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網
日本戰國一詞出自甲斐國(今山梨縣)大名武田信玄(1521-1573)所制定的分國法「甲州法度之次第」第二十條;其開頭就記著「天下戰國之上」。換言之,生處在被後人稱為戰國時代的人們,當時已有「如今是戰國之世」的認知了。嚴格說來,日本戰國並非正式的歷史名詞,一般用來稱呼室町時代爆發之應仁之亂後到安土桃山時代之間(也有把江戶時代初期列入的說法)百多年間政局紛亂、群雄割據的日本歷史。在這個時代,以幕府和幕府分封在各地的守護職威信下滑,原本輔佐守護的守護代、各地土豪、甚至平民崛起成為大名。各地大名進而稱霸一方甚至於成為掌控天下的「天下人」都成為可能。另外此時日本與歐洲人之間的貿易交流正式展開,基督教和火槍的引進改變了社會和戰爭型態。到了戰國中、後期,過往封建制度下的農奴地主關係也逐漸遭到破壞。以織田信長為首的各國大名逐漸擺脫以往的兵農合一制度,改採以現金僱用職業軍人為其作戰。同時早期各諸侯的國人土豪聯合體制也逐漸轉型成集權獨裁的軍國政體。於是大規模的會戰成為常態,統一的新幕府也自戰火中歷練誕生…
雖然室町幕府自足利義滿之後便分擾不斷:政治上,除了關東的古河公方與幕府之間的對抗外,層出不窮的政治謀殺以及各地諸侯的反抗或私戰破壞了各地的政治生態。社會上,各地爆發的一揆暴動如同一顆顆不定時炸彈,對整個社會秩序造成大小不一的傷害。可是室町幕府從未放棄穩定全國局勢的決心,直到這一切努力因1441年的一場意外引發的全國混戰而化為烏有…。戰國時代的起始一般以1467年的應仁之亂為主,但結束時間則大致上有以下幾種說法:1568年織田信長上洛(進入京都)成功。1573年織田信長攻陷二條御所,室町幕府滅亡。1590年豐臣秀吉消滅關東地方的後北條氏,降伏東北地方各大名,完成日本大致上的統一。1603年德川家康創立江戶幕府。1615年德川家康於大阪夏之陣打敗豐臣秀賴,豐臣氏滅亡。故在此採用最後一種說法,以完整表述這段歷史。
以下是人物故事
本多忠勝(1548年-1610年12月3日),日本戰國時代中後期猛將,於德川家康旗下,為德川四天王(酒井忠次、神原康政和井伊直政)和德川三傑(神原康政和井伊直政)以及日本七柱槍之一。世稱「鬼之平八」、「戰國第一猛將」,更被織田信長稱讚為「日本之張飛」。他生於天文十七年(1548)二月八日於三河。他是本多忠高的長男,幼名為鍋之助,通稱平八郎。本多忠勝被後世稱「東國唯一猛將本多平八、西國唯一猛將立花宗茂」。史家都認為他以勇猛而聞名,連同族本多正信也曾認為他有勇少謀。但是很多的敵人如武田信玄、豐臣秀吉和織田信長等都對他冷靜分析戰局和部署給予很高的評價。 他每次的出陣都使敵人聞風喪膽。敵人看到他載著的鹿角兜、手持的蜻蛉切( 蜻蜓切是一把長槍。劇說蜻蜓停在槍頭的刃峰就會被切成二半(太峰利以致蜻蜓沒辦法停在上面,就落下被切成二半)和他的鍾馗馬印都聞風而遁。他在大小五十六場戰役未曾受傷,甚至有人稱其為「八幡大菩薩」的化身。
以箱根山為根據地的相州亂波忍者軍團首領,歷代風魔里之首領慣用以「風魔」姓,「小太郎」為名,所以歷代首領都叫風魔小太郎。活躍在戰國時代的,正是名留青史的第五代的小太郎,據戰記《北條五代記》描述風魔小太郎:身長七尺二寸,眼睛倒八字,四顆牙齒露出唇外。專門奔走於收集情報及擾亂敵人陣地,暗中支持歷代北條家之首,直至北條衰敗。江戶時代的風魔,依舊與之夙敵德川家進行不屈的鬥爭。到了慶長八年(1603),由於有人告密,小太郎被捕,後以火刑處死,風魔里滅亡。日本戰國時代的忍者中,赫赫有名的三位是:風魔小太郎、果心居士、飛毛腿加籐。果心居士與飛毛腿加籐,主要以其精湛忍術聞名後世;但是史實或是野史記錄中,卻完全沒有留下風魔小太郎自身會耍弄幻術、忍術之說。由此看來,他應該是戰國大名(諸侯)之一北條軍團的傭兵隊長。 「風魔小太郎」是世襲稱呼,青史名留的是第五代小太郎。戰記《北條五代記》中,有一段記錄:「身高二公尺以上,手足銅筋鐵骨,週身肉瘤纍纍,努睛突眼,黑髭下口似血盆,有四根獠牙。貌如南極仙翁,鼻如懸膽。音聲如鐘,可傳達至五公里方圓之外;壓低聲音時,低啞裂帛。」 形容得好像是妖怪一般。不過,此記述卻令後人猜測風魔一族祖先可能不是日本人。最有力的說法是,他們很可能是俄國哥薩克騎兵隊民族譜系,於古代伴隨馬匹渡海過來,集體定居在神奈川縣小田原西方金時山中的風間谷,也正是「箱根道」要隘附近。由於騎馬技術出類拔萃,北條早雲便將他們一族二百多人編入北條軍團之內。
