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

小小的文天祥,在他八歲的心靈中,就立志做大丈夫,要效法古代英烈,死後仍能受到人們的崇敬和懷念。

二十一歲時,參加殿試,慷慨直言,對宋朝內外形式瞭如指掌的他,大膽抨擊了當時政治、軍事、民生的弊病,並提出革新的抱負和主張。但奸臣當道的政治,豈容得下文天祥此等正義之士?在朝中,他一再受到罷官、貶謫的處分,理想抱負根本無從發揮。

當蒙古人大舉攻宋,朝中文武大臣紛紛潛逃時,文天祥臨危受命,一肩扛起國家的生死存亡。文天祥率兵與元軍周旋,所到之處,人民得知是文天祥領兵,紛紛加入。這一支義勇軍收復了大片國土,但最後在廣東力戰失敗被俘。被俘之時,文天祥服毒、絕食均未死,囚禁生活於焉展開。

在押解途中,元將張弘範不斷勸降,在押解經過零丁洋時,文天祥寫下『過零丁洋』一詩表明心跡。那句氣勢磅礡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影響了後世千千萬萬成仁取義的英烈們,至今仍撼動人心。文天祥是真英雄。

元世祖忽必烈知道文天祥是頂尖人物,於是極力勸降,而文天祥只是用一首一首正氣凜然的詩歌和一身傲骨來回答忽必烈。

於是忽必烈以宋朝的遺臣降將來勸降,以文天祥的妻女來作為勸降的籌碼,以生死來威脅文天祥,以財富權勢來利誘他。而文天祥只道:『亡國之人,要殺便殺。』外在的種種誘因,絲毫撼動不了文天祥的堅持,即使想到妻女,他的心中在流淚,在滴血,他的選擇依然不變。

長期被囚禁在陰暗潮濕的土室裡,一身浩然正氣的文天祥全然不懼,並在獄中寫下了千古絕唱『正氣歌』。他熱情謳歌前朝英雄,作為浩然正氣的代表和化身,這些都是文天祥夢寐以求的典型。在這惡劣的囚禁環境裡,文天祥殉國的心志亦不曾稍變,連獄卒也大受感動,他們常請文天祥講述古代忠義之士的事蹟。文天祥的精神力量,使得他的聲音和詩句,遍飛燕京,他的節操,深植人們心中。與元世祖三年的拉鋸戰中,勝利者是文天祥,而不是忽必烈。

至元十九年,文天祥意氣揚揚自若地被押赴刑場。臨刑前,從容不迫地問明了方位,向著南方故國和苦難的百姓恭敬地行了跪拜之禮,說:『臣報國至此矣!』然後引頸就戮,從容赴義。燕人見者聞者無不流涕。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文天祥身體力行了聖賢書的教誨。死後,忽必烈稱讚他是『真男子!』這樣的人,連敵人都尊敬他。

從容就義的文天祥為自己的生命寫下了最完美壯麗的句點。同樣是生命,有人輕忽地過,恣意揮霍;有人卻用生命影響當代,甚至影響後世千百代圓顱方趾的人。生命總有盡時,有人因一時意氣用事自殺;有人卻在死前做最精彩動人的演出,然後從容告別人生舞台,用他永恆的愛包裹他一生所鍾愛的土地與人民,留下最美的典範永存人們心中。同樣讀聖賢書,有人成為厚顏無恥的衣冠禽獸:有人卻將聖賢的話語鐫刻在心靈中,然後用生命去實踐之。

我不知道還有什麼選擇比文天祥的抉擇更壯更美。也許有人認為文天祥不夠聰明,不會順勢而行,但他其實是最聰明的,因他選擇了那上好的福份。因他知道『今生不比永恆長』,享今生之安樂比不上成為後世千百代的典範。生也有涯,但文天祥對後世的影響卻是無窮無盡的。(在台灣,只要是進過學校的,誰不曉得文天祥?)

若有人重寫正氣歌,文天祥當是其中排名第一的英烈。

 

回中國名人 回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