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生平
曹操(155-220),字孟德,
小字阿瞞,沛國譙(今安徽亳縣)人,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
曹操最初參與鎮壓黃巾軍,後起兵討伐董卓,勢力逐漸增強。
建安元年(196),迎漢獻帝定都許昌,挾天子而令諸侯,取得政治上的優勢。同年,於許下屯田積穀,得以解決軍糧問題。
五年(200),在官渡大敗袁紹,隨後逐漸統一中原。
十三年(208),率軍南擊劉表,在赤壁戰敗。此後改取守勢,平定關隴、漢中,
於二十五年(220)病死。
曹操用兵如神,持法峻刻,
知人善察,唯才是舉。
又長於文學,
今存樂府詩二十餘
1. 曹操的崛起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市)人。
字孟德,小名阿瞞。三國時政治家、軍事家、詩人。
其父曹嵩是東漢宦官曹騰的養子。曹騰,是大眾所厭惡的宦官;
其父,曹嵩,利用金錢購買國防大臣的顯要職位。這兩件事都令曹操
覺得十分的不齒,然而,生於這種宦官家庭,卻也使得他行為放蕩,
時有冒險逞強、打抱不平之舉。他的獨立籌謀、機敏、勇敢、奸詐、
無賴,相信深受其出身背景的影響。一些政敵或歷史學家批評道:
「曹操具有的陰險,無情,以及狡猾的性格,都是汙穢的血統所使然。」
足見家庭對其影響的確很深。
2.仕途的起落
曹操在二十歲舉孝廉而入仕途,這跟他的家世有很大的關係。但他一
踏上仕途即欲擺脫宦官家庭對其影響,那種凜然正氣令人刮目相看,
當然也不免得罪人,仕途起起落落。他鑒於東漢為宦官把持,已無法
匡正,也曾辭官隱居。而後以軍職重登漢末風雲變幻的歷史舞台,
開始了他在政治的另一階段。在東漢末年,他任洛陽北部尉。
公元184年,他參加征討黃巾之亂,遷任濟南國相。
此時他利用時機,擴充軍事力量,在山東分化、誘降黃巾軍三十萬,
編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獻帝都許(今河南許昌),
自為大將軍,受封武平侯,實現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意圖。
先后削平呂布等割據勢力,官渡之戰大破河北割據勢力袁紹后,
北征烏桓,西討涼州,逐漸統一中國北部。
後在赤壁之戰大敗,從此興蜀漢. 孫吳形成鼎足之勢。
公元220年曹操死於洛陽,子曹丕稱帝,追尊他為武帝。
上的曹操, 是頗有作為的政治家 . 軍事家和文學家。
在治國整軍上,他以農為本,廢除西漢沿用的賦稅制,而採用每畝四升租制,
免去其他雜稅,鼓勵耕種,禁止土地兼併,又大開河渠,溝通黃河,淮河,
長江三水,使北方農業經濟發展,安定農民生活。他首倡屯田制,安置
無田戶耕官田,令軍隊在駐地屯田,每十人中,有八人耕種,二人巡守,使得
曹軍墾地萬頃積殼數百萬斛,在征伐中免去許多運糧之苦。
他在作戰行軍中下令保護青苗,損壞者充處死。有一次他馬驚踏苗,曹操
即揮劍割髮以謝罪。
曹操的勝利,還由於他的軍法思想。他統一法令,信賞必罰。他認為, " 治國
用兵之術 " 以務實為基礎,主張禮.刑並用,即治國時禮為首,撥亂時刑為
先。
他依法辦事公正不偏,頒布了 «軍令» , «船戰令» , «步戰令»等嚴峻的法令
在用人上,以 " 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的微賤人做官,使其麾下人才濟濟。
他有三招。
第一招是打破門第,不分貴賤貧富,量才盡用。
第二招是不求全責備,既往不究。即他不會因為某人過去有不光彩的事或
在某一方面有欠缺,去忽視,埋沒他的才能,主張給人以脫穎奮發的機會。
第三招是大膽啟用降敵之才。這些賢才重用後,為感恩戴德,都會竭力做事,
盡職盡力。
公元175年曹操舉孝廉,任洛陽北部尉。公元177年任頓丘令,公元179年娶卞氏為妻,公元180年升為議郎。公元184年,在東漢王朝鎮壓黃巾軍起義的戰爭中起家,任騎都尉。由於鎮壓黃巾軍有功,升任濟南相。後歷任東郡太守、都尉、典軍校尉等職。公元189年董卓入京後,逃亡回家鄉陳留起兵討伐董卓。
公元192年,曹操在收編的黃巾軍基礎上組建了自己的的軍事集團「青州兵」,公元196年率軍進駐洛陽奉迎漢獻帝,「奉天子以令諸侯」並遷都至許昌。公元200年到公元207年間,經官渡之戰等戰役,打敗袁紹和其它割據軍閥,統一中國北部。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二月,於赤壁之戰中敗於孫權和劉備聯軍,從此奠定中國歷史上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
公元213年,曹操封為「魏公」。公元215年,攻滅漢中的張魯勢力。公元216年,再被晉爵「魏王」,受九錫,設天子旌旗,戴天子旒冕,出入得稱警蹕,並作泮宮。他名義上雖仍為漢臣,權傾朝野,實際上已具備皇帝的權力和威勢,但仍未篡漢自立。曹操死於公元220年3月15日,享年六十六歲,謚曰武王。
