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珀科技(企業)有限公司

ARTSBERG ENTERPRISE LTD.

 
社會科
藝術與人文
自然與健教
訂購
E-MAIL
 
 
從傳說到考古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數千年來一直傳承不絕,成為東亞主要的文明堡壘。中國歷史具有許多特徵,如地理區域廣闊,民族複雜、士人社會、分裂統一的交替等。有關中國文明早期的發展,經過歷史、考古學者不斷的努力,北京人、山頂洞人和彩陶、黑陶文化等相繼出土。這些考古的成就,使我們逐漸走出傳說的層層迷霧,重新勾勒出中國文明早期的發展軌跡。
 
夏商兩朝
  夏代是中國的第一個王朝,目前雖未發現確切的遺址,但有文獻記錄和年代相近的二里頭類型文化可為參照。有關商代的文獻記載和考古所得相當豐富,當時已有封建制度的雛型,文字、農業、青銅器、天文歷法、宗教觀念等皆趨於成熟。商朝晚期遷都到殷,商人發展達於極盛,後來雖因紂王無道而為周人擊敗,但其燦爛的文化卻為周人所繼承,成為中國文明重要的源頭活水。
 
西周的封建政治
  武王打敗商人後,建立了周王朝,但武王一去世,即因繼承問題引起東方的反叛。周公歷經三年征戰,終於掃平商人殘餘力量,以宗法制度為紐帶,建立穩固的封建秩序。封建制度以禮樂為中心,整個社會以井田制度為經濟基礎,形成各種階層上下有序的金字塔型結構。隨著對外戰爭的失利和君主的昏庸,周朝國勢逐漸中衰,到周平王時被迫東遷,終於喪失了共主的地位。
 
春秋戰國時代的分裂
  春秋初期,戎狄和楚國對諸夏國家展開攻擊,諸夏國家在尊王攘夷的旗幟下結盟相抗。後來楚國也自組聯盟,於是為了霸權的爭奪,兩大聯盟長期的對抗。在對抗過程中,小國接連被並吞,大國內部的陪臣卻漸掌握實權,最後形成七雄並立的局面。戰國時期各國皆追求富國強兵,並善用合縱連橫等外交手段,最後由變法最徹底的秦國取得勝利,結束了長達數百年的分裂局面。
 
春秋戰國社會、思想的劇變
  春秋戰國的長期戰亂,使部份貴族流落民間,開啟了民間講學的新風氣。各國君主為求人才,鼓勵養士並重用平民,使貴族日趨陵夷平民日漸崛起。受到時代環境的鼓舞,更多有識之士提出匡君救世的主張,形成百家爭鳴的思想盛世。為了謀求富強,各國日漸放棄井田制度改採土地私有制度,並注意農業和工商業的發展,使得社會、思想皆經歷了一場歷史性劇變。
 
秦朝的建立與滅亡
  秦始皇繼承先人的遺緒將六國併吞,廢除封建改行郡縣,接著統一文字、度量衡,統整各地的風俗,更不惜以焚書坑儒來箝制思想,建立了中國歷史上部一個中央集權的王朝。他在世之時不斷的從事各項建設,修築了長城、馳道、運河、陵寢等,但因法律的嚴苛和耗用民力過耟,引起人民的痛恨。秦始皇暴斃後,反抗的怒火由陳勝、吳廣首先點燃,瞬即擴散到全國的各個角落。
 
西漢興亡
  劉邦打敗項羽後,成為中國第一個平民皇帝,採用郡國並行的制度。漢初奉行黃老治術,出現了文景治世,但劉姓諸侯王卻釀成七國之亂。武帝即位之後,以分封眾建來削奪諸侯的力量,並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他為確立皇帝的權威,卻別建內朝來侵奪外朝的權力。後來宣帝時代漢朝雖恢復中興,但接任的帝王率多親任外戚,加上災異觀念的流行,最後政權落入外戚王莽的手中。
 
東漢的政局
  劉秀是漢室苗裔,重建漢朝後,他加大尚書台的權力,並積極表彰氣節提倡儒術,為東漢士風奠定基礎。繼任的明章二帝政治清明,號稱治世,但此後多由幼主繼位,外戚掌握權柄。幼主長大後,運用宦官向外戚奪權,卻使宦官漸操控朝政,政治日趨黑暗。外朝懦士奮起抗爭,與宦官、外戚相周旋,而慘遭兩次黨錮之禍。最後黃巾之亂、董卓之亂接踵而來,地方軍閥割據之勢逐漸形成。
 
秦漢的對外開拓與中西文化交流
  秦漢時期主要的外患,是位於北亞草原的匈奴帝國,秦朝時曾派兵奪回河套,漢初則採取和親的安撫政策。武帝時方將匈奴逐出漠南,元帝朝南匈奴首先臣服,至東漢和帝時終將北匈奴擊潰。另外在武帝朝曾征服南越、朝鮮,東漢晚期也對西羌長期用兵。隨著帝國的向外開拓,在張騫、班氏父子和許多海上、陸上商賈的引領下,為國人打開一扇新世界的窗口,促進了中西交通、文化的交流。
 
秦漢的社會與經濟
  秦漢時期的儒學日益昌盛,士人在社會上漸處於優勢地位。游俠、商人為社會的中層,但不斷受到政府的打壓。下層則由小自耕農與小家庭構成,政府運用三長制和賜爵將他們組織成一個編戶齊民的社會。佛教思想從西域傳入,開始在上層社會中傳布,民間則以本土宗教道教最受歡迎。當時農工商業皆有發展,以紡織、鹽鐵等較為重要,但土地兼併的問題卻成為帝國擺脫不掉的惡夢。
 
