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 科技 - 曆法
十二生肖
在農曆的曆書上,你可以見『乙丑年』,也叫牛年;『丙寅年』又稱虎年,凡醜年出生的人都屬牛,凡寅年出生的人都屬虎,因此,每個人都有屬相,現在有十二種不同的動物與不同的紀年干支相對應,組成子鼠、醜牛、寅虎、卯兔、辰龍、已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戍狗、亥豬。稱為生肖,又稱十二屬相,是古時民間用以計算年齡的方法。這生肖是怎樣來呢?為什麼年份能和動物對起來呢?為什麼沒有「貓」年、「魚」年呢?
據說十二生肖是古代中原與北部民族的紀年法互相結合形成的結果。清代趙翼《陔餘叢考》記載:北方小數民族起初沒有十二支的紀時法,只以鼠牛虎兔等動物分紀歲時,後來流傳到中原,便一直為中原民族沿用。原來天干傳到後來,天干地支己失去原來的意義。到了秦漢時,人們溝不清甲、乙、丙、丁……和子、醜、寅、卯……是什麼意思,又不容易記憶,所以乾脆不要十個天干,而只用十二個地支,然後與各種動物聯在一起,便於理解和記憶。西元三十年,王充在《論衡•物勢》的記載中,提及的十二生肖與今天在我們所用的十二生肖是一樣,可見很早就有了十二生肖。
今天在我們看起來,對年與動物的對應感到可笑。可是古代的生產力低,往往無能為力來面對自然界的災害,便產生了拜物教,認為這是自然界神奇力量操縱的原因。他們把牛、馬、虎……看成一種神,為了不受自然界的災害影響,只能對這些神祈求保佑豐收。有的氏族把動物的圖騰作為自己氏族的標誌,這只可以說是古代的迷信。這樣把動物作為生肖就不奇怪了。
由於各氏族所處的地方不同,採用的動物也不相同,雲南地區的象多、大蛇多,於是就把十二生肖中的豬改為象,把龍改為大蛇,把原來的蛇稱為小蛇。如哀牢山的彝族地區,穿山甲多,就把龍改為穿山甲。可見十二生肖的動物,是隨著各氏族不同而相異的,現在把當前所用的十二生肖與地支相配的情形列表如下:
二十四節氣
中國是一個農業社會,人民當然重視播種和收割的適當時間。由於陽曆的平均長度接近回歸年,但因為三年會多一個閏月,所以補救的方法有些唐突,氣候的變化在陰曆上不能完全地體現出來,如:今年三月立夏,明年可能會在四月,可見月序並不可固定,農民不能倚靠月序去播種、收割。因此,古代天文學家和農民在農業生產實踐中,創造了可反映季節的二十四節氣,對農民來說是不可缺少的。二十四節氣是我國曆法的主要組成部分,是古代人民的智慧結晶,也是我國曆法的特點之一。
二十四節氣開始時只有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四個節氣,稱為二分二至。到了周朝已知利用『土圭』來測日影,並且用它來定出太陽在不同季節裡的地平高度。由於四個節氣不夠使用了,而耕種、播種和收穫的季節不同,需要更細的季節劃分來指導農耕,所以增加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個節氣,共八個節氣,再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的順序安放於孟春,仲春,盂夏,仲夏中,它們之間大約相隔四十六天。一年分為四季,「立」表示四季中每一個季節的開始,而「分」與「至」表示正處於這季節的中間。戰國的秦漢時期,二十四節氣已全部產生了,所以在古書《淮南子•天文訓》中,已有二十四節氣的記載,與現在我們採用的二十四節氣名稱和次序完全相同。
歌訣可以幫助我們去記憶二十四節氣的名稱:
春雨驚春清穀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這一首歌給出了二十四節氣的順序: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等。二十四節氣對於陰曆的日期變化很大;而對陽曆則變化很小,『立春公曆二月起,按月二節不改變;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來八廿三。』,陰曆每月有兩個節氣,一月至六月,分別發生在每月的六日和二十一日的前後。七月至十二月,發生在每月的八日和二十三日的前後,這是由於節氣是與太陽運動是互相聯繫的。
古代的人利用太陽在不同星座來定節氣。現今用太陽的黃經度來定節氣,從零度起,每十五度為一節氣,當太陽的黃經為整十五度的倍數時,稱為交節氣。
二十四部氣分為十二個節氣和十二個中氣。從冬至起,序數為奇數的稱為中氣,如冬至、大寒、雨水、春分、穀雨、小滿等;而序數為偶數的稱為節氣,如小寒、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等,中氣表示月的特徵,如含雨水的月份是正月,含有春分的月份是二月,小雪的月份是十月等。
