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 但說它是計謀, 倒不如說它是戰略還比較恰當.

奇襲子午穀的戰略

諸葛亮一出祁山的時候,魏延提出奇襲子午穀的戰略了:聞夏侯楙(時鎮長安)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楙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長安中惟有禦史、京兆太守耳,橫門邸閣與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東方相合聚,尚二十許日,而公從斜穀來,必足以達。如此,則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矣。
諸葛亮以爲此懸危,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因此沒有採納他的建議。

對於子午穀戰略究竟是否可行,歷代有很多人提出各種完全相反的意見。反對派認爲:一,子午谷道路險狹,未必十日可到;二,夏侯楙未必會棄城逃走;三,就算取下了長安,也未必能夠守得住;四,萬一失敗,本來兵力就不足的蜀軍損失太大。我們是贊同子午穀戰略的,所以對此幾問,詳加解釋一下。

子午道確實奇險難行,但是很少有人去做過實地勘查,而就算真的實地勘查過,也不敢保證其路況是和三國時代一樣的。所以在這點上,我們只能相信魏延的判斷,魏延終究是當時名將,又久鎮漢中,對附近地理情況應該很熟悉,犯這種低級錯誤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後來魏太和四年(西元230年),曹真伐蜀,也有一路走的子午谷,當時王肅向魏帝上疏說:聞曹真發已逾月而行才半穀。走了一個多月才走到子午穀的一半。因此有人以此爲證,說魏延的判斷是錯誤的。但是,當時的山路不是現在的高速公路,從南往北走和從北往南走未必速度相同。何況曹真是大兵團挺進,魏延欲精兵奇襲,行軍速度當然不會一樣。最後,曹真這次南征失敗,是因爲道逢霖雨”——連續的大雨天,你倒走走山路看?

關於夏侯楙是否會棄長安城逃走的問題,人心是最難測的,何況咱們誰都沒有見過夏侯楙(笑)。但是魏延作爲前線將領,應該會仔細研究對方主將的性格和勇怯,所以他的判斷應該是比較正確的。

就算取下了長安,當然也未必守得住,但魏延其實未必想取下長安,更未必想堅守。諸葛亮出祁山北伐的目的不是一舉滅魏,否則他還不如從李嚴鎮守的白帝一線直插洛陽呢。他的目的是奪取魏的隴右,也就是長安以西地區,然後積累物資、訓練騎兵、招撫羌人,尋找時機以高屋建瓴之勢向東方橫掃。魏延的子午穀戰略正是因應了諸葛亮的這個大方針,他的目的是穿插割斷魏東西兩個大軍事區的聯繫,使敵軍混亂,配合諸葛亮奪取隴右。所以只要走出自午穀,插入敵人不得不救的心臟部位,並且堅持到和諸葛亮會師就可以了,不必要取下長安城,更不用堅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