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燭之武退秦師 左 傳二 燭之武退秦師 左 傳
內容討論
1 佚之狐向鄭伯說:「國危矣!」試從秦 晉的駐軍情況及三國國力的比較兩方面說明鄭國的處境。
(1) 從秦 晉的駐軍情況看來,「晉軍函陵,秦軍氾南」,鄭國可說是兵臨城下,情勢危急。
(2) 從三國國力的比較看來,晉國是當時的霸主,秦亦稱霸西方,都是強國,而鄭國是小國,實力不及秦 晉兩國。
2 燭之武用甚麼理由推辭游說秦君的任務?可見鄭伯以前怎樣對待他?
燭之武說他年輕力壯的時候尚且未得到重用,如今年紀老了,更無法有所作為。由這段話可見鄭伯一直沒有重用燭之武。
3 對於燭之武的推辭,鄭伯有哪兩點回應?鄭伯的答覆顯示了他的為人怎樣?
(1) 對於燭之武的推辭,鄭伯有兩點回應: ¬ 承認以往沒有重用燭之武是自己的過錯; ­ 指出鄭國滅亡了對燭之武也沒有好處。
(2) 鄭伯這樣做顯示他勇於承認錯誤,沒有上尊下卑的迂腐思想。鄭伯也長於遊說別人,指出鄭亡,對燭之武也沒有好處。
4 燭之武游說秦穆公時用了以下三個方法,試根據課文內容分別說明:
(1) 分析攻鄭的害處:
燭之武據滅鄭對秦的利害得失,向秦王說:即使秦 
晉滅鄭成功,秦國也必須越過晉國,才能到達鄭國,這樣對秦國不利,只對晉國有好處。如果晉國國力壯大了,相對地秦國就吃虧了。
(2) 指出不攻鄭的好處:
如果秦放棄攻打鄭國,鄭國得以保存,秦國的使節往東去時,鄭國可以作他們的東道主,供給他們所需要的物資。


(3) 離間秦 晉兩國:
晉國曾答應給秦國 焦、瑕兩地,但結果背約。而且,晉國有擴張領土的野心,一旦它的國力壯大,一定會削弱秦國。
5 燭之武游說秦穆公,表現了他的甚麼才能?
從燭之武與秦穆公的對話中,可見他:
(1) 善於揣摩心理:燭之武明白秦國攻鄭無非為了自身利益,於是指出攻鄭其實只會增強晉國的實力,對秦反而不妙。而且又答應在秦往東的路上供應物資。
(2) 思辨能力強:指出晉曾背約,不予秦土地;而且晉野心勃勃,企圖擴張領土,秦實在不值得與晉合作。
(3) 詞鋒銳利:燭之武進言時氣勢凌厲,論點一個接著一個,強而有力,又常用反問句來打動秦穆公,最終使鄭國免卻滅亡的威脅。
6 秦穆公聽了燭之武的話後,有甚麼行動?
秦穆公聽了燭之武的話後,十分高興,決定與鄭國結盟,並派將領杞子、逢孫、楊孫幫助鄭國防守。
7 由晉文公拒絕子犯請求進兵擊秦的一段話,可見晉文公所持的理由是甚麼?又可見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1) 晉文公認為他曾受秦國的恩惠才有當時的地位,現在反過來攻打秦國,是不合道義的。失去秦國這盟友,是不智的做法。秦 晉互相攻伐代替交好,不能夠服人。
(2) 由這一段話可見晉文公為人顧全道義,能為大局著想,處事冷靜、不草率。
作法討論
8 這篇文章基本上以人物的對話來交代情節發展。試指出佚之狐、鄭伯、燭之武和晉侯的對話怎樣帶動故事的發展。
(1) 佚之狐對鄭伯說:「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他這句話把主角燭之武帶出場。
(2) 
鄭伯對燭之武說:「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他的話促使燭之武答應游說秦國,使情節又推進一步,引出下面的說辭。


(3) 燭之武到了秦後,連用他的智慧和辯才,侃侃而談。這是故事的核心。他的話促使秦穆公打消攻打鄭的念頭,使事情發生了逆轉。
(4) 晉侯拒絕進攻秦國時,對子犯說的一段話,則交代了他放棄攻秦的原因,故事亦由此結束。
9 試指出燭之武以下的說辭分別用了甚麼手法,有甚麼作用。(提示:離間、利誘、陳述利害。)
(1) 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陳述秦國長途跋涉伐鄭的害處。
(2) 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
陳述亡鄭只會損秦利晉。
(3)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
以秦國放棄伐鄭所得的好處利誘之。
(4) 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
以晉國嘗失信於秦國事實,離間兩國。
(5) 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以晉國的野心勃勃,離間兩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