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如何寫蘇東坡呢?這位生命如此廣博多彩,心靈如此自由壯闊的大文豪.大哲學家.大藝術家.旅行家.美食家……,該如何用文字來描述他呢?蘇東坡是我衷心欣賞的性靈人物,他將人類的心智和性靈發揮到極致。真要寫他,不知如何下筆,不寫,又頗覺遺憾。只有求上帝賜我智慧,賜我生花妙筆,讓這位才子的性靈才情盡躍紙上,以饗讀友。其中,我引了許多林語堂所著『蘇東坡傳』中的記載,盼能更傳神地表達蘇東坡的生命。
傳說蘇東坡出生時,美麗的眉山(蘇東坡的家鄉)草木盡都枯萎失色,原因是草木之色全加諸於蘇東坡身上。
蘇家有滿屋滿室的藏書,這樣的環境,很適合培養一個文學家。蘇東坡和父親蘇洵,弟弟蘇轍,三人在宋代文壇上皆享盛名,後人稱之為『三蘇』,且皆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
蘇東坡年幼時,由母親教他讀書寫字。有一次,他讀到後漢書的『范滂傳』,范滂是一位清廉公正的官,卻受到朝廷其他人的毀謗.陷害.下監,但他毫不畏懼,仍堅持做該做的事。小蘇東坡看了非常欽佩.感動,便對母親說:「要是我也學范滂,母親會允許嗎?」其母程氏立刻回答:「你如果能做范滂,我就能作范滂的母親。」
蘇東坡21歲時,參加考試。當時主考官歐陽修批閱試卷時,讀到蘇東坡的『刑賞忠厚之至論』(文中談到國家行政求簡求寬的原則,這也是蘇東坡基本的政治哲學),興奮地拍案叫絕,並對他的兒子說:『三十年後,沒有人會再談起我,人人都會談論蘇東坡。』果然,沒有人再提起歐陽修,人人都在談蘇東坡,偷讀他被禁的作品。
神宗時,王安石當上了宰相,一場轟轟烈烈的變法運動在全國展開了。那時,蘇東坡在京城做官,王安石的變法和他的設想不同,他也看出了變法將會為國家人民帶來一場大危機.大風暴,於是他和司馬光等守舊派一起攻擊新法。蘇東坡的行為引起變法派強烈的不滿,因此,有人聯名攻擊他,有人趁機陷害他。蘇東坡自請離京外任。在地方上,他親眼看見廣泛宣傳的『社會改革』造成了可怕的結果,他看到王安石『熱愛』的『農民』不得不逃出家園,不是因為飢荒或洪水,而是怕回到村莊裡交不出社會主義政府強迫農民借的貸款和利息,會被官吏抓去坐牢。這一切令蘇東坡呼聲震天,不能自已。王安石把頑固當美德,把決心當成功之道,執拗於變法。蘇東坡看見人民受苦,於是,不顧自身安危寫了九千字的『上皇帝書』揭發新政的弊端。他已準備好接受免職的命運。在這封書信中,可見蘇東坡義憤的爭論夾著冷靜.簡明的推理,有時沮喪.嚴苛.挑剔,直爽無比,有時卻徐徐辯論,引經據典,引史例來支持他的理論。內容巧妙.誠摯.有力,對世事滿懷激動和悲哀。他奮不顧身勸皇帝改變心意,廢新政,救人民。皇帝要王安石好好地看看蘇東坡的書信。王安石知道此事,氣得面孔發青,全身發抖。之後,一次次明明白白的天譴,加上一位畫災民圖的小吏的告發,神宗流下淚來,王安石終於垮台。
蘇東坡一次次說真話,一次次被流放。『上皇帝書』後,由於王安石黨人發動彈劾,蘇東坡改任杭州通判。蘇東坡的話語詩句天真誠實,卻惹人怒氣,常常幾乎害他送命。他後不後悔?放逐期間,他表面上對不太親密的朋友說他後悔了,但對好朋友卻表示毫無悔意,若有必要再吐出飯菜中的蒼蠅,他仍會再做一次。這就是蘇東坡,生性豪放.開朗,多嘴多舌,天真而不計自身安危。他愛說真話,他害世上講現實的人緊張兮兮,怕他隨時會說出真相。蘇東坡有一種偉大的靈氣,這種強大壯烈的力量在正義和真理的支持下,尋求自由無阻的發揮。
蘇東坡始終『如蠅在食,吐之乃已。』吐了一百次,終於被抓了。蘇東坡在神宗元豐二年,奉調到湖州,蘇東坡一再上表給皇帝,皇帝每次讀完,都對朝臣公開讚美他。這些人很不喜歡蘇東坡,很想讓他流放久一點,常想辦法陷害他。元豐二年六月,有一個御史摘取蘇東坡謝表中的四句話,告他諷刺政府,莽撞無禮,對皇帝不忠。(著名的『烏台詩案』)御史們希望蘇東坡一路在牢中度過。蘇東坡被押解回京途中,百姓都出來送行,人人淚如雨下。回京入牢,獄卒知道他的身份,每天弄熱水給他洗腳。審訊過程很長,期間仁宗皇后(皇帝的媽媽)病死。臨死前,她對皇帝說:『蘇東坡因寫詩而獲罪,這全是小人陷害他,他們在他的政績上挑不出毛病,就想曲解他的詩來定罪……,你可不能冤枉無辜,天神會動怒的。』不久,蘇東坡獲赦,配往黃州。
在黃州,蘇東坡學作工人.農夫.漁夫……,他盡情享受大自然的一切,他的生命受過許多苦,他的生命因受苦而更加醇美,沒有變酸。他吃苦吃得太多了,心靈卻愈加豐富.喜樂.滿足。在黃州期間,他看到所挖的井出水了,或者針狀的綠芽伸出地面了,便高興地跳起來。他看見稻莖隨風搖擺,晚上稻莖上的露珠有如月夜的珍珠,晶瑩可愛,心中充滿自豪與滿足。蘇東坡的生命有種幽默感,使他能處處得到快樂與滿足。
放逐的生活使他的心靈產生蛻變,刻薄的諷刺,尖銳的筆鋒,一切激情與憤怒都過去了,代之而起的是光輝.溫暖.親切.寬容的幽默感,絕對醇美,完全成熟。著名的『赤壁賦』.『念奴嬌』.以及『記承天夜遊』便是此時的作品。蘇東坡是先有那份心境,才能寫出完美安詳.單純自足的作品。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
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
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
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憑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
立,羽化而登仙。……寄蜉蝣於天地,眇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
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且夫天地
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
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盡,用之不
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客喜而笑,洗盞更
酌,肴核既盡,杯盤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赤壁賦----
黃州的生活其實是一種懲罰或拘禁,但蘇東坡很難如此看待。他享受這種生活。他有一群朋友,和他一樣自由,一樣口袋空空卻悠閒無比。貧瘠的黃州有萬縷閒情,有月光美酒。蘇東坡有一份豁達的心境,可以來享受這一切。他總能欣賞生命中的每一刻,當悲哀和不幸降臨,他總是微笑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