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珀科技(企業)有限公司

ARTSBERG ENTERPRISE LTD.

 
社會科
藝術與人文
自然與健教
訂購
E-MAIL
 
 
中西文化交流與東亞的唐化
  隋唐之交北方的突厥是主要的威脅,唐太宗時將突厥擊敗,塞外部落尊太宗為天可汗,唐政府遂設置羈縻府州加以管理。唐代國力強大,而皇室胡化甚深,中西文化的交流乃盛於一時。當時佛教達於極盛,其他西方宗教和醫學、藝術、科學等也源源傳入。而中國的絲綢、瓷器、造紙術等,也透過陸海兩路傳向西方。四鄰的朝鮮、日本、越南等國也紛紛向唐學習,形成一個東亞世界的唐化風潮。
 
北宋的興亡
  宋太祖在周世宗去世後,因陳橋兵變,而為軍隊擁立為帝。他先以杯酒釋兵權收回軍權,接著實行集權中央的政制。宋初面臨遼的威脅,在檀淵之盟後,宋以納幣換取和平,此後對西夏也採取同樣的策略。神宗時為革除積弊,王安石推行變法,失敗後卻引起朝內新舊兩派的黨爭。當宋與遼日趨腐化之際,北方的金人趁勢掘起,遼首先滅亡,接著宋遭受靖康之禍,半壁江山淪入金人之手。
 
南宋的偏安
  宋室南渡後,起初情勢仍甚危急,幸賴岳飛等力戰,終能偏安一隅。宋金最後議和,高宗以歲幣外交換取和平,孝宗雖銳意中興,仍不能扭轉局勢。金人在佔據中原後,遷都於燕京,建立仿宋的官制,並將中國經典翻譯成女真文字,逐漸趨於漢化。此時北方的蒙古崛起,南宋採行聯蒙抗金,但因本身權臣當道內鬥不休,遂重蹈聯金滅遼的復轍。繼金之後成為蒙古刀俎上的魚肉。
 
兩宋的社會經濟
  宋代注重文教,官學與書院都非常興盛,科舉制度也更加完備,士人崇高的社會地位至此奠定。當時的社會相當繁榮,商業性的城市更為發達,夜市出現,休閒游藝的項目日趨多樣化。南方的水利、農業政府非常重視,南方越來越富庶,北方的人才、人口各呈現減少的趨勢。政府注意工商業的發展,推行專賣和國營對外貿易,手工業的技術迅速提升,而當時更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一交子。
 
宋代的學術文化
  宋代是中國學術思想的另一個黃金時代,學者以儒家學說為基礎,再融合道家和佛教的思想,而形成了理學。兩宋的文學以詞為代表,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其他如古文、話本等也很重要,史學則以司馬光的資治通鑑最受稱道。藝術方面,宋代的書法、繪畫在師法唐人之外,能擴大其體裁並表現社會的風貌。宋代的瓷器更是名揚四海,五大名窯的成品皆可稱得上是藝術的結晶。
 
宋代的科技發展
  在我國曾有幾項非常重大的發明,對後來世界的文明的演進提供了無與倫比的貢獻,其中最為重要的,應該是印刷術、火藥和指南針了。宋代海上貿易非常發達,印度半島以東,海上航行的幾乎都是中國大船,阿拉伯與波斯商人,大都搭乘這些商船往來於中印之間,因此逐漸學會使用指南針,並將他傳入歐洲。火藥與火器則隨蒙古西征首先傳入阿拉伯,再傳入歐洲。印刷術大致是元代經由今新疆、波斯、埃及而後傳入歐洲。這三種發明的西傳,對洲人的航海技術、作戰方法與印刷的改進,均曾產生相當重要的影響。
 
元代的統治
  南宋中葉,蒙古崛起於今天外蒙東部,由成吉思汗統一各部族,建立蒙古國,並且迅速向外擴張,經過先後三次西征,建立雄跨亞歐的大帝國,到了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時,更滅了南宋,統一中國,建立元朝。蒙古的興起,不僅促進了東西文化交流,同時也開發了我國東北、西藏、澎湖等邊陸地區。
 
元代的社會經濟文化
  元代實施種族歧視政策,在政治、法律、科舉考試各方面歧視漢人,造成社會上的不平等。在經濟上,元代的國際貿易非常發達,交通設施相當完備,除了陸路、運河之外,又發展南北之間的海運。在文化方面,元代文學的主流是「曲」,可清唱的稱散曲,既可清唱又可扮演的稱戲曲。此外中外商旅的往來頻繁,許多外國人移居中國,對於中外文化的交流有極大的影響,如義大利人馬可波羅,在中國停留十八年後所撰寫的遊記,便使得歐洲人對於中國有一定的認識與嚮往。
 
明朝的政治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屬行專制,集國家大權於一身,又設置錦衣衛,專是刺探臣民言行,並可逮捕審訊人犯,因此明初的政治雖然清明但是君主專制的弊病暴露無遺。明成祖即位以後,開始重用宦官,開啟了以後宦官專政的禍端,再加上倭寇、蒙古、女真等的侵擾,明朝多半的時間處於內外交困的局面,後來雖有張居正的改革,可惜不能持久,明朝最後終於還是滅亡在流寇和女真人的手裡。
 
明代的對外開拓
  明代的海外經營政策,確定於明成祖時代,尤其以鄭和下西洋為最聞名,自成祖至宣宗年間,鄭和曾七次航海,行蹤遍及南洋群島與印度洋西岸各地,最遠曾抵達非洲東部。此外,明代對於塞北與西南的開發也非常有貢獻。
 
