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室效應中的化學成分
二氧化碳--由於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森林又被砍伐,全球的二氣化碳正以每年約六十億噸增加中。
氟氯碳化物--以CFC-11、CFC-12及CFC-13佔最大使用量。使用範圍包括拎煤、清洗、噴霧及發泡等用途,同時此類化合物也是破壞臭氧層的禍首。
甲烷--產生自發酵與腐化的變更過程及物質的不完全燃燒,主要來自牲畜、水田、汽機車及掩理場的排放。
氧化亞氮--是由石化燃料的燃燒,微生物及化學肥料分解而排放出來。
臭氧--來地面污染,如汽機車、發電廠、煉油廠所排放的氮氧化合物及碳氫化合物,經過化學作用而產生臭氧。
目前這些溫室氣體仍持續增加中,至1994年二氧化碳每年平均增加0.4%,濃度約358PPM;甲烷每年平均增加0.6%,濃度約1.7PPM;氧化亞氮每年平均增加0.25%,濃度約0.31PPM;氟氯碳化物-11濃度約268PPT;氟氯碳化物-12濃度約480PPT。由圖可以看出,造成溫室效應的能力以氟氯碳化物最強,每單位重量比二氧化碳大上好幾千倍。而其中對全球溫升的貢獻百分比則以二氧化碳為造成溫升之主要氣體,約佔55%。由圖可以看出過去40年來,各種溫室效應氣體造成氣溫上升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