公元220年長子曹丕立魏代漢,追尊曹操為太祖武皇帝。他是魏國的奠基人。著有《孫子略解》、《兵書接要》等軍事著作和《蒿里行》、《觀滄海》、《龜雖壽》等詩篇。後人並且輯有《曹操集》。
史書評論曹操:「明略最優」,「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資治通鑒》引謀士荀彧、郭嘉對曹操的評價,說曹有十勝,即「道、義、治、度、謀、德、仁、明、文、武」。著名的《讓縣自明本志令》作於建安十五年(210年),光明磊落,字字真摯。曹操感性地說:「使天下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事實的確如此。
長篇歷史小說《三國演義》裡面,因為文學上的需要,而表現出明顯的貶曹筆法。然而三國志對他的評價,可算是魏蜀吳三國君主之中最高者,陳壽評價曹操為「漢末,天下大亂,雄豪並起,而袁紹虎視四州,彊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
後世學者認為,這是《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有意歪曲事實,並沒有正確評價曹操。曹操唯才是用,軍事上戰術戰略靈活多變。他對東漢末年中國北方的統一,經濟生產的恢復和社會秩序的維繫有著重大貢獻。在內政方面,曹操創立屯田制,命令不用打仗的士兵下田耕作,減輕了東漢末年戰時的糧食問題。
[編輯]
曹操詩風
曹操手跡曹操的詩歌,極受樂府影響,現存的詩歌全是樂府歌辭。這些詩歌雖用樂府舊題,卻不因襲古人詩意,自辟新蹊﹐不受束縛,卻又繼承了「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例如《薤露行》、《蒿里行》原是輓歌,曹操卻以之憫時悼亂。《步出東門行》原是感歎人生無常,須及時行樂的曲調,曹操卻以之抒述一統天下的抱負及北征歸來所見的壯景。可見曹操富有創新精神的民歌,開啟了建安文學的新風,也影響到後來的杜甫、白居易等人。
曹操詩的內容大致有三種:反映漢末動亂的現實、統一天下的理想和頑強的進取精神、以及抒發憂思難忘的消極情緒。
漢末大亂,曹操又南征北討,接觸的社會面非常廣大,故多有親身經驗和體會如《蒿里行》謂漢末戰亂的慘象,見百姓悲慘之餘又見詩人傷時憫亂的感情。故後人謂曹操樂府「漢末實錄,真詩史也」。
曹操生於官宦,對天下具有野心,故懷有統一之雄圖,《短歌行》有謂「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可資明證。其進取之心亦可見出,如《龜雖壽》言之「老驥伏櫪,志在千里」言己雖至晚年仍不棄雄心壯志。
一代梟雄,縱風光一世,亦有星落殞滅之時。曹操對此也感到無能為力,只有作詩感歎,無可奈何。如《短歌行》中「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感傷,《秋胡行》之低沈情緒,《陌上桑》等遊仙作品中都可見他的消極情緒。
曹操的詩歌形式是十分創新的。他尤擅寫五言體和四言體。《蒿里行》原是雜言,曹操卻以五言重寫,非常成功。四言詩方面,本自《詩經》之後已見衰落,少有佳作,但曹操卻繼承了《國風》和《小雅》的傳統,反映現實,抒發情感。例如《短歌行》、《步出夏門行》等均是四言詩之佳作,使四言詩重生而再放異彩。曹操詩文辭簡樸,直抒襟懷,慷慨悲涼而沉鬱雄健,華美辭藻並不常見,惟形象鮮明,如《觀滄海》一詩:「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寥寥數筆,即能以遼闊的滄海景象,表現詩人的胸襟,不加潤飾。
[編輯]
家庭
清代安順地戲面具曹操像曹操有二十五位兒子:
曹昂,年輕時曾舉孝廉,為張繡所殺。
曹丕,公元220年迫漢獻帝禪讓帝位,是為魏文帝。
曹彰,綽號黃鬚兒,為一勇將,曾大破代郡烏丸。公元225年封任城王。
曹植,擅長文學,曾作《洛神賦》。雖然得到曹操寵愛,但最終與其兄曹丕爭位失敗,從此在政治上無從施展抱負。公元225年立為陳王。
曹熊,早薨。
曹鑠,早薨。
曹沖,為著名神童,傳說中曾根據浮力的原理為大象秤重。
曹據,公元232年封為彭城王。
曹宇,公元232年封為燕王。
曹霖,公元232年封為沛王。
曹袞,公元232年封為中山王。臨終病重時魏明帝曹叡對其愛護備至,死後又獲厚葬。
曹玹,公元211年封為西鄉侯。
曹峻,公元232年封為陳留王。
曹矩,早薨。
曹幹,公元232年封為趙王。
曹上,早薨。
曹彪,公元232年封為楚王。公元251年與太尉王凌謀反事洩,被賜死。
曹勤,早薨。
曹乘,早薨。
曹整,公元217年封為郿侯。
曹京,早薨。
曹均,公元217年封為樊侯。
曹棘,早薨。
曹徽,公元232年封為東平王。
曹茂,素來與曹操及曹丕不和。公元232年封為曲陽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