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藝堂
【前言】
在中國古代根本並沒有獅子。漢朝以前的典籍,從未發現有獅子獸類的記載。在另一方面,舞獅是中國人傲於世界的文化遺產之一,在現代民俗遊藝中之『舞獅』是由漢代百戲中之(曼衍)等發展而來,舞獅文獻最早於唐朝,詩人白居易曾賦詩『假面胡人假面獅,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作齒,奮迅毛衣擺雙耳,如從流沙長萬里,紫髯深目兩胡兒、』由此可證明舞獅在中國的歷史淵源。
【舞獅傳說及歷史】
在廣州五羊城公園博物館,陳列了一件近二千年出土古物,名字叫「年獸」,其形像酷肖一頭獅子,前額有角,據記載古代瘟疫流行,死人無數。一頭獨角獸出現後,瘟疫隨之而消失。此後,民間每逢秋收後或節日等,便用竹枝仿製成年獸,塗上繽紛顏色,配合九鑼大鼓,到各家門前舞動,以作辟邪。以上乃南方獅起源傳說之一。
另一傳說版本:古代唐明皇做夢時,夢見民間在慶典之日,舞動一頭類似獅子野獸、顏色悅目,配以八音鑼鼓等,於御前表演。夢醒之後,唐明皇命令下人照樣仿製,再作演出,故後人將獅子稱為「醒獅」。
真正的舞獅歷史源自漢朝,據史記記載,我國古代就有扮獸作戲演出的方式,漢武帝通西域,與各國結邦,當招待各國特使來訪時,會以歌舞侍候,演員戴面具,扮鳥獸,載歌載舞,以示歡迎。然而,各國嘉賓觀看扮獸行列中,獨缺獅子獸皮,原因是當時中國未有獅子獸類。後來經過文化交流,真獅子從西亞通過「絲綢之路」來到中國,馴獅舞蹈此種西亞古老雜技節目首次傳來華夏,帶領真獅表演者,當時稱為「馴獅郎」,也一並隨來。
由於當時交通並不發達,真獅運到中國寥寥無幾,此種驚險刺激之馴獅舞蹈,只能局限於皇宮內苑舉行,平民百姓無緣觀看,於是乎民間藝術家便根據書籍及傳聞記載,運用其藝術構思,進行塑造與裝飾,製成假獅子,突出獅子寬闊前額,撅起鼻子、張開大口的外型,給人一種既勇猛又溫馴,既威武又充滿活力感覺。自此之後,便展開了民間舞獅的出現。
最早有關舞獅記載,出現於三國時期魏國,北魏期間,人們於四月四日佛祖降生日子,將佛像從廟堂請出遊街,讓人瞻仰,以示敬意,就在遊行隊伍前面,排列了戴面具、穿獸皮者,裝成獅子模樣,邊行邊開路;此舉亦具有鎮邪驅魔作用。因此,舞獅在南北朝時隨佛教而盛行。南北朝之後,其他鳥獸舞逐漸被淘汰,只有舞獅卻一直流行下來。
從晉到隋,舞獅活動逐步推廣,隋朝更流行鳥獸舞,此種鳥獸舞一般在元宵佳節舉行。到唐代,無論在宮廷、軍營及民間,舞獅已成為節日喜慶不能缺少之活動,而最具規模者,要算一種名為「五方獅子舞」,此種舞蹈以四人一組,分居東、南、西、北、中五方,每頭獅子前面由四名身穿彩衣,頭紮紅巾,手執紅拂之舞獅郎逗引,而獅子則根據舞獅郎之矯健身手作出協調,表演各種舞蹈姿勢,場上擂動大鼓,尚有一百四十人組成歌舞配合,高唱胡人歌曲,圍繞五頭獅子,翩翩起舞,場面偉大,氣氛熱鬧。
文獻中最早有舞獅記載是《舊唐書•音樂志》:『太平樂、後周武帝時造亦謂五方獅子舞,獅子獸出於西南夷天竺獅子國,綴毛為獅,人居其中,像其俯仰馴獸之容,二人持繩秉拂為習弄狀,五獅子各立其方位,百四十人歌太平,舞以足持繩者,服飾作崑崙像』,這『五方獅子舞』被視為今日舞獅的雛型。新唐書禮樂志,作者歐陽修曾補充(舞獅)如下:銅鈸二舞者四人設五方獅子高丈餘、飾以五色、每獅子有十二人劃衣持紅拂,首加紅襪,謂之『獅子郎』。一場五方獅子舞,舞者六十人,歌者一百四十人,共二百人其場面壯觀多彩。
明代開始,舞獅由戶外發展到室內,獅子製作有所突破,改用拱斗抬樑,替換中間柱子,形態更像一隻獅子,揮舞動作有所改變,活動自如,獅隊更能歡暢舞動。清朝舞獅風氣也盛行,而引獅者會穿上彩衣,手執繩子,繫上一個五色耍球,引領獅子起舞,清末民初,民間舞獅揉合舞蹈及武術動作風姿,開始傳至國外,成為海外華僑經常在節日中表演的項目。
For English Vision, Please Click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