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源流︰
中國影響最大的劇種,始於北京,流行於全國,曾有國劇、皮黃、二黃、京調、京戲、黃腔、平劇等稱號,前身為徽班。
清乾隆五十五年,徽戲進京,「三慶」、「四喜」、「和春」、「春台」四大徽班先後進京獻藝,大受歡迎。道光年間,漢調進京。由於徽班經常與漢調藝人同台演出,徽調「二黃」、漢調「西皮」並奏,習以為常,因而誕生了以皮、黃為主的劇種,稱為「皮黃戲」。
光緒、宣統年間,北京的皮黃班接二連三前往上海演出,被稱為「京調」。民國後,上海梨園為京班所掌握,皮黃戲正式命名為「京戲」。
戲劇特色︰
表演手段講究唱、念、做、打,並不斷尋求創新發展。例如四大名旦之一的梅蘭芳於非舞蹈戲中,融入了大量舞蹈動作,又創出多種不同的舞蹈,如劍舞、綢舞、鐮舞、盤舞、袖舞等。
在《霸王別姬》中,梅蘭芳飾演虞姬,他以舞蹈作為基礎,再融入武術中的劍法,創出舞姿優雅的劍舞,將虞姬為項羽舞劍解愁一節演繹得十分精彩。他加入這節劍舞,並非為了賣弄功夫身段,而是為了將虞姬內心的情感和劇情緊扣一起。
伴奏樂器︰
分管弦和打擊樂器,以貫穿全劇的鑼鼓最為重要,無論唱念做打均離不開它。京劇打擊樂有不少套子,稱為「鑼鼓經」或「鑼經」。
除鑼鼓外,另有鐃鈸、齊鈸、撞鐘、雲鑼、梆子等打擊樂器。至於管弦樂器則以胡琴、笛子為主,另有二胡、月琴、弦子、笙、嗩吶、海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