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針在公元十一世紀時已是常用的定向儀器。指南針的最大頁獻,是大大地促進了航海事業的發展。據考證,公元十一世紀末,指南針就開始用於航海了,故宋代的海舶已東到朝鮮.日本,南到今東南亞各國,西到波斯. 大食及非洲等國。中國均與這些國家建立了貿易關係。大約在十二世紀末到十三世紀初,指南針由海路傳入阿拉伯,然後由阿拉伯傳入歐洲,促進了世界航海事業的發展,對歐洲人成功發現新大陸,貢獻很大。

  指南針發明以後,就被廣泛地應用於軍事、生產、日常生活、地形測量和航海業等方面,而在航海業中貢獻最大。秦漢時期,我國就已經與朝鮮、日本有海上往來,隋唐五代 時期,更與阿拉伯各國開展了海上貿易活動。雖然中國的航海業相當發達,加上技術於當時而言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但當時還只是依靠觀天術,即辨認日月星辰來確定航向,而且,一旦天氣陰暗,便束手無策,只好停航待晴, 所以觀天術仍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唐代時還是如此。而指南針則不受制於氣候,是世界航海史上一項重大的發明。

宋代以後,我國海上交通得到迅速發展,常常派出龐大的船隊往返於南太平洋和印度洋上,原因是羅盤的出現促使航海業發展。 到了元代,人們已經不立論陰晴,而只用指南針來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