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中的人性

Chicago
導演: 洛馬素(Marc Lawrence)
主演: 李察基爾(Richard Gere), 雲妮施維嘉(Renee Zellweger), 嘉芙蓮薛達鍾絲(Catherine Zeta-Jones)

這是一套我非看不可的戲。本來,我想看此戲只是為了看此戲的歌舞--有我最愛的爵士樂呢!我對此劇的故事內容並無太大的期望。可是,當我在看這部戲的時候,我就發現原來此片並不是這麼簡單的。它的故事內容看似荒唐胡鬧,與歌舞加在一起卻更顯其「笑中帶淚」、對社會的控訴。

韋瑪(Welma)是一家夜總會赫赫有名的奇葩,她殺死不忠丈夫成為全城最矚目的兇手。她僱用了聰明狡猾的律師比利為她辯護。卿本佳人,突然行兇,人人竊竊私語,令她的艷名遠播,更添傳奇色彩。另一邊,一心要打入芝城歌舞界的洛茜(Roxie),受不了情人長期的欺壓與虐待,錯手殺人,以身試法,結果瑯璫入獄。擅於把握機會的比利認為這宗案件極具新聞價值,隨時可藉此出位,成為頭條人物,不惜將韋瑪的案件暫時擱置,自願幫洛茜辯護。果然,一如比利所料,洛茜很快就成為新聞頭條之星,一場鬧哄哄的兇案,令洛茜迅即躍登為焦點人物。洛茜以出位的手段走紅,令韋瑪滿不是味兒人各以狡黠本色、明爭暗鬥,在歌與舞之間競逐聲色名利…

(錄自yahoo!的電影介紹)

這套戲雖然好像是很誇張,可是我卻覺得此戲好像在描述現在的傳媒!在片中,BILLY說得好--傳媒要的不是事實,而是暢銷的材料。只要有暢銷的材料,傳媒絕不介意為一些人物製造一些fade celebrity,反正他們不會有任何損失。正因如此, Billy才可以輕易為ROXIE脫罪。記得有一場戲是說到BILLY與ROXIE召開記者招待會,該場戲是以「木偶戲」的形式進行--所有人(包括ROXIE與記者)都變成木偶,而控制木偶的就是BILLY。這場戲的代表意象很強烈呢。

另一個叫我印象深刻的場景,是戲中有一女犯人因上訴失敗,要成為第一個在該監獄被問吊的女犯人。導演故意將犯人問吊的畫面與一個女雜技表演員(也是由該犯人飾演)表現「消失」的畫面結合在一起。這邊廂人們為有女犯人被問吊而「傷心」,那邊廂的人卻因表演員成功「消失」而極力鼓掌。這一幕可說是整套戲中最叫我震撼的其中一場。也許,在現場看女犯人上吊而「傷心」的人,他們的心態其實與在馬戲班中看表演的那群人的心態無異--當這邊廂的人在拍掌時,那邊廂在流淚--這也許只是另一種形式上的表達方法吧。在人群/傳媒的角度來說,令人是哭還是鼓掌其實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該事情令人感興趣。

整套戲的主旨可說是十分明顯,而大部分角色的性格都十分特出。WELMLA的不擇手段就是為要保存自己的名氣──在第一場我們已知道她剛剛殺了她的妹妹與丈夫,可是她還是可以繼續她的表演項目。在她不擇手段的背後,我們看到她可悲的一面。她也許是當時CHICAGO中的一些人的代表──虛榮、自我中心而且已對暴力麻木。當她發現丈夫與妹妹鬼混時,立即把他們當場擊斃。這也許是作者選擇故事在芝加哥──號稱罪惡之城──發生的原因吧

另外,我覺得李察基爾飾演的BILLY其實可以更好。他其實已很盡力使自己顯得瘋狂一點來配合整齣戲的風格,可是他就是與整齣格格不入。他溶入不了這套戲中。於是,他就好像一個旁觀者那樣,帶點冷靜的瘋狂。也許,這是他的演繹方法?這我就不得而知了。

最後想說說此戲的歌舞。如果你與我一樣是爵士樂的fans的話,此戲你一定非看不可。內裡有大類動聽而歌詞又十分值得深思的歌曲--如在BILLY主唱的一曲「我在乎的是…」中,BILLY不斷說,我不是在乎金錢,而是在乎「感情」。可是,他明明就是愛錢如命啊!這真是一個大諷刺有。還有其他很多很動聽的歌曲,有興趣的話可以到CHICAGO SOUNDTRACK的官方網站試聽當中的音樂。

最後,總結一句,不管你是喜歡爵士樂,想看夜總會式的舞蹈,還是想看看人性醜惡、不擇手段的一面,我都誠意向你推介CHICAGO。

17/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