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對是諸葛亮未出茅廬之時向劉備提出的謀取天下、復興漢室的戰略建議。諸葛亮指出,自董卓專斷朝政以來,豪強蜂起,爭雄天下。曹操戰勝袁紹,擁兵百萬,挾天子以令諸侯,暫不可與之爭鋒;孫權佔據江東,歷經三世,人心歸附,賢能之人盡心效力,可以聯合為援,不可以為敵。剩下可以圖謀的地方只有荊州、益州兩地,將軍可在此建立根據地,安撫夷戎,修明政治。一旦天下有變,可命一上將率荊州之軍向宛、洛進軍,將軍可親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如此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從隆中對中可以看出諸葛亮為劉備策劃的戰略目標是恢復漢室,統一天下。具體步驟分兩步走,第一步是佔據荊州、益州,建立根據地;第二步是兵分兩路,進取中原。 gZ
  l*moC
隆中對為劉備集團最初尋找立足點、建立根據地起到了積極作用,因而也對三國時期的戰略走勢產生重大影響。但是,由于隆中對在戰略策劃上存有內在的缺陷也束縛了劉備集團的發展,造成蜀漢政權短命。以中國兵法理論分析,隆中對的戰略失誤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9
G~
一是戰略思想失略。“不戰而屈人之兵”是中國兵法的思想境界。《孫子兵法》指出,“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于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摒棄戰爭、確保周全、雙贏共惠是最高的戰略準則,興兵作戰、攻城掠地、拼得你死我活是戰略上的下策。《尉繚子》還指出,“戰再勝,當一敗。”在戰場上取得了兩次勝利其損失相當于打了一次敗仗。因此強調百戰百勝不算高明,不戰而勝才算高明。隆中對的主導思想是“先戰而後求勝”,把劉備集團引導到豪強爭戰的漩渦之中,不得不進行無休止的爭戰,在爭戰中尋求勝利,這是隆中對在戰略思想上的失策。
二是戰略選擇不利。中國兵法認為自然地理條件是戰略上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佔據有利的戰略地域,充分利用地形地利條件才能保全戰爭的勝利。《孫子兵法》指出,“料敵制勝,計險隘遠近,上將之道也。知此而用戰者必勝,不知此而用戰者必敗。”強調戰略指導者要根據敵我強弱形勢,選擇有利的戰略地域,利用地形地利條件做出正確的決策,遠途作戰後續不接難以取勝,有的地域得而不利、得而難守就不要爭取。隆中對指導劉備集團謀取的戰略地域是荊州和益州。荊州是戰略上的必爭之地,也即是一個是非之地,劉備佔據荊州之後導致劉備集團在戰略上始終處于被動局面,最終得而又失,損兵折將;益州地處邊遠,地勢易進難出,不足以制天下。諸葛亮從益州興兵,六次出征六次皆失,自然地理條件是其失敗的客觀因素之一。 _s

三是戰略措施不力。戰爭是以綜合實力相競技的事情,綜合實力強的必定戰勝綜合實力弱的。“戰者,以形相勝者也”。因此,中國兵法強調集中兵力,以兵力集中之勢,戰勝兵力分散之敵。為使弱勢變為相對的強勢,要掌握戰爭中的主動權,調動敵人而不被敵人調動,使敵人的兵力相對分散,我方兵力相對集中,以集中兵力各個殲滅分散之敵。隆中對指出,天下有變則一路出秦川,一路走宛、洛,分路合擊,並取天下。出秦川是走漢高祖劉邦打天下的老路,走宛城、洛陽是襲漢光武帝劉秀中興漢室的成算。歷史上劉備在佔據荊州之後又西取益州,荊州由關羽駐守;佔據成都之後,諸葛亮又進軍漢中。這即是毛澤東後來所說“關羽、劉備、諸葛亮三分兵力”。三分兵力使本已弱勢的蜀漢政權兵力不得集中,國勢分散,最終滅亡。
   `M
劉備得孔明,促使其避實擊虛佔據天下一隅,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這里有隆中對的積極因素,但更重要的因素是當時的歷史大勢使然。可以看出,隆中對缺少中國文化的底蘊和兵法思想的淵源,不是一個很好的戰略策劃,諸葛亮也不是一個高明的戰略家。誠可謂隆中對有對無策,諸葛亮有孔無明。它較同時代郭嘉進言曹操的十勝論相差甚遠。對于諸葛亮戰略上的失誤,當時的人就已經有所認識。諸葛亮的對手司馬懿曾說,“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毛澤東把劉備集團失敗的原因歸結到隆中對身上,一語中的,道前人所未道,獨步古今。我們批評諸葛亮在戰略上的失誤,並不是否定他在歷史上的貢獻,而是以此探討治亂興亡中的道理。諸葛亮戰略上的失誤與他的人生境遇有直接關系。諸葛亮讀書不求甚解,未出茅廬即受到劉備的禮遇和器重,少年得志,獨上高樓,沒有經歷過大的人生磨難,沒有對中國兵法不同層面的思想融會貫通,把握精髓。他告訴劉備走上劉邦、劉秀的老路就能復興漢室、取得天下,真乃千古笑談。中國兵法思想層面多、意境深,不同層面的思想在某些方面的表述是矛盾的,但整體是一致的。只有在人生曲折磨難的礪進中日積月累,才能領悟到中國兵法思想的意境和精髓。

