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何江顯校長

(轉載自1994-1995校刊)

「春風桃李,舞雩沂水」,相信為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的願望。而對於任教已逾二十載的何江顯校長而言,當然也不例外。

一九七二年,何校長畢業於香港大學文學院,再修讀一年教育文憑課程,隨後即投身教育工作,執起教鞭,任教於本校。十五年後,即一九八七年,榮升副校長之職,更於本年晉升為張振興伉儷書院校長。

在這漫長的二十多年教學生涯中,相信何校長所體會到的待人處事之道,不少值得我們借鏡。藉著一個難得的機會,筆者以及幾位同學,與何校長傾談了個多小時,透過校長的真情表白,希望同學們能領略到他對人生的熱誠、衝勁和理想,而有所裨益。

個人資料案

姓名:何江顯
筆名/別名:寫作時或會把姓氏省掉,只用「江顯」二字
年齡:四十四歲
小學:端正小學;一間大家比較陌生,但在五十年代是頗有名氣的私立小學
中學:聖若瑟學院,選修文科
大學:香港大學,選修中國文學及英國文學
家庭狀況:已婚,有一子一女
最欣賞的人:古代的是文學家蘇軾
現代的是一位已跟隨十多年的老師--丁平教授

 

訪問內容

林:林紅日
何:何江顯校長

林:為什麼會選擇教師為您的終身職業?是否自小的志向所在?有什麼抱負想達到?
何:其實這不算是什麼抱負或志向。記得一九六七年開始,那年我剛好念中五,國家踏入了最黑暗的紀元(十年文革),跟著的日子,文化遭遇到空前浩劫。可能就是那動亂的時代,那「薪火相傳」的意念,領我走上講壇。還有,也可能是受了兩位兄弟的影響,我的大哥一直從事教育工作直到退休,而二哥亦曾任教職數年。

林:什麼因素使您在張振興書院任教這麼多年?
何:大概是一種很強烈的歸屬感與愛意吧!廿多年來看著它茁壯成長,又怎丟得下、放得低?此外同事間相處融洽,學生更是無盡快樂的泉源,我還追求什麼呢?

林:在張振興書院工作多年有沒有發生過什麼不愉快的事情?
何:真記不起在這二十多年間有什麼真正不愉快的事情,這算是頗難得的吧!基本上一切都很愜意。

林:升任校長後,您有什麼感受?而工作上是否有很大的分別?
何:開始時,確實有點不習慣!因為不得不丟下自己最喜歡的教學工作而投進那由文件、會議、人際關係等合成的「洪流」中。再者,由於不再任班主任,也失去了最疼愛的一班--六甲。不過,有失也有得,分給全校其他同學的時間卻多了。

林:記得開學的第一天,您就對我們說什麼是「無悔」,這是您的座右銘嗎?您覺得自己已達到這境界嗎?
何:這不能說是座右銘,應說是我追求的一個目標,一個境界。要做到「無悔」當然不是容易的;這其實包括了對是非黑白的判斷、對真理、對美和善鍥而不捨的追求,更包括了若干程度的「能遊於物之外」的瀟洒豪邁。我又怎能說自己已達到此超然境界?

林:做到「無悔」之境的確很難,因為每次犯錯後都會給人留下刻骨銘心的感覺,但若要做到「無悔」是否就要忘記那些傷痛?
何:傷過、痛過也可以是無悔,不用刻意去忘記,去抹掉傷痛;為何不帶著微笑去檢視、去摩娑纍纍的傷痕?「無悔」不就是傲然回顧自己走過的路嗎?

林:現在的工作上,您有什麼目標想達到或有什麼特別期望?
何:在三位前任校長、各位老師和同學的努力下,我校在很多方面,如運動、戲劇等,都有頗牢固之基礎,或甚至已臻頗高的水平,因此大規模的變革是不需要的;當然,百方之百的蕭規曹循亦是不恰當的。至於對張振興書院的未來,我是非常樂觀的。以我校的資源、潛質,絕對有可發揮的餘地,希望各方面均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特別是學業方面)。而加強同學們對學校的歸屬感,是我很強調的一點,我認為這是邁向成功的基礎所在。

林:看來歸屬感之影響極大。那您有否特別的方法去增加同學的歸屬感呢?
何:歸屬感並不是一下子就能增加的,是要逐步推廣的;例如每星期一早上集會時,大家都會唱校歌和升校旗,這都是培養歸屬感的好方法。

林:那麼在家庭方面又有什麼期望?
何:家庭應該是每個人極重要的支援。遺憾的是,因為工作繁忙的原故,這半年來,陪伴家人的時間是減少了。很多謝太太與孩子們對自己無怨的支持,更希望家人都身體健康,因為,沒有健康的身體,其他一切都變成虛無的了。

林:最後,對本校同學們,您有什麼忠告呢?
何:生而為人是最大的快樂,而能活著又是最大的幸福;週遭的事事物物不是很多都是很美,都值得我們欣賞嗎?別怨天尤人,積極地、樂觀地面對人生;你自己快樂時,別忘記也把快樂帶給別人。還有,最重要的是不要介意吃虧,不要事事都去計較得失、利益。這大概是我對現今年青人的一點忠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