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 論孝、論學 論 語十四 論孝、論學 論 語
內容討論
1 「父母唯其疾之憂」有甚麼含意?這句話暗示做子女的該怎樣侍奉父母?
(1)
「父母唯其疾之憂」是說父母只是擔憂子女的疾病。這暗示做子女的應該保重身體,以免生病,讓父母擔憂。引申來說,若為人子女的行為端正,不致令父母擔憂他們會為非作歹,只須擔心他們生病,就算是盡孝了。
(2) 這句話暗示子女侍奉父母,除了保重身體外,最重要是敦品勵行。
2 為甚麼孔子認為孝順父母必定要懷著敬意?
孔子認為,如果對父母只盡供養的責任,那便與養狗、養馬沒有分別了。如果子女沒有尊敬父母的心,縱使每頓飯供奉的是山珍海錯,父母仍是鬱鬱不樂的,因為得不到子女真心的孝敬。
3 甚麼叫做「色難」?為甚麼會造成「色難」?對父母和顏悅色,與尊敬父母有甚麼關係?
(1) 「色難」指難在經常對父母和顏悅色。
(2) 因為一般做子女的,都以為父母有事情,為他們效勞,有酒有飯,給他們享用,便算是孝,而忽略了要尊敬父母。
(3) 對父母敬與不敬,從子女的面色是可以看出來的,經常和顏悅色,證明是不造作,而是出自真心尊敬父母。
4 《論孝》第四則說侍奉父母要合乎禮,以禮侍奉父母可以分為哪兩個階段?具體的情況怎樣?你同意嗎?為甚麼?
(1) 以禮侍奉父母可以分為父母健在和父母去世後兩個階段。
(2) 具體情況就是:父母健在時,按照禮節侍奉他們,父母去世後,也要按禮節安葬他們,祭祀他們。
(3) 從略。
5 綜合《論孝》四則,孔子認為子女應該怎樣侍奉父母?
孔子認為子女應該保重身體,以免父母憂心;對父母要和顏悅色,懷有敬意;再者,不應違背禮節,父母在生時,要以禮侍奉,父母去世,也要以禮祭祀。
6 為甚麼求學要不斷實習、溫習?交朋友和求學有甚麼關係?為甚麼君子要做到「人不知而不慍」?
(1) 因為學了之後,未必能立即明白、消化,不斷實習、溫習,可以使道理更加明確、知識更加鞏固,而且溫故知新,知識經過自己的反省反思,可以收融匯貫通之效。
(2) 因為自己所理解的道理和求學的方法未必正確,結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以互相研討切磋,集思廣益。
(3) 因為求學的目的在於提高自我修養,不是要取悅他人,不必理會別人的「知」與「不知」。
7 「學」和「思」有甚麼密切的關係?學而不思或思而不學有甚麼害處?
(1) 學是學習,思是思考。求學的時候,學習與思考是相輔相成的。學了知識以後,再經過自己反覆思考,才能融匯貫通或有所啟發、創新,變成自己的學問。
(2)
只是學習而不思考它的道理,那就無所創新,學到的只是死的知識,結果是惘然無所得;只是空想而不學習,究竟不切實際,到了真正面對問題的時候,便會覺得疑惑,不知所從。
8 為甚麼做學問的態度要好像害怕趕不上似的?學問會丟失嗎?為甚麼?
(1) 如果做學問沒有好像害怕趕不上的態度,就不夠積極,容易被挫折打擊或被怠惰之心所乘而半途而廢。
(2) 文中說「猶恐失之」是有道理的,學問的確會失去,如果我們求學時馬虎不積極,或者學了以後不反覆溫習,學問便很快會丟失。
9 孔子怎樣按人的資質把人分成四等?哪二種人是最下等的?
(1) 孔子按人的資質把人分為四等,他們分別是:生來就懂得道理的;經過學習才懂得道理的;遇到困難才去學的;遇到困難仍舊不去學的。
(2) 第四種人是最下等的。
10 甚麼是「六言六蔽」?為甚麼好學可以避免這六個流弊?
(1)
「六言」是指喜好仁德、好耍聰明、喜好誠信、喜好直率、喜好勇敢、喜好剛強六種品德;「六蔽」是指被人愚弄、放蕩不認真、被人利用、譏刺別人、搗亂闖禍、膽大妄為六種流弊。
(2)
好學能夠避免這六種流弊,因為好學使人明理、疏通閉塞、辨別是非善惡,所以「好仁」的人便不會因仁慈樂助而被人愚弄、「好知」的人不致目空一切、「好信」的人不致盲目信人、「好直」的人不致尖酸刻薄、「好勇」的人不致好勇鬥狠、「好剛」的人不致狂妄自大,便避免了這些流弊。
11 甚麼是「博學」、「篤志」、「切問」、「近思」?以上四項都是關於求學的,為甚麼子夏說「仁在其中矣」?
(1) 「博學」指廣泛地學習,「篤志」指堅守自己的志趣,「切問」指懇切地發問,「近思」指多思考當前的問題。
(2)
因為仁是道德的最高標準,求學的目的在修養自己的道德人格,子夏認為「博學」、「篤志」、「切問」、「近思」四項,使人達到求學的最高目的,所以說「仁在其中矣」。
12 試根據《論學》六則,說明為學的重要、為學的態度和為學的方法。
(1)
為學的重要:一個人無論資質高低,只要肯學習,終會懂得道理,同樣在知識上得到進益(《季氏》第十六);每一種品德都有因不學而導致的流弊,有仁、知、信、直、勇、剛六種品德,如果不學,便導致愚、蕩、賊、絞、亂、狂六種流弊,只有肯學習,才能明白道理,不致閉塞不通。(《陽貨》第十七)
(2)
為學的態度:為學旨在修養自己,別人不了解自己,不必怨怒(《學而》第一)。一個人要有積極的求學態度:未學時,要恐怕趕不上;學到了,要恐怕會丟失它。(《泰伯》第八)
(3)
為學的方法:學了之後要按一定的時間去實習、溫習,並且多和朋友研討;(《學而》第一)一邊學習,一邊思考道理,定能有所領會,(《為政》第二)廣泛地學習,堅守自己的志趣,懇切地發問,而且多思考當前的問題,便能達到仁的境地。(《子張》第十九)
作法討論
13 在《論孝》四則中,哪一則運用比喻來說明道理?試加以說明。
在「子游問孝」(《為政》第二)這則中,作者用養犬馬比喻供養父母。他說:供養父母,必須出於敬意,如果對父母不敬,只會提供膳食,那麼與養犬馬何異呢?這又怎能稱為孝呢?
14 試根據課文,說明《論語》在形式方面有哪些特點?
(1) 《論語》是語錄體,以問答形式表達人生哲理。
(2) 全書分章分節,每節的篇幅短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