織田信長(1534-1582)---尾張的實力者織田信秀的嫡子,幼名是吉法師,與美濃齋藤道三的女兒結婚。自稱 “第六天魔王”,蔑視傳統的佛法禮教,立志以武力統一天下,創建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在即將成功之時,因部下謀反而於本能寺自殺。織田信長死後,他的天下統一事業先後由豐臣秀吉與德川家康繼承。信長的理性主義與實力主義可以說是近代世界的象徵,可是德川家康卻又將日本帶回封建制度的世界。另一方面,信長對海外的關心與對外國文明的積極的攝取態度,也被德川時代的鎖國政策取消。從這點而言,信長可以說是早出生了三百年.
德川家康 (1542-1616)---日本戰國時代末期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江戶幕府的第一代將軍。出生為三河豪族松平廣忠的嫡長子。後來松平千代竹(也就是後來的德川家康)遇見了織田信長,並成為了好朋友。豐臣秀吉發動侵略朝鮮的戰役,德川家康沒有出動出什麼力,保存了實力,在豐臣秀吉死後,德川家康在關原會戰中擊敗西軍,於江戶設立幕府。 為了防止豐臣家再次崛起,德川家康最后發動大阪兩次會戰。最后在消滅了豐臣氏,名符其實統一天下,建立幕藩體製的基礎。大阪戰役的次年,靠壽命長獲得天下的德川家康終于死了。他治國的一句名言是︰“對老百姓要不死不活地進行壓榨。”德川家康晚年推行儒佛合一的思想統治,對日本人民的思想起了很壞的束縛作用。這種影響甚至一直延續到明治維新以後。
豐臣秀吉(1536-1598)---1536年丙申(猴年)一月一日,尾張國愛知郡中村(現名古屋市中村區)的農民木下彌右衛門的家中,在這喜氣洋洋的元旦氣氛中,誕生了一個男孩,他就是豐臣秀吉.這個小孩,臉長得像猴子一樣,所以大家都叫他猴子。豐臣秀吉稱霸天下之後,他派人去尋找松下嘉兵衛,在遠江國久能地方賜給他三萬一千石的領地,並任命他為大名。 回到尾張之後,秀吉想盡種種辦法接近織田信長。在織田家中,他的第一份工作仍是替信長拿拖鞋。就在大阪城完成的1585年,也就是秀吉五十歲那一年,他改姓藤原,升任代表朝廷最高權勢的「關白」一職。秀吉在1591年12月辭去「關白」,由他的養子秀次繼承「關白」,自己則成為「太閣」。1592和1597年兩次發動侵略朝鮮戰爭,第一次戰爭中,軍隊在攻打朝鮮二十天後,已經攻陷漢城,可謂勢如破竹,日軍的致勝關鍵在於擁有先進的歐式火槍。1596年9月1日看到明使的國書,上面寫著要封秀吉為日本國王,並將日本當作明朝的屬國。秀吉看了之後暴跳如雷,當天晚上發佈命令,再度出征朝鮮。這次的出兵軍隊只有十四萬,而且僅能佔據朝鮮的最南端。日軍?了爭取戰功,將戰死的朝鮮軍隊的鼻子、耳朵割下,用鹽醋防腐寄回日本給豐臣秀吉,由於以數量記功.1598年,秀吉病危,八月五日,又將五大老(德川家康、前田利家、毛利輝元、宇喜多秀家、上杉景勝)叫到床邊,不停拜託他們照顧幼子秀賴.八月十八日,秀吉終於在伏見城內結束他那波濤洶湧的一生,享年六十三歲。他留下一首辭世歌:「隨露珠凋零,隨露珠消逝,此即吾身。大阪的往事,宛如夢中之夢。」豐臣秀吉死後,他的部屬分裂為東南兩軍.兩軍會戰於關原,結東就由德川家康的東軍獲勝.1603年2月,他又被後陽城天皇任命為右大臣和征夷大將軍.8月,家康在江戶(東京)立幕府,開始了江戶幕府的時代.1614年,他消滅了豐臣一族,第二年頒行了"一國一城制",定各大名只可留一個城池,其餘均須拆毀,加強幕府專制統治.十六世中期後,天主教傳入日本,到1605年住國天主教徒已有75萬人,且引起了幕府的恐慌,於是就在1612年行禁教令.1633年幕府更開始了鎖國政策,嚴禁日本船隻駛往外國,1639年禁與葡萄牙的貿易.1641年把荷蘭商館遷到長崎出島,僅留下長崎對中國荷蘭的貿易,至此,旦角完成了鎖國體制.
