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為何殺邊讓?

  邊讓死於何時,牽涉到陳宮反叛曹操的原因。

  若依《後漢書》所載,死於建安年間,可見陳琳為袁紹所擬的<討曹檄文>,為了強化曹操罪狀,移花接木,把日後邊讓遭曹操殺害一事,提前發生,然後編造出兗州士大夫因此惴惴不安,終於引發陳宮等人之叛變的版本。《資治通鑑》採用此說,成為我們今日敘述相關情節時所本。

  不論邊讓之死,在兗州兵變之前或之後,邊讓恃才傲物,惹惱曹操,曹操教人把他殺了,則為不爭的事實。

  曹操是個爭議人物,有時雍容大度,招降納叛。你之前罵他殺他,他都不予追究;有時睚眥必報,間接或直接殺了你。

  從一些材料看來,曹操最難容忍的,是耍小聰明,耍嘴皮的知識份子。

  雖然說英雄惜英雄,對勇士猛將,曹操或許還有幾分惜才。只會說而看不出幹才的知識份子,在才高學富的曹操眼中,可能不過雕蟲小技。「你會的,我也會,只是我不像你這麼無聊而已。」或許曹操骨子裡這麼想。

  從曹操對待禰衡的態度,當可知其中一二。對邊讓,說不定也是這般嗤之以鼻。

  邊讓有什麼行政長才,缺乏記載,或說缺乏檢驗。《後漢書》對他的贊譽,大都集中於口才、文才。如「少辯博,能屬文」(年少時博學善辯,長於寫作);如「善占射,能辭對」、「心通性達、口辯辭長」。

  邊讓的文采特質是很吸引人的,「賓客滿堂,莫不羨其風。」道德操守應該也很好。蔡邕很欣賞他,上書推薦,除了推崇他的文才,也從道德面,把他捧成聖人。

  何進給邊讓當個令史(大將軍下有令史和御史屬三十一人),蔡邕為之抱屈,認為這是「大器小用」。蔡邕改寫《莊子》《呂氏春秋》的句子說:「函牛之鼎以亨雞,多汁則淡而不可食,少汁則熬而不可熱。」什麼意思呢?用煮牛的大鼎來煮比牛小很多的雞,水放多了,味道淡,難吃;水放少了,會燒焦而烹不熟。像邊讓這種大鼎,就要烹煮大牛。所以對邊讓,不能論資排輩,一定要破格拔擢。

  《後漢書.文苑列傳》寫道,獲蔡邕等人推薦,邊讓後來屢次升遷,官至九江太守。初平中,王室大亂,邊讓棄官回家。之後不太安分,自恃才氣,對曹操很不禮貌,常有輕侮曹操的言論。建安中,他的鄉人陷害他,羅織罪名,向曹操告密,曹操便借刀殺人,請陳留郡的官員把邊讓殺了。

  從以上記載可知曹操是殺害邊讓的主謀。但如果我們以小人之心度曹操之腹,曹操不一定那麼小心眼,說不定曹操度量很大,不計較邊讓的毀謗,但邊讓另外得罪了鄉人,被羅織罪狀控告,曹操不察,以為邊讓如控訴所說的壞,決定給他死。畢竟《後漢書》並未寫出曹操的不滿。

  雖然不無可能,但以我們對曹操的認知,曹操挾怨殺了邊讓的可能性,還是比較高。

  《三國演義》索性避開這些爭議。小說第10回安排邊讓的死因,很簡單,就說曹操殺奔徐州,「九江太守邊讓,與陶謙交厚,聞知徐州有難,自引兵五千來救。(曹)操聞之大怒,使夏侯惇於路截殺之。」

  也就是說,《三國演義》才不管邊讓是不是恃才傲物,也不用考慮曹操器度如何,劇情安排邊讓義氣相挺,為好友兩肋插刀,救援陶謙時,被掃到風颱尾,死於曹操部將手中。當然這是不合史實的。曹操征討徐州時,邊讓田為王室大亂而棄官回家了,不可能帶兵去救陶謙。

 

  公元翻看《後漢書.文苑列傳》,看到邊讓的名字。印象中,陳宮背叛曹操,肇因於曹操殺了聲望不錯的文士邊讓,引起陳宮內心惶惶。因為這個緣故,我特別留意邊讓的事蹟。

  史書沒寫出什麼動人的故事,但最後一段這句話,頗有玄機:

  「初平中,王室大亂,讓去官還家。恃才氣,不屈曹操,多輕侮之言。建安中,其鄉人有構讓於操,操告郡就殺之。」

  這裡說得斬釘截鐵,邊讓是在建安年間被殺的。

  咦,陳宮叛曹,是在興平元年(194年),曹操進攻徐州的陶謙之時,在建安元年(196年)之前。而《後漢書》寫邊讓被曹操殺害是在建安期間,若依《後漢書》,陳宮反叛,和邊讓被殺不就沒什麼關係了嗎?

