。長城,不是一道單純孤立的城牆,而是以城牆為主體,同大量的城、障、亭、標相結合的防禦體系。城牆是一道高大、堅固而連綿不斷的長垣,用以限隔敵騎的行動。一般修建在險峻的山樑嶺脊之上或大河深谷之側,以便“因地形,用制險塞”;只有草原、荒漠、川曠無險之處,才平地起城。這次我們主要介紹的便是中國史上最偉大的工程─萬里長城。
春秋戰國時期,由於戰爭的頻繁、激烈和規模的不斷擴大,軍事築城技術廣氾發展起來。各諸侯國為了防禦鄰國的突然襲擊,常常在自己的邊境上修築一些關、塞、亭、障等守備設施,後來又進一步把關、塞、亭、障用城牆連接起來,或把大河堤防加以擴建,便出現了所謂長城。該時期,各諸侯國分佈錯複雜,所以長城的分佈不連貫,規模一般都較小。秦始皇統一全國後,為了防止匈奴族不斷的侵略,把舊有的長城加以修改和增擴,漸漸演變成一條橫跨全國的城牆,東起遼東、西至甘肅岷縣。由於秦始皇修築長城逾萬里,自此有萬里之稱。
到了明朝期間,長城再次大規模的興築。在明一代的二百多年中,幾乎沒有停止過長城的修築,築起了西起嘉峪關東至山海關,長達六千七百多里的長城。明長城是中國歷史上費時最久、工程最大、防禦體系最善、建築結構最堅固的長城工程,它對日後中國的國家安全,中國與西方陸路交往的暢通,都起了不少的作用。
山海關是萬里長城的起點,被稱為“天下第一關”。它地勢險要,自古以來是兵家必爭之地。長城的入海處……老龍頭昂首屹立在渤海的波濤之上。登上“澄海樓”,北望長城像一條巨龍,蜿蜒起伏在峻嶺之中﹔南望渤海,波瀾壯闊,水天相接,令人無不歎為觀止。
嘉峪關設在嘉峪山西麓的岩崗處,因此得名。它在萬里長城的最西端,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始建於明代(公元1372年),距今600餘年。關內外有眾多的城堡、烽火台,形成易守難攻的軍事防御體系,所以號稱“天下雄關”。整個關地有內城、瓮城、外城三重城廓,城內有城,城外有壕,總面積25000平方米。
長城是有史以來唯一在太空中可見到的三度空間建築物,
是中古世界七大奇蹟之一。
以現代科技來修築都不容易,而我國竟能建築於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實在難得。
古橋建築
浮橋是聯結可浮於水上的物體,解決兩岸上交的橋樑形式。浮橋又稱舟橋。浮橋的浮體一般採用木船,可以用繫索、聯舟、錨定的方法。浮橋施工快速、造價低廉、移動方便、開合隨意,而且浮橋在軍事上用途很大。著名的浮橋有浙江蘭溪馬公灘浮橋、浙江臨海臨江浮橋等等。
索橋,又稱懸橋、繩橋。所用繩料又有籐索、竹索和鐵索之分,這種橋一般架設在兩岸山崖陡峻之處。在索橋中最為著名的是蘭津橋,它建在雲南景東城西南的瀾滄江上。此橋為東漢明帝時建,又名霽虹橋。
樑橋是以樑鋪在橋墩上以越江河的橋樑。它相對於“拱券”的橋而言又稱為平橋。在樑橋中又因造橋的質料不同,又可分為竹樑橋、木樑橋和石樑橋。樑橋雖有橋輕、易於建造的優點,但難於堅固耐久。其中石樑橋又可以分為天然與人工兩種。天然石樑橋是天然生成,又稱為“天生橋”。它奇妙、而很少見,如著名的浙江天台山的“石樑飛瀑”就是巨石樑橫越水面的天然奇觀。著名的人工石樑橋有福建泉洲的洛陽橋、平安橋、福清的龍江橋等。
拱橋較樑橋和索橋的結構原理都複雜。它是在墩台之間以弧形的溝建來承載重量。弧形受力時,它要把向下的垂直重力,通過橋拱的弧形分解成水平壓力,因此它是一種當時先進的建橋結構。石拱橋一直是我國相當重要的一種橋型。
中國古橋之都是江蘇的蘇州巿,此城被稱為“東方的威尼斯”。蘇州是中國的水城。蘇州有名的唐代橋樑是楓橋,它是具有我國傳統特色的單孔石拱橋。
在中國有著一座巧奪天工的大石橋,她是世界上第一座孔圓弧敝肩﹝即空腹式﹞石拱橋,也是現存最古老的石拱橋,這就是趙州橋了。趙州橋是中國傳統石拱橋中枝術最高、跨度最大、年代最為久遠的石橋。這座美麗的石橋充滿了詩情畫意,予人心曠神儀的感覺。她是高度科學性與完美藝術性結合的傑作。