上杉謙信(1530-1579)---上杉謙信出生于1530年1月21日,是越后守護代長尾為景的最后一個兒子。幼名“虎千代”。 四歲喪母,六歲時改名叫喜平二景虎。由于長尾為景懷疑其非己出,所以自小謙信便是在得不到父愛的環境中成長。18歲時,虎千代離開春日山城,在林泉寺出家。天文十八年, 景虎率兵五千攻打三條城, 斬七十餘歲老將昭田常陸.此后,受到北條氏的猛攻、被趕出居城的關東管領上杉憲政將上杉這個姓和關東管領職務讓給長尾景虎,長尾景虎改名上杉政虎。后來室町將軍足利義輝賜予其一個“輝”字,改名上杉輝虎,法號謙信。上杉謙信雖然戰無不勝,被稱為“戰國最強”的武將,但是卻信奉佛教,曾一度因此非常矛盾,想出家去高野山隱居。相反,這時上杉謙信認為織田信長是攪亂天下的禍首。為了維護足利將軍家的權威,上杉謙信開始對織田信長進行遠征,並在手取川打敗織田的北陸侵攻軍.因為已經是冬天,上杉謙信率軍返回越后,準備來年開春上洛。結果在春日山城因腦出血而死,終年49歲。死前吟詩︰“四十九年一睡夢 一期榮華一杯酒”。
武田信玄(1521-1573)---大永元年十一月三日(西元 1521)武田信玄誕生於甲斐國, 幼名武田晴信。 武田信玄的父親武田信虎是甲菲守護,也是個善戰的人,平定了甲菲的戰亂,統一了甲菲。武田信玄繼承武田家后,積極致力于信濃攻略,首先他與高遠賴繼合攻諏訪賴重, 接著再攻打高遠賴繼, 使勢力達到伊那郡; 接著奇襲長窪城, 活捉大井貞隆, 並一鼓作氣攻陷藤澤賴親的荒神山城和箕輪福城, 至此武田信玄已控製信濃國一大半地方。1572年10月,武田信玄發動大軍上洛, 完成他最終夢想,挾天子以令諸侯,並在三方原之戰大敗織田、德川聯軍。可惜時不我予,武田信玄于1573年4月12日因肺癆死于上洛途中。“風林火山”就是武田軍的軍旗,取自“孫子”︰疾如風,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動如山。
前田利家(1539年1月15日-1599年4月27日),日本戰國時代武將,也是加賀藩之祖。父親是前田利昌,母親是長齡院。幼名犬千代,因為善於舞槍,人稱槍之又左。1551年時開始在織田信長麾下工作,翌年的萱津之戰為其初陣。後來成為赤母衣眾,並且在1558年時與表妹阿松結婚。但是後來卻因為殺害同朋眾的拾阿彌,遭信長放逐,直到利家在1560年的桶狹間之戰立功而得以赦免。原本利昌過世後,由利家的長兄前田利久繼承前田家,但是1569年時,信長命利家繼承前田家,利久遂被迫離開尾張荒子城。1575年,利家平定越前一向一揆,信長授與他越前府中三萬三千石的領地,利家當時與佐佐成政、不破光治被合稱為「府中三人眾」。之後,利家成為柴田勝家的助手,參與平定北陸地方的戰事。之後,利家成為能登國七尾城的城主,在能登國又另外建立了小丸山城。1582年發生本能寺之變,利家便依靠勝家方面。但是由於利家的女兒豪姬是羽柴秀吉的養女,算是有親戚關係。後來在1583年發生秀吉攻伐勝家的賤岳之戰,利家私下投降秀吉,因此在戰後他的領地增加,成為加賀國金澤城主。之後利家在秀吉麾下建立許多戰功,成為秀吉身邊的重臣。秀吉規畫出五大老與五奉行,讓他們在自己死後輔佐其幼子秀賴,而利家就名列五大老之一,地位僅次於德川家康。1598年,秀吉過世。因為秀吉過世,家康勢力得以抬頭,於是五大老五奉行之間也開始分為石田三成、德川家康兩派,互不相讓。為此利家忙於在兩方之間調停,為此煩悶憂慮,在1599年於大阪城病逝。歷史學家認為,前田利家的去世使唯一能夠制約德川家康的因素消失,直接導致了豐臣家的滅亡。法號「高德院傳桃雲淨見居士」,葬於野田山墓地。
