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開始到終結

1993年馮瑞璋小學由興華村第一期搬遷往華廈街時訪問梁富嫦主任

梁富嫦主任在本校落成第一年巳在本校任教,舊校舍拆卸在即,由她憶述一些過去的歷史,是最適合不過的。
記: 我們的學校建立於那一年,你是否建校第一年便在本校任教呢?
梁: 在興華村第一期建築落成的時候,馮瑞璋小學巳經建成了,當年是1971年9月,當時我巳經在本校任教了。
記: 當時的班級、學生人數和老師人數大約是多少呢?
梁: 開校時是沒有六年級的,由一年級至五年級總共二十班,學生人數約九百人,當時只有二十二位老師,包括謝校長在內便有二十三位了。
記: 學生主要來自那些屋村?
梁: 大部份學生都是來自興華村第一期,因此他們回校上課便十分方便,也有小部份學生來自柴灣舊區和私人樓宇,例如:滿華樓、建業樓和仁樂樓。
記: 當時的學生和現在的學生在學習上有沒有分別?
梁: 當時的學生可能由於沒有那麼多其他東西的吸引,例如遊戲機中心和電子遊戲機等,生活比現在簡單和純樸,在上課時比較專心,在做功課和書寫方面都比較認真,他們都較有責任感。
記: 早期的升中派位制度和現在又有沒有分別呢?
梁: 現在升中派位是根據學能測驗、五年級下學期和六年級上、下學期在校的成績而定,這個制度始於一九七八年;之前的升中派位只是以六年級下學期的公開試(升中試)而定,主要考中英數三科,現在派位制度比較公平。
記: 你認為搬遷新學校對同學有沒有好處呢?
梁: 本校將在今年九月搬到新學校,由於興華村全區都拆卸,新校舍是卍慈中學現址,建築上的格式比現在的適合,因為課室是單邊的,環境比較清靜,面積也比較大,而校方將會利用新校舍的空間裝設一些特別室供給教學上使用。

<節錄自1993年勵志會學生報第五期第四頁>

1996-1997 年度校馮瑞璋小學校務簡務 (校長:梁宇欽)

本校創辦於一九七一年,當時上下午部共二十七班,經歷三數載,漸受家長認識愛戴,逐年擴班。由八五年起至九一年七月,一直保持四十八班最高限額。無奈九一年初,舊校舍在興華村折卸重建消息公佈,導致部份新生家長觀望,報讀小一新生略減,下午校遂受影響減縮一班。至九三年得教署協助,決定遷往鄰近之華廈街九號,小一新生雖回復踴躍,惟因該校舍其中十個課室早巳借與聖約翰救傷隊作臨時訓練總部,故上、下午校仍須各縮一班,課室方敷應用。現時校舍環境清靜,四週樹木參天,活動空間充足,教與學均舒適。及至九四年底,教育署決定把筲簊灣耀東村之一所新建小學交與勵志會辦學,與此同時協議把華廈街校舍交回政府,經校董會與教育署進一步磋商後,最後決定讓本校班級編制自小一逐年收縮,現就讀的學生可安心於本校完成整個小學階段。由於本校編制縮小,剩餘之教職員則逐年調往擴展中之新校任職,而我等同寅定必繼續戮力工作,肩負教育之社會使命。

本年度本校教職員共三十八人,計上、下午校校長各一人,負責校務行政,主任教師四人,學位教師一人,協助教務訓育事宜,專任教師三十一人,另有文員及工友七人。本學年上午部區曜華校長調職新校,由梁宇欽校長接任,曾閃卿老師、曾佩鑾老師、吳麗薇老師、張敏嫻老師因個人理由離職,林碧姬老師、黎淑嫻老師、馬國強老師、馬禮孝老師、奚素文老師、羅瑞緊老師調職新校;下午校因梁宇欽校長調職上午校,由陳封平署任校長,羅瑞玲主任因個人理由離職;吳兆祥主任、戴燕華老師、盧蕙芬老師、鄭潔芳老師、張禧君老師、賴寶蓮老師,共聘巢淑儀老師、魯潔貞老師、任文聖老師、曾麗明老師、簡栩君老師、郭潔瑩老師、林玉貞老師補缺。

 

<節錄自1996-1997年馮瑞璋第二十五屆畢業典禮刊物第四頁>

學校的演變 (梁宇欽校長)

<節錄自2000年勵志會馮瑞璋紀念小學紀念特刊>

校監感言 (李陳勁秀女士)

<節錄自2000年勵志會馮瑞璋紀念小學紀念特刊>

李陳勁秀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