趙州橋建於開皇十一年至十九年間,相傳趙州橋是魯班所建,假若魯班果有其人,一定是羽化成仙、超越時空的人物了。所以,有另一傳說,謂工匠李春在大橋合龍的最後一刻遇到了難題,居然束手無策,便有一老叟揚長而過,遺下一方造型奇特的石頭,李春定睛一看,如有天授,此物正是鎖住大橋龍脊的"定石"!趙州橋就此落成。這畫龍點睛之筆,恰是中國人"崇祖文化"的折射,無論如何,李春這隔代弟子,總要勻出一份供品去祭奠本門師祖的。因此亦稱為“李春橋”。這座偉麗無比的石橋,1400年來一直使用至今,在世界橋樑史上是獨一無二的。它是世界最早出現的敞肩拱橋(或稱空腹拱橋),大拱由28道石券并列而成,跨度達37米。這種空腹拱橋不僅可減輕橋的自重,而且能減少山洪對橋身的沖擊力,在技術上、在造型上達到了很高的水平,是我國古代建築的瑰寶。總括來說,趙州橋的建造,體現了橋身外形、結構、構造與周圍的天時、地理、人文社會環境的高度協調統一,西方當時的建橋技術實在是望塵莫及,我們應該感到光榮。
趙州橋和中國的古橋藝術,一方面科學合理、堅固實用。另一方面每一座成功的橋也是一座寶貴的民族藝術精品,體現出了中華民族浪漫的充滿想像力的色彩。對於趙州橋的藝術風格與成就,引起歷代藝術鑒賞者的高度讚美。而且歷年來很多的雕刻家、書法家、畫家、詩人都以趙州橋為題材,進行創作,歌頌趙州橋的功德與科學藝術成就。人民的趙州橋,也是人民心目中的藝術結晶和文化體現,更號稱“天下第一橋”!
大運河建築
運河是古代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強大的象徵,而中國是世界上運河開挖比較早,分佈比較多的國家之一,特別是在隋、唐和北宋時期,這在世界文明史上可以說是一個輝煌的成就。
到了隋代,中國運河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里程碑。自隋朝立國以後,即開始不遺餘力地構建新的運河網,先後開鑿了廣通渠、通濟渠、江南河等等。大業元年﹝605﹞,隋煬帝在河南洛陽徵發男女百餘萬人開鑿通濟渠。通濟渠東段自河南滎陽,西段至河南洛陽西,通濟渠是隋代所開運河中最重要的兩段之一。唐代,除了繼續使用和維護隋朝建立的幾條芏幹運河,還在各地興建了許多小支渠,使運河真正發揮水上交通網的效益。然而,隋唐運河還不能長期全線順利通航,一些運河因戰亂被阻繼,一些則淤塞而廢棄了。
南北宋時期,政府不斷整治和開鑿新的運河,包括汴河、惠民河、廣濟河和金水河,稱為“漕運四渠”。宋代是中國運河發展到較高水平時期,無論選線、佈局,還是水運工程技術皆明顯勝過前代。運河發揮了較高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直接影響著國家政權的興衰。
元朝在前代的基礎上修鑿完成了北起大都、南達杭州,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流域的大運河,使中國運河的發展再次揭開新的一頁。京杭大運河在明清時期真正發揮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它全長約1750公里,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路線最長、工程最大的運河之一。明、清兩代傾全力條治這條大運河,這條大運河大致可分為七段。
宮廷建築
中國的建築,既是實用的建設,又是文化的建設,中國的宮廷更是別樹一格。抬梁式構架是中國古代建築木構架的主要形式。這種構架的特點是在柱頂或柱網上的水平鋪作層上,沿房屋進深方向架數層疊架的梁,梁逐層縮短,層間墊短柱或木塊,最上層梁中間立小柱或三角撐,形成三角形屋架。相鄰屋架間,在各層梁的兩端和最上層梁中間小柱上架檁,檁間架椽,構成雙坡頂房屋的空間骨架。房屋的屋面重量通過椽、檁、梁、柱傳到基礎(有鋪作時,通過它傳到柱上)。