前田慶次(天文2年(1533年) - 慶長12年(1612年)),戰國中後期的名將,幼名宗兵衛,本名利益(利太、利貞),通稱慶次或慶次郎。幼年過繼予前田利久當養子,為前田利家之侄。永祿十年(1567年),織田信長命令前田利久讓出家督之位給前田利家,並在命令書上寫道:「前田家中有異行者(慶次),對繼家督來說是無所用,又左衛門(利家)常在我身邊為近習而仕織田家,而且立功無數,家督之位由又左衛門繼承,正符合正理!」而後,利久與慶次四處流浪。根據<<米澤人國記>>的記載,慶次於(1567年-1582年)期間到了京都與關白一條兼冬及右大臣西園寺公朝的屋敷活動,學習文學、音樂,又聽學大納言三條公光講解源氏物語及伊勢物語、向名茶道家千利休學者茶道,更學懂亂舞、猿樂、笛吹、太鼓的舞技,且向連歌第一大師紹巴學習連歌、俳句和歌等藝文。慶次於當時又同時向伊勢松阪城主古田重然學習騎馬弓箭之術,自命文武相全、十八般武藝皆通。天正十年(1582年),織田信長命喪本能寺,其後,羽柴秀吉打敗明智光秀,又於賤岳之戰打敗柴田勝家,掌握織田勢,前田利家倒向秀吉,得到極大的信任。同時利久、慶次回到能登,利家以七千石之地給予二人,利久分予慶次其中五千石。天正十二年(1584年),佐佐成政攻打末森城,守將奧村永福以寡兵死守半年,利家命慶次前往救援,慶次到達後,立即與成政激戰,並且成功擊到成政,正當眾人期望成政之死時,向來我行我素的慶次因敬重成政而放其離開,這使利家非常憤怒。天正十八年(1590年),慶次隨利家出戰北條氏,戰後協助利家為陸奧地方的檢田使。天正十九年(1591年),利久病死,慶次決定出走,利家得知後大為憤怒,並揚言必將其殺之!這時的慶次再入京都,於各大名及貴族的屋敷間出入,同時在京都遇上了一生中的至友直江兼續,兩人一見如故,不時往來。慶長三年(1598年),直江兼續極力推薦慶次予上杉景勝,據<<上杉將士書•上>>記載,當時的慶次自稱名為「穀藏院了齋」,有趣的是當時為盛夏,慶次卻穿著厚衣,據說當時景勝見到後,驚言:「此果為傾奇者也!」。慶長五年(1600年),德川家康向上杉用兵,派大軍直指會津,但由於石田三成於畿內起兵,九月十五日,家康引兵到關原與西軍決戰,而上杉則向最上義光用兵以擴大版圖。但卻被伊達、最上聯軍打敗並且追擊,慶次擔任殿後軍以換取撤退時間,並與直江兼續八百人共戰最上聯軍,使向來號稱於羽州縱橫無忌的最上軍損失慘重,幾次鬥爭後,最上撤離,慶次成功的阻止其進攻。慶長十二年(1612年)六月四日,一代戰國傾奇者於米澤病逝,葬於堂森善光寺。保留甲胄、朱槍及和歌五首,收錄於「龜岡文殊奉納詩歌百首」中。其子正虎後出仕前田利常為藩士。慶次雖為傾奇者,但其實是文武相全的全才,連歌、音樂等藝術於當時非常出名。
伊達政宗(1567年—1636年)伊達氏第十七代家督,安土桃山時代奧羽地方著名大名,江戶時代仙台藩始祖,人稱「獨眼龍政宗」。其母為有「美貌與謀略雙全之鬼姬」之稱的義姬,父為伊達輝宗。元服後字藤次郎。其名政宗(與九代家督政宗同名,九代家督政宗有中興之祖之稱)即意味能達成霸業。永祿十年(1567年),出生於出羽國米澤的米澤城。在這個孩子出生以前,即有人說這個孩子是萬海上人投胎轉世,因此,在他出生以後,寄予厚望的輝宗將孩子的幼名命名為梵天丸。元龜二年(1571年),才五歲的梵天丸罹換當時最容易讓小孩喪命的皰瘡(即天花)。