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是陶侃的曾孫,祖父外祖父皆為東晉的名士。但到陶淵明時,家世已經衰落,生活相當艱苦。他常在飢餓邊緣,生活沒有保障,自幼就在貧困中掙扎,但他不以貧為苦。他一生沒做過大官,也沒有赫赫的功業,只因他的人格高超和詩文上的成就,才博得後人的崇仰。
陶淵明從小就是博學能文的材料,對知識的追求,一向是認真的。少年時期,是『猛志逸四海』,對國家社會胸懷大志。生於華夷混戰的時代,深受離亂的刺激和痛苦,他從小就立下『澄清中原』的大志。但身處亂世,有志不得伸,陶淵明只做過幾個小官,且時間皆不長。最為人所知的是擔任彭澤令。在這期間,有一督郵到當地視察,屬下請陶淵明戴冠束帶前往城外迎接,陶淵明很不樂意,尤其那督郵是把自己的妹妹嫁給郡守做小妾而得了這官職,行為令人不齒,陶淵明視之為小人。督郵至,縣吏應束帶見之,陶淵明慨嘆:『無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後來,靈魂不賣的陶淵明掛冠解印而歸回田園,寫了『歸去來辭』一文以見其志。
序文中說:『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飢凍雖切,違己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於是悵然慷慨,深媿平生之志,猶望一稔,當斂裳宵逝。』陶淵明為官的結果,獲得的是苦痛與煩惱,因他『質性自然』,人事的束縛當然不適合他。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對率性真淳的陶淵明真是痛苦無比。在『飢凍』和『違己』的矛盾下,他做了不容易的抉擇。辭去官職,意味著妻兒將和他一起挨餓受凍,意味著沒錢買他最愛的酒;但是繼續留任,便是違背自己的真性情,出賣自己的靈魂。為了『錢』而如此,在陶淵明看來,真是大大不值得。與其在渾濁的溪流中隨之浮沈,心中時時嗚咽悲鳴,不如跳出這渾水,給自己的靈魂自由。他因為透徹瞭解自己,才能毅然決然捨棄安適的生活及世俗的虛名。對陶淵明而言,『違己』甚於『飢凍』。於是,陶淵明選擇隱居務農,回到山林的懷抱,唯有歸回田園,才能活得像自己。
然而,辭官歸隱後,生活並不順利。不諳農事的陶淵明種田常是『草盛豆苗稀』,這使得他不得不『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但辛苦的生活並沒有改變陶淵明的初衷,他說:『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當時掛冠拂袖而去,固然是快人快事,但現實的生活才足以考驗一個人的勇氣與心志。陶淵明深深了解精神的自由遠勝於物質環境的安適,因此,無論生活多麼艱苦,他都會堅持下去,只求『願無違』。
雖然陶淵明最後仍死在他所厭惡的時代中,以他小小的力量,是不足以扭轉時代的巨流,但至少,他對得起自己的生命自己的靈魂,死在山林的懷抱中,擁抱所愛的自然,這樣,也是死而無憾了。
我很佩服陶淵明的勇氣。若非真正了解自己,若非熱切地想尋求生命的價值與自由,我們很難在『飢凍』和『違己』間做一抉擇。
現代社會功利主義抬頭,金錢掛帥,出賣靈魂,踐踏生命,不擇手段汲汲於富貴者比比皆是。有些人甚至已忘了自己是一個『人』,一個尊貴的『人』。忘了人的尊貴不在於外在的功名富貴、錦衣玉食,而是在於不違背良心,活出生命的真善美。身處亂世,舉世皆濁,陶淵明不同流合污,不賣靈魂,尊重己志,選擇掛冠求去以無愧我心。他這麼做了!
我們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命?靈魂深處的吶喊我們是否充耳不聞?在或短或長的生命中,我們在乎什麼?追求什麼?在面對真理的審判時,我們是否站得住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