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騎騾記 陳若曦三 騎騾記 陳若曦
內容討論
1 作者和她的兩個朋友為甚麼選擇騎騾登山?
半圓頂峰離營地有八哩之遙,全是崎嶇不平的山路。陳太太新近扭傷腳踝,行路不便;作者一路由加拿大趕來,體力已經不支;周公最喜歡擁被高臥。他們都視爬山為畏途,加上陳閩提議騎騾上山,所以就選擇騎騾。
2 作者怎樣體會到外國諺語中「頑固如騾」的說法?
海侖是頭老騾子,脾氣像孩子般任性。她時而慢條斯理地走,似乎在欣賞沿途的風景,待發覺和前面的同伴拉出一截距離時,又立刻小跑跟上。作者若喊她走快一點,免得掉隊,她像全聽不懂;踢她一腳,她也愛理不理地,全憑她高興。從這些表現,作者體會到英語中「頑固如騾」的說法。
3 試解釋「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意思。並說明作者怎樣得到這番體驗?
(1) 泰山是很高的山,並且位於山東的一大片平地上。登上泰山,就能看到很遠的地方,而山下的景物,都顯得非常渺小,因此,我們會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覺。
(2) 作者登上半圓頂的後峰,群山匐伏在腳下,約瑟米提山谷只是一叢深綠,因此同樣產生「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覺。
4 作者看到她的小兒子爬到山上,為甚麼她感到又驚訝又高興?
作者的小兒子,自小體弱多病,長到七歲,還是第一次爬山,但他竟能爬上八千呎的高山,所以作者感到驚訝;看到兒子這樣勇敢地攀登,又令她很高興。
5 為甚麼騎騾下山比上山還可怕?
因為下山時,沒有樹木遮掩,天地空蕩蕩的,人孤零零地弔在騾背上,無需風吹背就發寒,騾子每落下一腳,人就被帶著往前一傾,隨時會被拋送出去,底下茫茫,葬身何處都不知道,所以騎騾下山比上山還可怕。
6 甚麼事使作者突然不再害怕騎騾子?她從這個經驗中,體會到甚麼道理?
(1)
走到山腳,平坦的地段逐漸加多,騾子也增加了小跑的次數。一次,海侖撒開四蹄,縱情飛奔,作者像皮球般被彈起來,嚇得不得了。她手上擦破了一塊皮,但沒有被摔下來。那時,她看見一位女客被摔下來,跌傷不重,忽然想開了。她想,反正不會跌死,擦傷幾塊皮也無礙。這一想,膽子便壯起來,不再怕騎騾子了。
(2) 這次騎騾的經驗,令她體會到一天所受的罪,全是恐懼和不信任引起的。明白了這道理後,她還覺得騾子比起許多人來得更可靠。
7 試就下列三點,寫出作者當時的感受:
(1) 騾子初次小跑。(40頁11行)
作者無法坐穩,右手抓緊韁繩,左手抓牢鞍前方的把手,身子還一突一突地隨時就要被甩出去。只不過半分鐘的光景,作者已驚出一身冷汗,心跳得打鼓般響。
(2) 騾子走在懸崖邊上。(48頁8行)
遇到懸崖,騾子故意靠著崖邊走,讓作者半邊身子被凌空掛著,嚇得她合上眼又別過頭去。有一回,她竟在轉彎處的崖角上停住,成心要作者品嘗三面臨淵的滋味。作者感到要翻胃了,動也不敢動。
(3) 放鬆了神經騎在騾背上。(49頁4行)
一旦放鬆了神經,讓身子隨著騾子起伏,竟是安全平穩。這時作者才恍然大悟,一天所受的罪,全是恐懼和不信任引起的。進入幽谷之後,騾子一直在小跑,作者又一次嗅到松香,聽到蹄聲得得,十分悅耳。
8 試簡介下列三個地方的景色:
(1) 約瑟米提山谷:
約瑟米提山谷是上古幾次冰川切斷岩層而造成的腰子形深谷,被奇峰峻嶺環抱著。山峰都是拔地而起,陡峭險峻,冰河沖刷的痕跡比比皆是,像刀削斧鑿,上面草木不生,飛鳥也無法駐足。北圓頂峰遙望像華府國會大廈的圓頂;和它相對的半圓頂峰,就像用刀切去一半,露出垂直的平壁,極顯鬼斧神工。脈細河蜿蜒流經谷底,進出山谷全沿著這條細如蛇腰的溪流。(41頁5行)
(2) 內華達瀑布:
驕陽下,藍天為幕,像三面屏風拱立的岩石峭壁上,泉水由中間的岩頂一瀉而下,落入六百餘呎深的谷底,飛濺起一道彩虹。由於乾旱,水量大減,無法造成萬馬奔騰的聲威;但一條白練垂下懸崖,矗立在翠綠的山谷上,靜得出奇,不禁使人有遺世獨立之感。(42頁8行)
(3) 半圓頂後峰:
接近半圓頂後峰,是一片陡峻的土坡,除了稀疏幾棵樹木,沒有甚麼路。到了峰頂,群山匐伏腳下,內華達山脈連線不斷匯成山海,而蒼天悠悠,渺無邊際地籠蓋著這一切。走近崖邊一看,約瑟米提山谷只是一叢深綠而已。(46頁11行)
作法討論
9
「步移法」是寫遊記常用的手法。作者順著遊程,逐項描寫周圍的景物,令讀者覺得彷彿與作者同遊。運用步移法,要把每個觀察點的轉移清楚交代出來。試把本文的觀察點列寫出來。
(1) 騎騾上山的途中,瀏覽約瑟米提山谷的風景。
(2) 轉過一個山頭之後,看到內華達瀑布。
(3) 到達半圓頂的後峰後,俯覽內華達山脈、仰望半圓頂峰。
10 你對騾子海侖有甚麼印象?作者用了甚麼手法描寫海侖?描寫海侖對表達文章的主旨有甚麼作用?
(1)
海侖是匹老騾,但脾氣卻如孩子般任性,時而慢條斯理地走,時而小跑;作者踢它,它也愛理不理。走到懸崖時,它又故意停下來,彷彿存心讓作者品嘗三面臨淵的滋味,她可說是一隻頑皮又任性的騾子。
(2) 作者把海侖寫成有思想、有性格的人一樣,用了擬人法。
(3)
作者寫作本文,目的是記一次登約瑟米提山谷的經過,並藉此抒發一些個人的感受。這些內容,都離不開騾子。登山沿途的驚險刺激,大多就是由騎騾而生。旅程完畢,並無損傷,作者由此想到騾子比人可靠。文中這兩個重要的主題,都由騾子帶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