輝宗在梵天丸生病時,另有一子竺丸(小次郎政道,義姬次子),但梵天丸是自己最重視的兒子,因此輝宗日日夜夜命人在梵天丸的病榻祈禱,其中也包含曾預言「梵天丸必遭一大劫」的法印和尚。最後,梵天丸終於逃過此大劫,但代價是右眼失明,也因為一眼失明,人稱「獨眼龍」。右眼失明,卻也是證明梵天丸為萬海上人的重要證據-萬海上人在生前同樣是一眼獨明。不過,梵天丸的母親義姬在梵天丸右眼失明後,便覺得他的容貌十分的醜惡,為此,義姬將自己對梵天丸的愛,轉移到小梵天丸十一個月的次子竺丸身上。而梵天丸、竺丸、義姬和御喜多(梵天丸乳母)之間的關係,就好像日後德川幕府中,竹千代(德川家光)、國千代(德川忠長)、阿江(竹千代和國千代的母親)和阿福(竹千代的乳母春日局)的關係。之後,當豐臣秀吉和德川家康問到:「你的右眼上哪去了?」,政宗便會回答:「小時後,我爬到樹上去,卻不小心掉下來,這時我的右眼卻不小心跑了出來。於是我便將它當做一顆葡萄,吞到肚子裡。」有關於政宗右眼,最廣為流傳的就是天花導致失明和吞到肚子裡的兩個故事。政宗的右眼並不是像一般人一樣無法張開,而是可以自由的開闔,唯一的不同,就是右眼沒有瞳孔。據說,政宗對於自己失明的事情十分的介意,因此在命人塑造自己的雕像和畫自己的畫像時,總會叫人讓兩眼均保持完美,以達到心中的平衡。
幼年時的政宗得最好的教育,並得日後得力助手片倉小十郎及伊達成實為家臣。1579年與愛姬成婚。1582年初次領軍作戰,與相馬氏作戰得勝。1584年輝宗退位,政宗繼任為伊達家17代家督。1585年父親伊達輝宗遭到二本松義繼綁架而遇害,同時二本松義綱與佐竹義重的軍隊也開始向伊達家進攻,伊達政宗於人取橋將反伊達聯軍擊敗。之後伊達政宗又於1589年在摺上原擊敗蘆名義廣。經過摺上原等對周邊大名的戰爭後,伊達政宗開創比其父更大的伊達家版圖。1592年,受豐臣秀吉之命領兵三千出兵朝鮮,3月抵達征明(中國當時為明朝)之地名護屋,1595年獲批准回日本。其後秀吉亡,跟隨德川家康,參與大阪冬之陣[1]及大阪夏之陣等著名戰鬥。德川幕府成立後,多次任將軍的上京供奉。曾說「願早生二十年,成就如信長公霸業」,他雖有作一番時業的志向,卻難逃生不逢時的厄運。1636年5月,政宗病重,三代將軍德川家光親自探望,幾日後離世。法名瑞巖寺殿貞山禪剎大居士,家臣15人及陪臣5人殉死。
明智光秀(1528年—1582年),生於公元1528年,出身美濃的土岐源氏支族。其父明智光綱早亡,受叔父光安的照顧。初為齋藤氏家臣,後屬朝倉氏,其後隨足利義昭一同投靠織田信長。在織田信長的家臣團中因功勛卓著而受到重用,賜姓惟任,官至日向守。但由於其與織田信長意見不合,加上仇隙(包括被褫奪招待德川家康於安土城探訪之饗宴奉行一職),以及漸不被信任甚至有傳其封地將被轉給信長侍童森蘭丸,於公元1582年發動本能寺之變,於京都本能寺襲殺織田信長,信長寡不敵眾,放火燒本能寺然後切腹自盡。在十日後,即1582年7月2日(天正十年六月十三日),山崎之戰中,與羽柴(豐臣)秀吉對陣中戰敗,傳被民兵或土民殺死,亦有傳被土民襲擊後受重傷然後自殺,但真正生死不明。年五十五。俗話的「光秀的三日天下」就此劃上句號。但是由於當時羽柴秀吉和德川家康眾人的快速平亂,疑為「案中案」。
