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
刀,到也,以斬伐到其所乃擊之也,形似環也,古稱石兵或玉兵。又稱『百兵之膽』,係強調其威猛彪悍之精神;主砍劈, 可攻可守,靈活犀利,無論是戰場廝殺、或習武格鬥、或行旅防身 ,皆可發揮巨大功能。
現今人們所知之中國刀皆為微彎、刃末梢大、帶尖、單邊開刃之 兵器。據考古學推斷,中國人早在舊石器晚期已有石刀出現,後陸 續有骨刀、角刀、陶刀等出土,主要用為生產工具,兼具防禦野獸 甚至狩獵之用。
在周秦朝,帝王諸候重劍不重刀,劍成戰場主流,刀雖然有不同程度的運用,但始終不及劍器普遍。
西漢開始,隨著騎兵的興起,出現了一種適於砍劈的”環柄刀”,此種刀由於是單刃,背脊厚實,不但配備在騎兵,同時也成為步兵的制式裝備。後來這種刀的功能和需求逐漸凌駕長劍,成為戰場上的新寵。至此而後,刀漸 成為帝王、戰將隨身佩掛之護體、裝飾物品,甚至成為皇帝封賞重 臣之信物,如漢武帝賜東方朔『鳴鴻刀』;漢章帝以佩刀賜陳留太守 馬嚴等。而直刃長刀,也一直成為所謂中原地區,歷朝歷代之短兵 器主流;除江南及西北民族用刀為彎刃外。
明代受倭人入侵影響,刀制、刀術皆為之改變。軍隊大量改用 『雙手帶』長刃刀,而即便是單手柄刀具,亦以『苗刀』形制為刃 ,與歷代大異其趣。清代佩刀,其形制則部份受明代影響,部份仍 沿用傳統寬頭、尖峰、彎刃刀,唯裝飾則較歷代華麗許多。
歷代短柄刀形制極多,依各類史籍記載者即有:手刀、環刀、 長刀、腰刀、佩刀、短刀、鬼頭刀、大板刀 (太平軍專用,重十二 斤) 、響環刀、象鼻刀、苗刀、戚門刀、乾隆刀、貝勒刀、吳鉤刀 、九環刀、砍刀、馬刀、雙刀、燕翎刀、子母刀、雙手刀、破風刀 、柳葉刀、燕翅刀、朴刀、直背刀、雲頭等之多,但在結構上,仍 以刀柄、護手、刀刃三部份為主,而刀鞘、袋亦為攜行時不可或缺 之物品。
目前國術中演練刀數套路運動用之單刀,不開刃,長度以演練 者直臂垂肘抱刀時,刀尖不低於耳之上端為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