  回過頭想,我們對於陳宮反叛緣於邊讓被殺一事,印象來自何處?不就是《資治通鑑》這段:「前九江太守陳留邊讓嘗譏議操,操聞而殺之,並其妻子。讓素有才名,由是兗州士大夫皆恐懼。」

  我們讀《通鑑》,對陳宮和兗州士大夫因邊讓被曹操害死而衍生叛變一事,深信不疑。

  《通鑑》如此記載,必有所本,然而本於哪裡,無法追溯。依現存資料看來,恐怕來自陳琳檄文所傳遞的訊息:

  「故九江太守邊讓,英才俊逸,天下知名,以直言正色,論不阿諂,身被梟懸之戮,妻孥受灰滅之咎。自是士林憤痛,民怨彌重,一夫奮臂,舉州同聲。,故躬破於徐方,地奪於呂布,……。」(見<袁紹傳>裴注)

  陳琳檄文和《後漢書.文苑列傳》的說法互相矛盾,不是A錯,就是B錯,沒有轉圜空間。但兩者講得都跟真的一樣。尤其《後漢書》更是有模有樣,從「初平中」到「建安中」,時間有先有後;從「去官還家」到「不屈曹操」,有事件有個性,看起來編撰者范曄對資料掌握得還滿嫻熟,雖然邊讓死於何年只能含糊以「建安中」三字帶過,比起陳琳不繫時間又準確得多。

  如果《後漢書》是對的,那麼陳琳為何那麼寫?

  比較合宜的解釋是:

  1.搞錯了:當時沒有google可供搜尋,沒有剪報可以參考。但憑印象,以致時序剪接錯誤,把後來的事移花接木到之前去了。

  2.既為討伐罪狀的文章,不免誇大對方的罪過,栽贓冤枉,在所不惜。 所謂「建安中」怎麼個中法?袁紹於建安四年(199年)對曹操出兵,陳琳檄文最晚應寫於此年,因而建安元年到四年,就是邊讓遇害的時間。

  因為證據不足,很難斷定,不過至少我們在講陳宮背叛曹操的原因時,不好凸顯邊讓遇害的因素。這部分是頗具爭議的。

■ 按:

  《三國志》並未處理邊讓被殺這一部分。只有裴注引《曹瞞傳》:

  「初,袁忠為沛相,嘗欲以法治太祖,沛國桓邵亦輕之,及在兗州,陳留邊讓言議頗侵太祖,太祖殺讓,族其家,忠、邵俱避難交州,太祖遣使就太守士燮盡族之。」

  可惜邊讓被殺於何時,並未註明。無助於我們對前述主題的判斷。就算引文寫了時恐怕也沒用。《曹瞞傳》史料可信度極低,單是袁忠這部分,又和《後漢書》頗有差距。

  袁忠流亡於什麼時候?《後漢書.袁張韓周列傳第三十五》寫袁忠:

  「初平中,為沛相,乘葦車到官,以清亮稱。及天下大亂,忠棄官客會稽上虞。夜見太守王朗徒從整飾,心嫌之,遂稱病自絕。後孫策破會稽,忠等浮海南投交阯。獻帝都許,徵為衛尉,未到,卒。」

  顯而易見,孫策平定江東之時或之後,袁忠才避難交州。孫策平定江東是興平二年(195年)以後的事,兗州反曹是在前一年(194年)。而袁忠之死,並非被曹操殺掉。若被曹操殺了,這事大條,不會一個「卒」字解決。為何袁忠被殺大條?袁忠和袁紹同輩,四世三公之後,曹操有本事殺了他,這還得了?曹操哪來這個能耐?別聽《曹瞞傳》隨便說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