臺灣早期的開發
  明末鄭成功拒絕清朝誘降,以金門、廈門為據點,決心反清復明,後來清朝實施海禁政策,鄭氏逐漸難以立足,遂東向收復了原先被荷蘭人所佔領的臺灣,經過鄭氏父子先後的建設,推行諸如設立郡縣、獎勵屯墾、安撫教化土著、發展貿易等措施,臺灣獲得進一步的開發。
 
清初的盛世
  明朝後期,女真人再度崛起於東北,其首領努爾哈赤統一諸部後,起兵叛明,建國號「金」,其子皇太極即位後,改國號「清」。由於明末吳三桂引清兵入關,使清人得以逐步完成統一中國的大業。清朝初年的文治武功都頗有成就,對內平定了三藩之亂,成功的以高壓懷柔政策消滅了反清意識,對外使得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等地都成為我國版圖,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少見的盛世。
 
明清兩代的社會經濟文化
  明朝與清初的社會,在君主專制與科舉考試八股文等的束縛下,知識份子的才智不容易自由發揮,整體說來,清初一般平民的生活較明朝要好一些。經濟方面,國內貿易非常興盛, 海外貿易則因受倭寇等因素的影響,顯得不如宋元時期。文學藝術方面,如紅樓夢、西遊記記等都是經典名著。在學術思想方面,明代陽明學盛行,明末清初黃宗義、顧炎武等人提倡經世致用思想,都充分表現了時代特色。在科技發展上,明代李時珍所撰「本草綱目」是著名的醫學典籍。
 
明末清初的學術與中西文化交流
  明朝中葉以後,東西海上交通越來越方便,於是逐漸開始有天主教耶穌會教士來到中國,他們以傳入西方文化做為傳教媒介,後來也將我國文物介紹給西方,使中西文化的交流邁入新的里程碑。明清之際,西方文化傳入中國的約有以下幾個方面:天文歷法、數學、物理學、地理學、武器制造如大砲等,而傳入我國文物如四書五經等典籍、庭園建築、瓷器製造等,這個時期的中西文化交流真可說是多采多姿,可惜後來由於羅馬教宗禁止中國信徒祭祖拜孔,清世宗又因教士捲入政策,遂下令禁教,從此中西文化交流逐暫告中斷。
 
鴉片戰爭與英法聯軍
  西元十五世紀末期,自從新航路被發現以後,西方人紛紛東來尋求與中國貿易,由於東西方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方面都有許多歧異,在接觸之後,很容易產生許多誤解矛盾甚至衝突。等到十八世紀西方工業革命以後,各國國力強盛,於是開始要以武力來打開中國通商的大門,鴉片問題便成為中英之間發生戰爭的導火線,結果中國在鴉片戰爭當中戰敗,簽定了第一個不平等條約,開啟了前所未有的變局。稍後的英法聯軍之役更使得外人的勢力由我國海口深入內地。
 
清末的內部變亂
  清朝自乾隆末年以後,國勢中衰,再加上人口的激增,秘密會黨的流行,以及連年的災荒,促使太平天國在清末興起。太平天國牽連十幾省,歷時十四年,對清朝的統治與國力造成了難以彌補的傷害,再加上同時其發生的捻亂、回變,這些內部的變亂最後使得清廷元氣大傷。
 
自強運動
  鴉片戰爭以後,已經有少數國人認為西方的長處值得學習,到了英法聯軍以來,才有更多人開始覺醒,於是在朝廷重臣和地方大吏的領導下,展開了自強運動。自強運動的重心主要是以外交軍事國防為重心,對於開創我國現代化的風氣,很有貢獻,但是只模仿外人的技術,卻不能在制度、思想上有所革新,卻很難達成自強的目標,中日甲午戰爭的戰敗,宣告自強運動的失敗。
 
清末的變法與立憲
  中日甲午戰爭,清朝再度戰敗,於是列強更為輕視中國,竟然想要圖謀瓜分。此時康有為為了救亡圖存,倡言變法,獲得光緒皇帝的賞識,於是展開了變法運動,後來不幸因為保守派的反對而失敗,此後慈禧太後掌握大權,縱容義和團迫害洋人和教民,釀成八國聯軍之役。等到日俄戰爭以後,立憲運動大為盛行,但清廷並無立憲的誠意,立憲派失望之餘,遂轉向革命。
 
清末的社會經濟文化
  清末由於出國留學風氣越來越盛,新式教育的推廣,以及科舉考試的廢除,在社會上開始出現新的和知識份子,階級平等的新觀念,整個社會風氣逐漸轉變。在經濟上,由於中外貿易的頻繁,新式工業的興起,使得中國經濟逐漸打破傳統的格局,與世界經濟的聯係越來越緊密。在文化上,西學大量流入,新聞事業愈益發達,逐漸出現百家爭鳴的現象。
 
中華民國的建立
  清末孫中山倡導國民革命運動,經過十幾年的奮鬥,參加或同情革命的人越來越多,時機逐漸成熟,最後終於發生武昌起義,各省紛紛響應,在很短的時間內,清朝就被推翻,中華民國終於獲得建立,最初各省代表推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後來孫氏為了顧全大局,使將職位讓給袁世凱,中華民國才能獲得完全的統一。
 
 
   
         
   

九龍灣臨樂街19

南豐商業中心161611
電話
: (852) 2303-0081
傳真 : (852) 2330-3487
電子郵箱 : info@artsberg.com.hk
如要查詢其他產品, 請瀏覽本公司網頁  http://www.artsberg.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