現在我們要重點介紹的便是著名的紫禁城。紫禁城又名紫金城、故宮,即現今的故宮博物院,始建於明朝永樂四年,是當時皇帝居住的地方。
故宮建築在空間與實體上表現帝王的至尊,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 整體佈局上太和殿是深、寬、高的集中點
故宮是一個宏大的建築,各個建築都是在一條由南到北的中軸線上展開的。中軸線兩側的建築保持了嚴格均衡、對稱。
﹝一﹞深︰從正陽門到太和殿仕長1700米,經過一座又一座的橋,一重又一重的門,這種空間的深度和空間的封閉是結合在一起的。由這種筆直深而又封閉的空間造成了一種神秘而嚴肅的氣氛,使人感到深不可測。所謂“隔則深,暢則淺”,深的效果由“隔”而加強。這和中國古代房屋建築以“隔而不隔”為設計特色相符。這些房屋都分成“間”,正所謂“間隔”,“間”和“間”之間既相隔又相通;隔是為了便於使用,通是為了不感到逼促,而是一覽無餘。
﹝二﹞寬︰太和殿的位置不僅體現了空間的深度,而且體現了空間的寬度。間洞對空間的變化起著欲放先收的作用,也起著明暗對比作用。這種寬闊的空間,使人精神上感到一種威懾和震驚。
﹝三﹞高大︰建築的高大直接表現皇帝的至尊,從正陽門到太和殿有三個高峰,即天安門、午間、太和殿。太和殿高35.05米,可說是高峰中的高峰,給人宏大氣勢,使建築更帶有神權意味。
二 太和殿的內部空間及色彩、裝飾,體現君權神授的思想
在太和殿的內部,更強烈地表現了封建帝王的意識形態。為了突出以寶座為中心的明間部份,還充份運用了光與色彩的裝飾效果。把當心明間的六根金柱瀝粉晝成盤龍,而且全部貼金,十分典麗而雄壯。在太和殿乞光線陰暗,在陰暗中閃爍著金色、綠色,形成一種神秘氣氛。耐人尋味的是太和殿內的陰暗與殿外的明亮廣場形成了一種強烈的對比。此外,像乾清宮、坤寧宮,象天和地,兩側的日精門、月華門象徵日月,東、西六宮象十二星,這些構思都體現了皇權與神權的結合。
三 在建築體制上表現了嚴格的等級規範
故宮建築的形體、色彩等方面都有一整套的規範,在這些規範中浸透著等級觀念。例如在色彩上帝王用黃色琉璃,王侯用綠色琉璃瓦,老百性只能用灰色。甚至宮殿門釘的數目都不是隨意安排的,門釘的數目橫豎都是九,體現了古代所謂“九五之尊”的觀念。
以上說明建築本身如何體現皇帝的至高無上,從建築上反映封建的中央集權制度的特點。這就能說明在建築中實月和美的結合體現了勞動者的智慧,故宮建築正是勞動者用生命和軀體所積累的成果。故宮的形式如金碧輝煌、均衡對稱、多樣統一等等是絕不簡單,不同階級的人都認為美。紫禁城實在是美的表現啊
園林建築
中國園林的形成發展,具有非常悠久的歷史,開創於殷周時代的,到了唐宋進入全面發展,明清發展到了頂峰。明清時代的園林,可說是中國古代園林的代表,具有非常高的歷史文化價值。中國園林的建築手法強調含蓄幽雅之韻味。園林建造的地方,亦喜歡選擇蔽偏僻之地。
中國古代園林藝術風格頗為獨特。它既收入了自然山水美的千姿百態,又凝集了社會藝術美的精華,是大自然美的縮影。園林中的借山借景的藝術手法,可以使觀賞者產生一種遼闊的視野,這種遼闊也包含人和自然的和諧而又統一。因為中國人奉行天人合一,由此而來的文化就是天人相應,對自煞的直接體認和感悟,建築也就趨於自然景物的人性和感情化了。中國園林是浪漫主義的,所以自然感情化。中國以能夠與山水、花木等的主客協調和互補為主。中國的文化精神,則以情趣為主,重視感情的互通,以協和自然為目的。所以這段時期的天人合一思想更鞏固了中國園林向著自然風景方面的發展。中國的園林藝術體現了自然美和藝術美的統一,強調把自我擺到自然環境中去,又追求曲折變化的詩情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