淺井長政是日本戰國時代的大名,父親為淺井久政,母親為井口經元之女。幼名猿夜叉,後改為新九郎。十五歲時元服,被稱為備前守。父親久政為他迎娶了六角家家臣平井定武之女做正室,而當時剛元服的新九郎也拜領六角義賢名中一字,稱做淺井賢政。這件事造成賢政本人與淺井家臣方面不滿,認為娶六角家家臣之女做少主夫人,簡直是矮化自家地位,形同六角家家臣一般。於是在1560年,賢政與家臣一同罷黜當主久政,命他隱居到琵琶湖上的竹生島(後經母親斡旋,將久政接回小谷城),並且與平井夫人離婚,將她送回六角家。久政被迫下臺後,賢政便成為淺井家當主。他將平井夫人送回娘家,與六角家形同關係破裂,兩方戰爭就此展開。1560年的野良田合戰,大破六角軍,得到勝利。第二年,賢政改名為長政,以撇清自己與六角家的關係。六角家結合美濃國齋藤家入侵淺井家領土,一度攻略淺井家的佐和山城,但最後佐和山城仍被淺井家奪回。1563年以後,六角家發生內亂,長政趁著這個機會,壯大了淺井家的勢力,使淺井家成為北近江的有力統治者。
1567年,織田信長放逐齋藤龍興,得到美濃國並入主稻葉山城,有感於鄰近的近江國淺井家勢力強大,便將自己的妹妹阿市嫁給一直沒有迎娶正室的長政做妻子,希望結合兩家勢力完成霸業。藉由這樣的姻親友好關係,在1568年時,兩方合作滅六角家,並且支援信長與將軍足利義昭上京,兩家關係可謂達到極盛,也是淺井家最光輝的時刻。然而到了1570年時,將軍足利義昭認為信長對他的將軍權力多所壓抑,心生不滿,便聯合數位大名結合成「信長包圍網」,要討伐信長。信長首先攻擊越前朝倉家,朝倉家不敵,便希望淺井家發派援軍。淺井家因顧及朝倉家是多年盟友,且曾經對淺井家有恩,便背叛與織田家的盟約,發兵偷襲信長。同年六月,信長與德川家康結合盟軍,與朝倉淺井兩家合軍在近江國的姊川河原進行交戰,史稱「姊川之戰」,淺井朝倉聯軍戰敗。1571年,淺井家重臣、佐和山城城主磯野員昌投降織田家,淺井家從此勢力逐漸衰弱。到了1573年時,武田信玄過世,信長包圍網失去重要的一環後,使得信長得以逐一擊破各個敵人。在九月十六日(農曆八月二十日)滅朝倉家以後,隨即開始對淺井家進行攻城戰。九月二十三日(農曆八月二十七日),織田軍攻入小谷城,淺井久政自盡。九月二十六日(農曆九月一日),長政囑託妻子阿市帶著三個女兒回到織田家,送她們出城後在城裡自盡,得年二十八。長政與阿市之間通說生有一子三女或是二子三女,也有認為只生育三個女兒的。而他與其他側室,也生有兒子。他的嫡子萬福丸在小谷城被攻落時由家臣帶走逃亡,但最後被搜獲,遭到處死。而最幼子才出生不久,被送到寺廟中養大,成為僧侶。此外還有一子淺井井賴,被認為是傳說中真田十勇士裡根津甚八的原型。至於三個女兒則分別是淀殿、常高院、崇源院,她們都具有傳奇性的一生。長政的墓在德勝寺(位在今天的滋賀縣長濱市),法名「養源院天英宗清」。一直到1632年時,因為他身為德川幕府三代將軍德川家光外祖父的關係,追贈他從二位中納言的官位。
毛利元就(1497年~ 1571年)姓,苗字毛利,毛利弘元之子。日本戰國中國地方大名,將安藝毛利氏從一地方小諸侯發展成控有中國地方十國的地方霸主,後人稱其為「戰國第一智將」。一五二三年(大永三年)承繼家業而成為家督。最初跟隨尼子經久,而後又跟隨大內義隆。一五四○年(天文九年)擊退尼子晴久的入侵,接著又把三子隆景過繼給小早川氏、次子元春過繼給吉川氏當養子,其勢力乃逐漸伸展至安藝國。一五五一年大內義隆被家臣陶晴賢推翻,一五五五年(弘治元年)的嚴島之戰元就消滅陶氏,確立了橫跨周防、安藝兩國的霸權。接著,又進兵備後、備中、石見,並消滅出雲國的尼子氏,而逐漸成長為擁有中國地方十國、並領有豐前、伊予一部份的戰國大名。
毛利元就曾以箭訓誡他的三位兒子(毛利隆元、吉川元春、小早川隆景):一支很易折斷,但三支箭合起來便很難折斷,示意要他們三兄弟要同心合力,就像三箭合起來,變得堅強。史稱三矢之盟.
