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火柴女孩》

樹寧。現在式單位

香港文化中心劇場  19-21/09/03(四場)

200903  2000

這是一個以「賣火柴的女孩」這個童話故事為起點的一個戲劇。戲中的確有一個(或者可以說是兩個)「賣火柴的女孩」。

夢、希望

今次「樹寧」所創作的《賣火柴女孩》中比較重要的元素是「夢」。小女孩在現實中發生很多不如意的事(被「父親」打、沒有人要買她的火柴……)。小女孩感到寒冷,於是點起了她的火柴。

在火柴的夢幻中,她見到很多很多食物、見到很多很友善的臉孔願意買她的火柴、有愛她的人、有快樂的童年。最後,她見到她親愛的婆婆--一個真正愛她的人。然後。

她死了。

一切美好的事情都是在夢中發生,一切悲慘的事情都在現實中出現。只有在夢幻中小女孩才能得到幸福--在現實中,她只是一個不受注目的小女孩。

看罷此戲,我想起最近在唸的魯迅小說。在魯迅的小說中有一個「老問題」--就是「希望」。在魯迅的小說中,我們不斷會見到大大小小的(虛假的)「希望」在小說人物的身邊出現又消失。最後都只是絕望。

在「賣」一戲中,我們也可以見到女孩曾有許多的夢幻與希冀,可是那些都只是夢一場。最後,更要以「死」來完成這些夢。明明是人人高興的平安夜,女孩卻要以這些虛假的「夢」來「滿足」自己。

這些也是一種「現世代」賣火柴女孩的可悲?

演出

對於今次這個演出,我是覺得不滿意的。戲中有很多意像想去表達(如行李o急、火柴、汽球),可是觀眾究竟接收到多少呢?我十分懷疑。很多片段都顯得很零碎,觀眾不易將之連成一個整體的故事,亦因此不能十分投入故事中以至於被故事感動。

這也許是由於「樹寧」現在為〈賣火柴的女孩〉做了從新的創作,以致我(們?)不能輕易取得戲中的訊息。於是,我(們?)在看戲時就多了一份隔閡,沒有一份投入的感覺。理論上,即使戲中以表達意像為目的,也應可以表達一個統一的主線的。可是,今次的演出中我不是太能掌握這條「主線」。

另一方面,我比較喜歡的是今次的形體動作。當中講求的合作性、整體性,使整個演出生色不少。而演員間在某些場口所併發出的能量是好看的。

可是,我總嫌不太夠。如果此戲有重演的機會,應可做得更好呢。

22/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