秦漢的學術文化與藝術
  秦漢時期社會經濟的穩定,為文化的發展提供良好的溫床。在史學方面,司馬遷以紀傳體寫出史記,為史書立下不朽的典範,班固的漢書則為斷代史的鼻祖。經學方面,西漢朝今文經學盛極一時,東漢時古文經學又繼之而起。文學藝術方面,有賦、五言詩、樂府詩、壁畫、石雕等創作。科技方面,則表現在天文曆算、醫學、造紙術等成就上。這些璀璨的果實,充份顯現出秦漢文明輝煌的創造性。
 
三國鼎立與西晉的短暫統一
  東漢末年群雄並起,逐鹿中原,其中實力最強的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原有統一天下的雄心,卻於赤壁之戰為劉備、孫權的聯軍所打敗,從此奠立以後三國鼎立的契機,所謂三國,亦即曹丕所建立的曹魏,劉備所建立的蜀漢,孫權所建立的孫吳。後來曹魏先滅了蜀漢,司馬炎又篡魏,建立西晉,最後滅了孫吳,完成統一中國的大業,不過西晉的統一為時甚短,旋即就因五胡亂華而亡國。
 
東晉與南朝的興衰
  西晉滅亡以後,又有司馬睿在建康建立東晉,依靠世族的支持來維持政權的生存,淝水之戰的勝利,確定了南方得以偏安的局面,在東晉之後,又有宋、齊、梁、陳四朝,其中只有梁武帝的政績較為可觀,大體而言,南方的政治、軍事多半處於積弱不振的狀態,以至於多次北伐都不能成功,只有維持偏安的格局。
 
北方的戰亂與統一
  五胡亂華以後,胡人大舉向內地遷移,先後建立了許多國家,早期有前秦的符堅統一北方,在淝水之戰後,北方再度陷入分裂。直到鮮卑人所建立的北魏,才再度統一北方,北魏之所以能建立強大的國家,最重要的原因在於他能積極的進行漢化,結合胡漢文化的精華,最後終於開闢出隋唐大一統帝國的先聲。
 
魏晉南北朝的社會經濟
  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最顯著的演變是:世族形成;以及道教與佛教的盛行。少數世族獨佔了政府的官職,所謂「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便是描寫世族的特殊地位。魏晉南北朝時代由於戰亂頻仍,人民生活困苦,精神缺乏寄託,所以佛教、道教逐漸盛行。
 
魏晉南北朝的學術文化
  清談與玄學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最為盛行,在文學方面,文體四六對偶,特別講究文字華美和引用典故的駢體文以及五言詩足為代表。在史學方面,私人撰寫史書的風氣為歷代最盛。科學以算學和醫學最為重要。藝術方面,書法和繪畫、雕刻都有輝煌的成就。此外,胡漢的融合以及南北文化的交流,都使得中華民族的文化內涵更為充實。
 
隋至唐初的政治
  隋文帝結束了魏晉南北朝長期的分裂,出現了開皇之治,盡管隋代在科舉、府兵、營建新都等方面有很大的成就,尤其修築運河對後世影響深遠,但因煬帝的荒淫無度,終招致全國各地的反抗。以關中為根據地的李唐,成為最後的勝利者。在太宗時更造就了貞觀之治。高宗早年勵精圖治,有永徽之治的美譽,晚年時武后逐步控制政權,隨之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唐的由盛轉衰與五代十國
  武后死後女主干政之風仍盛,經玄宗的努力才轉危為安,並將唐朝引領至開元之治的極盛之境。天寶以後,玄宗漸怠於政事,終以外重內輕釀成安史之亂。亂平之後,藩鎮割據之勢漸成,而朝內黨爭、宦官之禍相繼不斷,聯繫江淮地區的運河成為帝國主要的生命線。等到黃巢起兵亂及全國,唐帝國終於土崩瓦解,隨之中原地區五代迭相更替,其他地區則建立了割據一方的十個小國家。
 
隋唐的社會經濟
  隋唐時科學逐漸成為國家選官的主要管道,世族與平民勢力日益消長,而社會上胡漢一家,生活的品質漸次提昇,隋唐初採均由田制和租庸調法,自唐德宗改行兩稅法後,歷代引為常規。當時的農業技術進步神速,政府和民間於各地設倉儲糧,漕運也甚為發達。運河沿線則出現許多商業都市,工商業的行會組織陸續組成,類似現代匯票的飛錢也開始使用,海內外貿易都達到空前的繁榮。
 
隋唐的文化與藝術
  隨著隋唐政治的統一,南北兩派經學逐漸合流,至五經正義的頒行而定於一尊。唐代史學鼎盛,確立官修史書的制度,在典章制度和史學理論的研究上遠邁古人。隋唐的文學以詩為代表,名家輩出,各類詩體都有許多佳作傳世,其他如傳奇小說、古文、戲劇等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當時的書法、繪畫、雕塑及唐三彩等藝術精品,亦具有不凡的開創性,對後世的影響極為深遠。
 
 
   
         
   

九龍灣臨樂街19

南豐商業中心161611
電話
: (852) 2303-0081
傳真 : (852) 2330-3487
電子郵箱 : info@artsberg.com.hk
如要查詢其他產品, 請瀏覽本公司網頁  http://www.artsberg.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