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並非質疑司馬懿的能力,他的能力的確很高。但在正史之中,曹真係有本事抵禦諸葛亮北伐,並非演義所描述般差。諸葛第一次北伐的失敗,與司馬懿無關。當時曹真總督關中軍事,是他任命張郃攻街亭,大敗馬謖。司馬懿則要到諸葛第五次北伐才正式任魏軍關中統帥。

 

諸葛亮北伐的失敗,個人認為並非其將才不足,是因為諸葛受到地形限制。陳壽指「用兵將略,非諸葛亮之所長」,但不代表諸葛亮將才不足。而陳壽的論據是因為諸葛亮用兵不能行險著,說得不無道理。但總覺得是一介書生的批評,卻是有點不合實情。

說諸葛用兵受地形所限,是因為由漢中出雍涼二州,是要翻越險峻的秦嶺。山嶺之地,道路狹窄難行,難有較佳的戰場交戰,又有天然險阻有利守軍堅守。諸葛亮在野戰的戰績是卓越的。若一旦要攻城或軍疊是必敗無疑的。因為攻城兵器或重型破壞兵器是難以運送到前線的。諸葛第二次北伐,數萬之師在陳倉攻城不敵千餘守軍,被迫撤退。蜀軍也常因糧食艱難而被迫撤退,不能與魏軍相持。由此可見,諸葛亮北伐實在遭到地形所限,不能發揮其所長。魏軍野戰失敗後,通常都採用堅壁清野之法。此法配合地利,令諸葛亮也無可如何。但諸葛能在野戰中做到幾乎每戰必勝,其軍事才能是很高的。

 

順帶一提,魏軍在陳倉處設下要塞,是曹操主意。曹操兵敗漢中後,要抑制日後的蜀漢北上,遂於陳倉此一咽喉之地設立要塞。因為曹操早已料到由漢中出師的蜀漢或會效法漢高祖「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故事。而陳倉要地,也危及蜀漢的糧食運輸,使諸葛北伐更加艱難。怪只怪高祖太早用此策對付不得民心的項羽,留下一個歷史難題要諸葛亮去解決。

 

用兵將略非諸葛之所長?但他的軍事著作《將苑》又有多少人聽過呢?我不知道此書是否與所謂的《兵書廿四篇》一樣。但我略讀有關《將苑》的書籍,知道是集諸葛以前兵家、軍事家如孫子、韓信等的大成。此書也為後世軍事家的所重視,堪為歷代軍事著作中的名著。

 

我說陳壽的論據是一介書生的批評,不合實情,是因為蜀漢實在不能弄險。《出師表》中也提及北伐之舉,是以攻為守,以進為退之法,此是利用北伐之舉來守備羸弱的蜀漢。當時的蜀漢只有現今的四川、陝西、甘肅、雲、貴之地,人口在滅國時才僅過百萬。小小的蜀漢只有四川有比較高度的發展,其他地方不是未經開發(雲貴),即是土地不利耕作(甘肅)。四川之地也不是處處適合耕作,只有成都平原一帶有大量的糧食供給,猶可應付日常所需。若一旦有戰事,丁男被徵去,糧食大概不足夠供給軍士及百姓三年。丁男在蜀漢也十分重要,家庭維持生計、農耕、軍需品、作戰也都需要丁男。若果諸葛在北伐中行險,軍需損失事少,丁男損失事大,對國內經濟、國防影極大,更可能因此導致蜀國一蹶不振,有亡國之虞。況且秦嶺險要之地,大軍實難以全身而退,所以諸葛不肯弄險亦有其道理。為將者若為了勝利,將國家的前途作為賭注,也不是一個好的將才呀!為將者謀勝之餘,亦要謀國,《孫子兵法》也提及此。所以我說陳壽的論據,是一介書生的批評。

在下略讀《三國志》算不上研究但仍想討論。也不妄想在此發言 要推翻前輩學者的意見。個人也沒有把諸葛亮當作神明般看待。

 

若要在三國時代找一個能夠與韓信相題並論的人物恐怕並無其人。在下雖然很佩服曹操 但仍覺得他在軍事方面不能與韓信匹敵。因為諸葛無韓信之略 便認為用兵將略非其所長 是否太苛刻?

 

 

 

況且陳壽身處晉朝是司馬氏的天下。諸葛屢挫司馬懿 迫使堂堂大國的軍隊躲在軍營中不敢出 好聽點叫堅壁清野 但卻有損國體。又死諸葛走活司馬一事 又可否視為奇謀?此事係裴松之為陳壽補注並非我中了演義之毒。當時也算諸葛亮顯赫的戰功 但陳壽不載入史冊之中 到底為何呢?陳壽作《諸葛亮傳》迫於時勢 難道要歌頌當權者的仇敵? 我並非質疑陳壽 也尊敬及確信他有「良史之直」。我也認同陳壽之論有其道理。

 

 

 

最後,周瑜長時期身處江南,計算曆法,知何時會偶起東風。此是瑜得地理之利。周瑜再厲害,也膽心寡不敵眾啊!關羽時在荊襄,古之楚地也。楚軍勇悍聞名於戰國;清曾國藩用之以平太平天國之亂;中日八年抗戰,湖南人也是國軍的骨幹,長沙也難被攻下。馬超之兵為山西涼州之眾,漢武用以討伐匈奴。如何能比諸葛之西川兵?又地勢不盡相同,在此實在難以詳細說明。但諸葛北伐地勢惡劣是無庸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