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的出現,已經遠在第一世紀時代。爆竹是始於東漢源自庭燎周禮秋官司烜氏:凡邦之大事,共墳燭「庭燎」。竹子是易得易析又易燃的理想薪柴,古人取以入庭燎,是十分自然的事。把竹放入火加熱,必驟然爆裂,發出聲響,因此我們可以肯定爆竹出於庭燎,而爆仗則是捲子內盛火藥的新式爆竹。

  火藥武器的發展,直到南宋初期抗金戰役中卻發揮了十分強大的殺敵功能:如采石磯戰役中,宋朝大將虞允文利用霹靂砲擊敗金兵,以又南宋中期先後出現了新式而效力更強大的火藥武器。直至南宋紹興至紹熙年間,仍有爆真竹的記載。可是火藥爆竹大行因此爆真竹便成為歷史了用火藥爆發的煙火,最早的記載始於南宋淳熙直至南宋晚年,煙火已經變成普遍而又時新的玩意兒由於煙火是經爆仗發展而來,因之也有爆仗之名。

  提及火藥的發展,我們不可不談砲。據宋代史的兵志,真宗咸平五年,即公元一零零二有人發明了手砲,自此以後,砲的名稱統一固定,統名作砲或炮,而不再以機石、飛石、發石拋車、等雜亂的名稱了。當時的人發石機發射火種薰灼敵人,遠在發石打殺敵人之後。


  到宋代便有石火兩用的炮了。自曹操做發石車,范蠡兵法提出的發石機,經朝隋唐,直到北宋末年的汴京攻防戰,所用的、發石車、雹車、碻車、拋車。石車砲之中又有七梢砲、撒星砲、旋風砲、九牛砲、七星砲等等名稱之不同,但有一重要的共同之點,就是用人力拖拽放射,所放的是大塊石頭,與火藥無關,雖不能證明火藥尚未發明,但最低限度,可邆此時火藥尚未用於兵器,足以糾正一般以為有砲就有火藥的誤解。

  自靖康元年宋金汴京之戰,到寧宗紹定五年(西元一二三二)蒙古與金人的汴京爭奪,並經百零六年之久,在這百餘年中,砲的本身無大進步,依然是人拽發放石塊。不過在此期間,出現了火藥用於戰爭的事實,而且竟有三四個例案,這是火藥砲的先軀。
br>   至於中國爆炸性的武器首先出現於紹興三十一年,公元一一六一年,至宋代嘉定十四年,公元一二二一年,金兵強攻蘄州,蘄守李誠之守禦凡二十五日,外援不至,力竭而城陷。此戰金兵使用鐵火炮,其形狀云:其形如匏狀而口小,用生鐵鑄成,厚有二寸,震動城壁。此種砲形式已極像爆炸武器震天雷。震天雷的砲由火而起,由於用砲拋射的鐵罐炮彈先用火點燃,然後拋出落地時藥發爆炸。震天雷有兩種性質,一種是用火點燃,用砲拋出,射至遠處爆炸,其效用等於今日之砲彈。一種是用火點燃,就地爆炸,其效用等於今日之地雷。

  公元一二三二年金國與元國的汴京第二度爭奪戰,始有正式的發射性的火藥飛火槍出現,它由金人所發明,不但噴射火焰,且有殺傷力的鐵滓,磁末,散佈毒氣的砒霜等東西,燃燒殺傷並而有之此戰中,火槍己進步到以敕黃紙為筒,隨地可辦,而且藥進而筒不損,可以連續使用的地步但因為是新發明的東西,一時難普及於軍中,因此汴京戰爭所用,還以發射石塊的人拽砲為主。


  及後,火藥於中國的發展開始遜色於外國,由於外國善於改良火藥的成份及威力,所以,中國的火藥技術開始停濟不前。最後一個比較值得提及的便是神火飛鴉。「神火飛鴉」,是早期的火箭推進飛彈,它的外殼是隻紙製烏鴉,內藏大量燃燒用的火藥,底部再加四支火箭作推進器,有效射程約有百多丈。又有一種與現代熗炮相似的火藥武器,在宋高宗時,公元一一三二面世,由一個大竹筒做外殼,前端開了一個大孔為炮口,把火藥及砂石塞在筒內,燃點後面的引線便可發射,亦有相當的威力,他們都可說是最早期的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