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

『無神論』牧師!?                 鄧志明牧師

在不少人的心目中,「神蹟」是超乎常理,科學所不能解釋的,所以不能接受。而基督教正正認為神蹟是真實發生的,也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使徒信經宣告關於耶穌的兩個最重要的神蹟:童女懷孕和身體復活,作為教義的基礎。這樣的立論也造成不少人對基督教的抗拒,哲學家羅素就以「我為甚麼不是基督徒」一篇講詞挑起對基督教的不可信;而受人敬重的科學家霍金亦認為在無窮無盡的科學世界中不需要假設有神。信與不信、楚河漢界、敵我分明,好像這個世界不能容許兩者間有任何包容和妥協,當然我不願看到對立,但更不願被指為宗教狂熱的原教旨主義者,尤甚者是與恐怖份子拉上關係,被冠以「屬靈塔利班」的稱號。在信仰自由的社會,我仍是一個基督徒,堅信神蹟、堅信聖經無誤;這絕不等於我和不信者處於敵對的位置,反之,基督教導的大使命沒有叫我們用強權武力使人屈服,而是用愛心宣告神的大愛,接受或是拒絕的選擇還是在聽者身上。

     但可惜,也有點可怕,是有不信神蹟的基督徒。前幾天收到教會一位弟兄的電郵,告訴我在時代論壇一篇以「荷蘭教會不處分『無神論』牧師」為題的消息稿,內容指荷蘭某教會牧師直認不信有神而教會又不作任何處分行動。在信徒聽來,一個不信有神的牧師委實所思。一個不信神又不信有神蹟的人如何能夠算是基督徒呢?偏偏這樣叫人費解而又吊詭的情況出現在歐洲這基督教世界中。原因可能在「自由」兩字,人們有自由去信,也有自由不信,但如今出現了有自由如何去信,或者說清楚一點,是選擇性去信,認為值得信的部份才去信。自由主義滲進了神學成了「自由神學」,他們選擇相信耶穌道德行為的教導,不信所行的奇事神蹟;他們相信有血有肉的耶穌,不信道成肉身的神子。但是,選擇性的去信是絕對因人而異,亦不可量度,如何去表明信仰的深度,已變成非常個人的事。接受「自由神學」的人士一定有他們信仰的原則(若是沒有,只隨風擺柳,便顯得可憐),而一切也只能主觀的判斷,例如這位不信神的牧師大家一定認為他不能算是基督徒,但事件上他看自己是基督徒,甚至是教會牧師。也許大家會說教會就應作出處分,教會沒有,因為「處分只會把討論焦點轉移向某些字眼的意思,而這些字眼一般都難以澄清,而且神是否存本身已是一個討論多時的老話題。」可能真正能施行判斷的是神。聖經有對基督教信仰有一個頗清楚的界定:『你若口裡認耶穌為主,心裡信神叫他從死裡復活,就必得救。』(羅10:9)。「心裡」的事我們看不見,但神知道吧!

 

4月19日

職青部-工作感言           蔡永健執事

我是修讀電子工程的,畢業後便投身於一間有培訓計劃的本地電訊公司,在多年工作中,任職於不同部門,有不少的學習機會,當時很多人都認為在這樣的機構工作是可以一直做到退休的。後來因著一個機遇,神讓我可以選擇轉職到一間外國電訊公司,至今也服務多年了。

本港的電訊業以前是獨市生意,上一代的同事都是工作與收入穩定。但市場開放後,這行業都面對割價競爭,出現供過於求的情況。我主要負責產品管理與市務規劃,經常面對的是銷售部門,而我的工作滿足感主要來自兩方面。

其一是當產品的仲裁者:在銷售人員與其他支援部門對產品理解有衝突時,我們便會為公司作出公平、合理,又對公司有利的決定。其二是我可以運用所學的技術和產品知識,為客戶所面對的問題設計解決方案。

然而,在工作中也有不少困難,特別是轉工後遇到不稱職和不關心下屬發展的上司,直接導致同事間出現不信任與不咬弦的情況,這都不是一下子或單方面可以解決的。

感謝神透過工作中的困難,鍊淨我的品格,在工作中好好運用神給予的恩賜,盡力與眾同事和睦,以愛相待,在工作中活出神的價值觀。

透過神感動幾個基督徒同事,在公司裡我們有查經小組,每週一次於午飯時間聚會,求神給我們一群信徒同事有能力智慧,工作能稱職以致有好名聲,有合適的場景與同事分享信仰。

 

4月5日

節期的意義                    張滿坤執事

時間對每個人可能有不同程度的意義,但確實我們都按著一個標記時間年曆來生活。我們還會在一些特別事件,如生日、結婚等日子去紀念或慶祝,而聖經也有一套標記時間的方法,就是以神的救贖事件來劃分。

教會年曆源自舊約聖經和猶太人的節期。從林前五7-8節可見到早期教會的一個例子:「你們既是無酵的麵,應當把舊酵除淨,好使你們成為新團;因為我們逾越節的羔羊基督,已經被殺獻祭了。所以我們守這節不可用舊酵,也不可用惡毒邪惡的酵,只用誠實真正的無酵餅。」後來信徒把年曆延伸至五旬節、大齋節及受苦週。在第四世紀時,更加上將臨節、聖誕節及顯現節,完成了教會年曆的基本框架。沿守教會年曆,可讓信徒透過崇拜對基督救贖的奧秘有較全面和平衡的認知。而教會年曆可分為三個週期:

1.  光的週期:基督的降生──將臨節、聖誕節和顯現節都關乎基督(世界的光)的來臨,這三個節期稱為「光的週期」,因為三者的焦點正就是基督乃世界之光(約一1-9)。

2.  生命週期:它包括大齋節、受苦週及復活節,於五旬節結束,這段日子被稱為生命週期,因為它讓我們記念耶穌的死和復活(約十五18-25)。

3. 平常期:五旬節主日為復活節畫上句號,並開始了第三個週期。這週期從五旬節一直到基督君王主日,即將臨節之前最後一個主日,接續就開始下一個光的週期,而每一個星期天都是「小復活節」去歡慶耶穌的死和復活,並讓我們在五旬節回想有關教會的起源和成長的事件。

按教會年曆本主日為棕枝主日,也是踏入紀念耶穌被釘之前最後發生的事件再次重現。受苦週的事件在耶路撒冷發生,信徒在那裡標記了發生這些事件的地點(今日的苦路之旅就是重複這條通往十架的古舊之路)。最後一個星期以棕枝主日開始,以「重大的三天」結束。這三天分別濯足日、受苦節和星期六晚上的大逾越節守夜,最後以復活節的慶典結束(可十四至十六)。

我們教會雖然並非完全按照教會年曆編排主日崇拜,但也藉著個別節期提醒及教導我們如何在忙碌的生活中無忘我們的生命乃繫於教會的元首耶穌基督。創天造地的神既掌管萬有及歷史,祂也必然帶領教會和我們的生命。

    教會在本週五下午安排了事奉人員退修會、禁食祈禱操練、晚間受難節崇拜及下主日復活節崇拜,讓我們一同參與,重溫體會與神相遇的實在。

 

返回上一頁

   
   

上次更新此的日期: 2009年04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