北條氏政1538年—1590年8月10日是日本戰國時代及安土桃山時代關東地方的大名。第四代後北條氏當主,是北條氏康的長子。母親為今川義光之女瑞溪院。正室為武田信玄之女黃梅院。養有兒子氏直、太田氏房、千葉直重、直定、源藏、勝千代。幼名為乙千代丸。在氏康的長男新九郎早夭以後,成為了家中的繼承人,雖然家督的位置在1559年正式繼承,但是到了1568年才掌握實權。繼承家督不久後,武田信玄向關東進攻,一度直迫小田原城。但是信玄撤退後,父親氏康在他臨到死亡前,向他諫言恢復與信玄的同盟。結果氏康死後,北條與武田之間的同盟再度復活。史稱第二次甲相同盟。在甲相同盟期間,曾經協助派兵幫助武田信玄西征。在上杉家內御館之亂期間,曾經試圖協助其賁上杉景虎(原名北條氏秀)。1580年家督讓渡給氏直,可是氏政仍然控制大權雖然氏政能將後北條氏的版圖擴展最大,但是日本大致上由豐臣秀吉所控制,在1589年,北條氏邦的家臣豬俁範直奪取了名胡桃城。惹來了秀吉的不滿,終於使秀吉向全日本的大名發出征討令。氏政下令家臣抗戰。並採取了籠城死守的方式,但是隨著支城被攻陷,豐臣的大軍以二十多萬包圍,最終使氏政最城投降,氏政最後與其弟氏照被下令切腹自盡,終年63歲。法名為慈雲院松嚴傑公,墓所在神奈川縣箱根町金湯山早雲寺。
今川義元(1519年—1560年)支配駿河、遠江、三河的戰國大名,人稱「東海道第一弓」的神箭手。父親是今川氏親,母親正室壽桂尼,正室為武田信虎女定惠院。年幼時出家,在長兄今川氏輝死亡時還俗,在得太原雪齋協助於花倉之亂後得權並繼承家業。今川義元掌權後不斷於與北條氏、織田氏爭權,而且勢力不斷擴大,並且於1554年訂立了今川氏、武田氏與北條氏的同盟,史稱善德寺同盟。今川義元之女駿河姬嫁給武田晴信的長子武田義信為妻,北條氏康之女早川殿嫁給今川義元之子今川氏真。並且,今川義元將松平家所領的三河岡崎城屬國化,將德川家康變成今川家的人質。1560年5月19日,在上洛途中的尾張田樂桶狹間,受到織田信長的突襲,最後戰死。今川義元擔任今川家督後,刻意模枋京都文化,穿直衣、戴立烏帽子、塗黑齒、描蟬眉、抹脂粉[1]、召開詩會等,將京都文化往關東地區流傳。另外今川義元又為今川氏親的《今川假名目錄》追加制定﹐加上重視內政、名主層的組織化、強化對工商業者的管理﹐建立交通制度等﹐並強調主從間的恩給與奉公關係。《今川假名目錄》自此凡五十四條﹐是東國大名中最早的分國法﹐也是戰國家法中最完備的一部。今川義元死後,今川家督一職由其子今川氏真接任。
森蘭丸(1565年-1582年6月21日)是日本戰國時代的武將。家系是清和源氏,即以源義隆為祖先而開創森氏。父親是織田信長的家臣森可成,兄長有森可隆、森長可,弟弟有森坊丸、森力丸、森忠政(後來的津山藩初代藩主)等人。一般資料所見的本名為長定,但也有成利、長康等說法。在當時留下的史料裡,有將他稱為亂丸、亂法師等紀錄。蘭丸是織田信長給侍童取的名字。除了森蘭丸,日本連鎖百貨公司松坂屋的創始人伊藤蘭丸祐道與其父伊藤祐廣也是出身織田信長的侍童,都被命名為蘭丸,可見信長多次以蘭丸做為侍童的名字。森蘭丸是尾張國大名織田信長的侍童(小姓),頗受寵愛。天正十二年(1582年)在甲斐武田氏滅亡後,被任命為美濃國岩村城(另有他說)的城主。本能寺之變時與信長皆戰死,據說當時信長命令蘭丸在本能寺放火。蘭丸葬在阿彌陀寺,戒名為月江宗春居士。
