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并非都是成功之母
「失敗是成功之母」這句說可謂人人皆知,一說起這話,人們便會想起愛迪生,他一生中失敗的次數不計其數
。然而他的成功幾乎都源于這無數次的失敗。可以這麼說
,他的成功是失敗的積累。於是,有些人便認為失敗次數越多,成功的望就越大。有的還以失敗為榮。美其名曰:失敗乃是成功之母。但是我告訴們:失敗并非都是成功之母。
何以見得﹖如果不符合客規律去辦事,那麼失敗的後面仍然是失敗。違反了客觀規律,本身已經鑄成大錯,無論你為做錯的事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會進入「多做多錯」、「錯上加錯」的路。偉大的科學家牛頓,
在他前半生經過上千次的失敗,創立了「萬有引力」因為他實驗是合規定的。而他在後半生卻致力於証明上帝的存在。他「屢試屢敗」,「屢敗屢試」,結果一切只徒勞,
他仍然是失敗。為什麼﹖因為他違反了客觀規律,違反了人是動物進化而來的這條客觀規律,這是他迷信「上帝造人說」的錯誤學說所造成的。
如果失敗之後不汲取教訓,不去尋找失敗的原因,不是積極地對待失敗,而是消極地認為「失敗是成功之母」那麼其結困仍然是失敗。某同學期中考試考砸了,便以「失敗是成功之母」自慰,一碰到學習中的困難,不是去想辦法克服困難,而是「一天打魚,兩天晒网」對待學習,結困到期終考試,他仍然是個「不及格」。
成功并是一帆風順的,挫折與失敗是難免的,但不能總用「失敗是成功之母」來寬慰自己。在失敗的過程中我們應該汲取取教訓,積極對待失敗,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失敗是成功之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