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遇先生蔡
劇團:中英劇團
劇名:幸遇先生蔡
編劇:沙葉新
導演:李銘森
主演:古天農
演員:劉浩翔 盧智燊 羅靜雯 彭秀慧 黃龍斌
特邀演出:麥 秋 江 毅 劉雅麗 丁家湘
3/11/2001 2:30pm 葵青劇院演藝廳

春 明 起 講 台, 春 風 盡 異 才,
滄 海 動 風 雷, 弦 誦 無 妨 礙。
到 如 今 費 多 少 桃 李 栽 培,
喜 此 時 幸 遇 先 生 蔡,
從 頭 細 算, 匆 匆 歲 月, 已 是 廿 年 來。

以上這一首歌是原北大校歌,亦是今次中英劇團的話劇《幸遇先生蔡》的劇名的出處。一首校歌中竟然會出現一個校長的名字,可想而知這個校長對北大的影響是何等的大。在政府大力推行教改的今天,我很想看看中英如何演繹蔡元培--這個在大時代推行「大學改革」的校長、一個在政治不穩定的中國獻出自己的一生為教育的知識份子。

評:

我覺得,這個話劇的整體表演算是中規中舉,沒有令我失望,但也沒有特別令我有眼前一亮的感覺。古天農的表演不俗。我聽到有人批評古天農的表現,認為他的演出就好像是在做「頭條新聞」一樣。可是,我覺得,他其實是企圖把蔡元培一角「平民化」。他想強調的是,蔡元培也只是一個普通人。而說他像在做頭條新聞是對他有點不公平的。古氏出任「頭」一節目已有好一段日子,他在這個節目中的形象已是深入民心。於是,觀眾有「看頭條新聞」的感覺只是由於他們看慣了古天農的說話方法。其實在我看來,由古氏演出蔡元培一角真的十分適合。他很有那一種書生的氣質,這正正就是一個「民初知識份子」應有的特質;而古氏亦有一種開明的校長應有的一份幽默,由他與人的對話中滲出來(他在頭條新聞中不也是這麼做嗎?)。這個角色,除了古天農,我真的想不到有哪一個演員可以出任。(也許king sir可以飾演上了年紀的蔡元培?)

在這個戲中,除了古氏之外,也有很多強勁的「外援」如麥秋、江毅、劉雅麗、丁家湘、還有久未登台板的盧偉力!他們無疑都是經驗十足的演員,可是我卻嫌古氏與他們的交流不太足夠。我同意張秉權博士的說法,劉雅麗與古天農所飾演的這一對夫婦給我的感覺是交流不足,我不太感受到他們之間那份應有的感情。而每一個演員的演出方式也很不相同,以致這個戲給我有一點點風格不協調的感覺。

感:

看這個話劇時,我猜不是人人也會喜歡看它。因為它裡面有很多的文戲,校長有很多道理說。我猜,一些對民初歷史或者是對「教育」這一個題目不大感興趣的觀眾來說,這個戲可能會有點沉悶。不過,在我主觀看來,由於我對剛才我所說的這兩個題目都很有興趣,所以我看這個劇就看得頗起勁。看著看著,想了很多。

在古天農的演繹下,蔡校長是一個開通、幽默、有原則的知識份子。他不怕外國的壓力,堅持要辭退幾個不稱職的外國教員(這在軍閥割據、外國勢力強大的當時,是一個大膽非常的做法);他兼容並包,聘請一些與自己有不同意見的人士,讓大學成為一個真正有學術自由的地方;在五四事件發生之後,他為學生多方奔走,甚至不惜負上責任,使政府最終釋放被捕的學生……

他所做的種種,都使人知道,他在北大做校長,不是為了要享褔,不是為了要賺錢--而是為了他的教育理想--他要人人都可以念書,他希望、他亦相信,教育可以改變一個人、甚至是一個社會。如果個個教育家也抱有這種理想的話,這個社會一定會變得更好。 蔡元培一代的知識份子由一九一O年代開始推廣教育、德先生與賽先生(democracy and science)。這些東西,到現在的中國,又實踐了幾多?

一直提倡大學要學術自由、讀書是求學問的蔡元培見到今天的大學生為工作為考試而讀書、政府要以科目的「價值」來提供大學各科的資助金額、大學生毫無社會觸角……時,他會有甚麼反應?原來,到現在,中國還是未能擺脫「舊社會」的讀書風氣。我們現在甚或更差!現在不錯是更多人可以讀書,但素質又如何呢?

教育永遠都是一個重要但又叫人煩惱的問題。香港現在的教育改革,又是否可以把中國差不多一百年也達不到的目標達到?


6/11/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