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珀科技(企業)有限公司

ARTSBERG ENTERPRISE LTD.

 
社會科
藝術與人文
自然與健教
訂購
E-MAIL
 
 
臺灣歷史-臺灣的史前文化
  臺灣的史前文化,大致可以分為舊石器晚期、新石器、金屬器時代三個階段。各時期重要的文化遺址、先民的生活型態、重要文物以及社會組織,本片皆有詳盡介紹。
 
臺灣歷史-原住民的社會
  臺灣的原住民可分成「平埔族」和「高山族」兩大族群。雖然今天平埔族幾乎已經消失,但其實在臺灣漢人的身體裡,摻雜了有大量平埔族的血液。高山族可以分為九族,每族皆各有特色。本片深入各族,分別介紹各族傳統的生活型態、祭典儀式、建築、工藝和圖騰,讓我們一一欣賞各族的繽紛。
 
臺灣歷史-荷蘭、西班牙據臺時期
  十六世紀以後,荷蘭人佔據臺南一帶,他們建「熱蘭遮城 」,以為軍事防備,並以「赤崁樓」為行政中心。西班牙人則佔領基隆、淡水。但僅十餘年就被荷蘭人遂出。荷蘭人以武力、基督教征服原住民。對臺灣漢人極盡剝削,因此,經常引起暴動。數年後,鄭成功率領軍隊攻臺,漢人就紛紛起來響應。
 
臺灣歷史-鄭氏王國
  鄭氏王國在驅逐荷蘭政權後,進行了臺灣全島的規劃與治理,除劃分行政區、訂定官制、移植儒家文化外,也展開大規模的土地拓墾。在面對清朝的制壓時,亦能以海外貿易來突破封鎖,惟陷於恢復明朝正統政權及內部奪權鬥爭 ,反使其快速消失在歷史舞台上。
 
臺灣歷史-清領時代前期
  1683年清廷派遣施琅渡海將臺灣收入版圖。對大陸地區人民渡海來臺採嚴格限制。閩粵一帶的漢人偷渡,順利抵臺者,便從事於耕地的開墾、水圳的興築,逐漸形成聚落之後,漸漸有了與原鄉相同的宗族組織,由於漢人地域觀念的濃厚,以致於分類械鬥和民變事件層出不窮,影響臺灣社會的安定。
 
臺灣歷史-清領時代後期
  清廷統治臺灣的212年,大致可區分為前後兩期,最主要的分野便是1860年代基隆、淡水、安平、打狗四個港口的開放通商。自此之後,洋人的勢力大舉登臺。沈葆禎、劉銘傳等名臣相繼來臺,不但重新規劃臺灣的行政區域,更從事於道路的開闢、軍務的整備,原住民的剿撫等。
 
臺灣歷史-清代商貿的變遷
  遠在荷西及明鄭時期,臺灣的對外貿易即相當發達,貿易地區則以「一府二鹿三艋舺」及笨港地區最盛。外國領事館、海關、洋行相繼設立於四個通商港口。同時,輸出品也由米、糖變為茶、樟腦三大作物,輸入品則由鴉片獨占鰲頭。隨之而來的,是外國傳教士在臺灣各地所從事的傳教與教育、醫療等事業。呈顯出更不同於中國大陸的文化風格。
 
臺灣歷史-日治時期的政治發展
  臺灣割讓日本之初,由於臺灣人的激烈抗日,情勢十分不穩,除漢人對日本殖民統治不滿外,原住民也在1930年掀起「霧社抗日事件」,1937年「蘆溝橋事變」爆發,日本為爭取臺人效忠,改行「皇民化政策」,強迫臺人日化,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總督府又強徵20萬臺人擔任軍夫,使得臺人遭受極大的傷害,這種痛苦直到日本投降才獲得解脫。
 
臺灣歷史-日治時期的經濟發展
  日本據臺之初,經濟萎縮,1898年兒玉源太郎和後藤新平上任後,從事土地林野調查、幣制改革、交通建設等資本主義的「基礎工程」,以吸引日本財閥來臺投資。但其中的利益,經常都被日本財閥剝削殆盡。總結來看,日治時期的工業化,雖然民生工業不足的弊病,但確實也為臺灣日後奠下若干基礎。
 
臺灣歷史-日治時期的教育、學術與社會
  日治時期,日本人在臺灣所推動的各項教育、文化與社會政策,都是以營造一個適合日本人居住的環境為優先考量。其政策的制定以同化臺灣,使臺灣成為日本的一部分為其目的。然而,這些政策也使得臺灣快速地邁向現代化。
 
臺灣歷史-戰後的政治變遷
  戰後初期,由於諸多因素的匯集,導致「二二八事件」的發生,幸賴官方、民間的誠意與包容,方使此一歷史傷痕漸為撫平。而中央政府遷臺後,雖在政治改革方面有了一定成效,但因威權體制的壓抑,反使民主、自由化的腳步無法快速向前。
 
臺灣歷史-戰後的經濟、社會、文化發展
  面對戰後百廢待舉的破落景象,所幸有日治時期遺留下的基礎設施及中央政府的經改措施,外加美援資助及眾多辛勤奮鬥的臺灣人民,才有世人稱羡的經濟奇蹟出現。但在高度發展經濟同時,卻也出現精神文明的嚴重喪失,實在值得深思與注意。
 
 
   
         
   

九龍灣臨樂街19

南豐商業中心161611
電話
: (852) 2303-0081
傳真 : (852) 2330-3487
電子郵箱 : info@artsberg.com.hk

如要查詢其他產品, 請瀏覽本公司網頁  http://www.artsberg.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