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對中國之影響:
佛教是中國最主要的教派之一,它自印度傳入中土,歷魏晉而至隋唐,由生根而漸趨成熟,不論在政治上、倫理上、社會上、文學藝術上,均對我國有重大而深刻的影響,推動了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
在政治方面,東晉南北朝時代,多數統治者都利用佛教維護自己的統治。梁武帝熱衷於奉佛,力圖通過帶頭信佛來穩定政局•隋唐時代,各政治集團更是往往利用佛教來為其改朝換代提供辨護•除此之外,佛教宣揚一切都是『空』,引導人們超越現實,尋求自我解脫;因果報應也為世俗的社會秩序作論証;佛敎亦提供一處避難所給逃避嚴酷社會現實的人,這一切都有利於封建秩序的穩定。
在社會方面:佛敎起了導善的觀念,深入民間。因人民接受善惡三世因果,輪迴報應之宗敎意識而自我制約,故一般人除受倫常觀念約制一己言行,亦大受因果報應之說影響而行善避惡,為免來生受苦,而修煉今生,於是民間起了向善的風氣。
在倫理文化方面,佛教慈悲觀提倡眾生平等,與儒家思想道德有重大的分歧。這兩敎思想學說,影響中國人產生兩種人生觀,一是得大解脫,追求無異之絶對自由,二是不妒不厭,物我如人一的人生觀。同時激起儒家對抗的思想。因此,中國古代的佛敎高僧十分注意“調和”會通佛與儒家的倫理觀念,將佛敎的慈悲與儒家的仁愛放一起,加以互相印証。在倫理道德的修持方法和途徑,中國佛敎強調除去貪欲、無知和妄念,証得真理,對宋明理學有重大的啟發。
在哲學方面,隋唐宗派佛敎多講心性之學,是佛敎對中國古代哲學的最大理論貢獻。禪宗強調自悟成佛,把心性論和本體論、成佛論結合起來,對宋明理學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
其次,佛敎對中國文學也有重大的影響,晉、唐、宋之際,佛敎的“玄言”開闢了優游自得、寂靜恬适的新詩境。其中如陶淵明「悠然見南山」正表現出佛敎忘我最高境界。宋代蘇軾亦精熟禪理,其著作《題西林壁》正是體現禪宗“彻悟言外”之思想的代表之作。另外,佛敎對中國古代小說都有深的影響。《西遊記》、《封神演義》、《金瓶梅》、《紅樓夢》等古典小說其故事來源、思想傾向等都與佛敎有很深的關聯,並對歷代詩都有很深的啟發。在文字上,佛敎詞滙極大地豐富了中國語言的詞語。
佛敎對中國藝術也有極大的影響力。因藝術是佛敎宣傳自己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使人們對佛產生崇敬、嚮往和信仰。所以佛寺建築都宏偉壯嚴,精美華麗,如洛陽之永寧寺。在雕鑄方面,因佛像之雕刻而現了敦煌等大型石窟,成珍貴之文物。在繪畫方面,壁畫因佛敎之傳入大受影響,亦有所謂功德畫。此反映唐代之社會狀況,具歷史價值。
總括而言,佛敎的傳入,對中國社會文化和民族性等方面的影響,真是既深且廣。
結論:
佛教起源於印度,自東漢初年傳入中國後經歷了近兩千年的漫長發展歲月。其間,經過了與中國本土文化的互相排斥、互相比附、互相吸納的過程後,最終與以儒、道為主要代表的本土文化融滙為一,形成完全中國化的佛教,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份。
佛教與人們的社會生活、精神心理都息息相關,互相牽連。若果,佛教沒有從印度傳入,中華民族的生活會變成怎樣的光境呢?
首先,互相殺戮的事件會相對增加,政治動盪,戰禍頻生,生靈塗炭,家不成家,國不成國。再者,舉世聞名的琴棋書畫又可能因此而變得墨守成規,不思進取,沒有太大的突破。而大型石窟、寺院、佛塔這此輝煌宏偉之建築也不會在中國大地上出現,中國的古蹟、文物又少了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