石田三成(1560年—1600年11月6日 )是日本戰國時代和安土桃山時代的武將。父親是石田正繼,幼名佐吉。是近江阪田郡石田村人。最初三成在近江國寺院打雜,1574年(天正二年)由於《三杯茶》的事件而受到豐臣秀吉的賞識,成為秀吉的家臣。﹙有虛構的說法,因為其資料在江戶時代出現。﹚後來因為澱川葭荻交易中嶄露其經濟頭腦,並由於在山崎合戰中的活躍表現,於天正十一年(1583年)被封為水口城四萬 石的城主。當時他二十四歲。是秀吉的幾個少年家臣中是最早的一個。賤岳之戰擔當先鋒取得功績。在此時,擁有4萬石的三成以年俸1萬5000石的代價延請到原筒井順慶的家臣島左近,後來他升到擁有六萬石高。天正十二年(1584年),石田三成成為五奉行之一,並以豐臣政權五奉行之首的身份擔當國政。 天正十三年(1585年),官封從五位治部少輔。 天正十五年(1587年),三成成功地勸降了薩摩島津家。 天正十八年(1590年),秀吉討伐關東地方相模國北條氏,石田三成率領二萬五千大軍圍攻了北條家的武藏國忍城,當時部隊中有佐竹義宣、真田昌幸、大谷吉繼等名將,石田三成想採用水攻的方法攻克忍城,結果卻無功而返。同年石田三成獲得了近江佐和山十九萬石四千石的封地。(世人所說石田三成手上有兩件至寶,一個是佐和山城,一個就是島左近)。石田三成作為豐臣秀吉一手提拔起來的親信而嶄露頭角,在內政和軍需方面發揮了卓越的領導才能,但是由於在戰爭上戰績不高而被同為豐臣系的武將所輕視,同時由於韓戰的賞罰問題而收到了尾張系大名加藤清正、福島正則等的敵視,因而在太閤·豐臣秀吉逝世後武勇派開始加強監視。其後受到加藤清正、福島正則等的追殺。於1600年,乘德川家康出兵會津,其後為制止德川家康吞併天下的野心而聯合對德川家不滿的宇喜多秀家、毛利輝元、小西行長等眾諸大名結成西軍(反德川軍),並推舉毛利輝元為指揮官。與勢力抬頭的德川家康及其率領的福島正則、細川忠興等大名聯盟的東軍在關原決戰,由於小早川秀秋的臨陣倒戈而慘敗,最後在伊吹山被田中吉政捕獲。三成與小西行長、安國寺惠瓊一起在大坂街上遊行示眾,然後於1600年十月初一處死於六條河原。死後,在佐和山城城未發現一點私人財物,以清廉和忠誠垂於青史。
島左近(—1600年10月21日﹚:是日本戰國時代、安土桃山時代武將。關於他的出身眾說,前半生謎的人物。別名清輿和勝猛。出物於對馬或是近畿地方。較可信的說法是平安時代以後的豪族島氏每代擁有的清興和勝猛。是筒井順慶的家老,在當時與松倉重信稱為左近和右近。順慶死後,同筒井定次繼承家位,但是因為意見與定次不合,最後出走,期間也成為了羽柴秀次和羽柴秀保的家臣。於1583年,受到石田三成的邀請。以一萬五千石去拉攏他,當時三成領地只有四萬石高,是擁有四成的破格待遇,目的是擔當三成的軍事顧問。後來增封至六萬,比例是相當高的人物。最後在關原之戰的前夕,率領五百兵在杭瀨川之戰漂亮地擊退了東軍部隊。最後在關原之戰中奮戰之下而戰死。但是有說是逃離戰場﹙當他被鐵砲所傷時,其他人們把他送到較安全的地方﹚,在1632年在京都死去。但是在戰後,希報告發現了島左近的屍體。與大谷吉繼一樣,埋在很深的地方。他人對石田三成所說兩項事物是佐田山城和島左近,描寫三成對他的厚待之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