上文轉貼自小說村,http://novelasia.com/forum/topic.php?postid=15539[GX[

對此,本人見解如下:
 P0)}VQ
一、原文作者指的戰略思想失誤,在下認為是半對半錯,當時魏蜀吳三國並立,即使是全盛時期,佔據西川、荊州的蜀國,國力亦遠遠不及魏國,即使蜀國不發動干戈,亦難保魏吳兩國會否突然向蜀國發難。加上蜀國初期的外交環境並不太好 (劉備跟曹操勢不兩立,劉備又跟孫權因荊州問題而反目),三國之間彼此已產生隔膜以及戰爭的導火線,彼此戰爭只是早晚問題。如果真的如原文所言,單以防守作方針的話,又如何可抵抗國力用之不盡的魏國呢?孤掌難鳴,即使蜀國連番攻擊魏、吳兩國,亦要兩國進行反擊,彼此攻防才可引發旋渦,原文指「把劉備集團引導到豪強爭戰的漩渦之中」,似乎對諸葛亮太不公平了。不過從另一角度看,諸葛亮的隆中對似乎太著重執行者本身的能力,隆中對主要策略是對魏用兵,而蜀國所有對魏戰役是由諸葛亮及後來的姜維所負責的,在諸葛亮在生時,伐魏結果尚且可以說是頗能滿意甚至頗能產生期望,但諸葛亮死後,由姜維帶兵,卻因連年征戰而令蜀國國力急速衰弱,而且完全沒有任何令人滿意的成積,可見隆中對的策略可以說是諸葛亮特別為自己度身訂做的策略,由這角度看,的確如原文所說,隆中對似乎缺乏長遠目光。
  N9b?W
二、原文所指戰略地點不利,在下是反對的。原文指荊州是是非之地,劉備取來無益,對諸葛亮而言,如此的批評真無疑是是啞子吃黃蓮。原文指荊州是兵家必爭之地,但又因為有太多人想爭奪這土地而不應該去爭(原文應該亦有暗示因為劉、孫對荊州主權問題爭持不下而不去爭),這又是何道理?既然要爭天下,又如何不爭荊州?原文將失荊州說成是諸葛亮取荊州的壞處,不過失荊州的責任可是出自關羽身上,勉強來說,要將失荊州跟諸葛亮拉上關係,只可以說只怪諸葛亮錯用關羽。原文後半段又指益州地處邊遠,地勢易進難出,不足以制天下,但諸葛亮不取西川可以取那兒?在荊州、西川時,劉備連安身之所亦沒有,難道要攻打雄據天下二分之一的曹魏嗎?不能攻曹魏,難道又可以攻打剛剛於赤壁打敗曹操,士氣如虹的孫吳嗎?所以,諸葛亮取西川,除了說要作為爭天下的本錢,亦是要為劉備、為蜀國找一個容身之所,諸葛亮取荊州、西川,在下實在想不到有何不妥。
   fX/Zx
三、原文指兵力三分劉備、諸葛亮、關羽,導致兵力分散,在下實在不解,這又有何問題?兵力集中,在戰爭上自然可以比對方更有優勢,但將士是貴精不貴多,如果說兵力多就可以取勝,那袁紹在官渡之戰又為何會慘敗兵力遠遜於自己的曹操手上?日後曹操又如何會在赤壁之戰被周瑜打敗?劉備集結兵力,是為了鞏固西川的防守力、統治力,諸葛亮、關羽更是兼顧防守甚至進攻的職責,三人集結兵力亦是有其戰略用處,又如何可以怪責諸葛亮將兵力三分?原文最後有指出秦川是走漢高祖劉邦打天下的老路,走宛城、洛陽是襲漢光武帝劉秀中興漢室的成算,似乎是暗示諸葛亮的隆中對是以高祖劉邦取天下的方法作為參考,但諸葛亮絕不是只會依從古人作風的人,在劉備取西川後,諸葛亮即訂立比劉彰統治時更嚴厲法律,法正表示「我們剛得西川,未能掌握民心,應該學習高祖與民立法三章,仁慈的對待他們,現在為何反而訂立更嚴厲法令?」諸葛亮表示「時有不同,當時秦朝暴政,人民得不到飽暖,所以高祖的仁政得天下人擁戴,但劉彰統治時期法令不行,權貴犯事後消遙法外,不得人心,我們現在訂立這些更嚴厲法令,反而可以令我們更得民心。」法正聽後亦感到由衷佩服,由此可見諸葛亮絕不是墨守成規之人。
MQA\/`
原文似乎對諸葛亮較為一面倒,無中生有,在下認為,隆中對雖亦有其不足之處,但蜀國之所以立國,諸葛亮、隆中對居功不少,正如現在我們評價秦始皇、唐太宗等歷史人物有 X分功、X分過一樣,人無圓人,事無圓事,世上有豈會有完美的事?因此在下認為,隆中對跟原文中的十勝論一樣是當時偉大的思想傑作,原文中的三大失誤,根本亦不算得上是甚麼。F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