二十四節氣的意義:
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春是蠢動,表示萬物開始有生氣,這一天是春天開始。
雨水:降雨開始,雨水將多。
驚蟄:春雷響動,驚動蟄伏地下冬眠的生物,它們將開始出土活動。
春分:這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點,這一天晝夜相等,所以古代曾稱春分秋分為晝夜分。
清明:明潔晴朗,氣候溫暖,草木開始萌發繁茂。
穀雨:雨生百穀的意思。雨水增多,適時的降雨對穀物生長很為有利。
立夏:夏天開始,萬物漸將隨溫暖的氣候而生長。
小滿:滿指籽粒飽滿,麥類等夏熱作物這時開始結籽灌漿,即將飽滿。
芒種:有芒作物開始成熟,此時也是秋季作物播種的最繁忙時節。
夏至:白天最長,黑夜最短,這一天中午太陽位置最高,日影短至終極,古代又稱這一天為日北至或長日至。
小暑:暑是炎熱,此時還未到達最熱。
大暑:炎熱的程度到達高峰。
立秋:秋天開始,植物快成熟了。
處暑:處是住的意思,表示暑氣到此為止。
白露:地面水氣凝結為露,色白,是天氣開始轉涼了。
秋分:秋季九十天的中間,這一天晝夜相等,同春分一樣,太陽從正東升起正西落下。
寒露:水露先白而後寒,是氣候將逐漸轉冷的意思。
霜降:見霜。
立冬:冬是終了,作物收割後要收藏起來的意思,這一天起冬天開始。
小雪:開始降雪,但還不多。
大雪:雪量由小增大。
冬至:這一天中午太陽在天空中位置最低,日影最長,白天最短,黑夜最長,古代又稱短日至或日南至。
小寒:冷氣積久而為寒,此時尚未冷到頂點。
大寒:寒冷到頂點。
由此可見,每一個節氣都有其意義,而節氣的名稱本身表示不同時節具有不同的天文、氣候和物候的特徵,便於瞭解和判斷什麼時候該從事什麼耕作。二十四節氣與氣候、農時、物候緊密相連在一起,可以有指示農業耕作的作用,如果能夠靈活掌握,便能好好的安排農務;但中國地方太大,所以節氣的使用要因地制宜,不能一成不變。
節氣是根據太陽位置來定的。清代以前,把一年平分為二十四等分。每一節氣平均為15.2184日,叫做平氣。朔也分為平朔與定朔,朔望月的長度是29.5306日,是兩次朔的平均距離。由於太陽、月亮運動非常複雜,每兩次朔的距離不能正好是29.5306日。利用太陽、月亮的真實位置來計算它們經度相合的時刻稱為定朔,這是合理的、科學的。
陰陽五行
殷末周初形成的〝陰陽五行說〞,是當時關於宇宙生成的理論,發展到後來,成為指導人類行為的基本原理。從政治、軍事、農業、天文曆法乃至宗教、倫理、藝術等等,沒有一項不和〝陰陽五行說〞相聯繫的。〝陰陽五行說〞可以分為〝陰陽說〞和〝五行說〞兩種;但〝五行說〞必含〝陰陽說〞,而〝陰陽說〞也必含〝五行說〞。
〝陰陽說〞以陰陽二氣的相對勢力,為天地萬物生成的基礎;這種勢力,互相消長,陰極度增長就變為陽,陽極度增長則變為陰,這樣錯綜複雜的交替,形成了宇宙間千變萬化的現象。《周易》就是應用〝陰陽說〞,星形成一套哲學思想體糸;因而可以說,〝陰陽說〞最初成於《周易》。
〝五行說〞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種元素,作為構成宇宙萬物及其現象發生無限變化的基礎;把木火土金水說為五種元素,實際不如叫做五種勢力的形成比較適合些。這五種勢力的形式,在天上就形成五星,即木星、火星、土星、金星和水星,在地上就是木、火、土、金、和水五種東西;對於人來講就是所謂仁、義、禮、智、信五種德性。天上的木星有了變化,就使地上的木和人心的仁都發生變化。這樣則天、地、人三界是互相影響的,占星術就是以此為基礎。因此,就〝五行說〞在古代天文學中的作用來講,可以說就是中國的占星術。
從春、夏、罰、秋、冬五時配合為木、火、土、金、水推究,古人認為春和木星、夏和火星、秋和金星、冬和水星具有同性性質。夏季炎熱,屬於純陽,冬季寒冷,屬於純陰,因而,可以認為火星是從日溢出,而水星從月溢出的。春是陽漸盛而陰漸衰的季節,秋是陰漸盛而陽漸弱的季節,因而,可以認為木星和金星是適合於春秋陰陽結合的狀態。至於土的位置,則要從五行配合方位來考慮。
五行以木配東、火配南、金配西、水配北、土配中央,這樣就很自會聯想到東春、南夏、西秋、北冬。今把土配居中央,是對東南西北都不偏倚,因而,在春夏秋冬的末尾,各設有叫做〝睪?〞的期間(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春夏秋冬四季的開始,平均每季為九十多天,以它末尾的五分之一即十八多天作為〝長夏〞,配為土氣);〝長夏〞是配為土的意思,它不屬於春夏秋冬任何一個季節。因為從古以來,就已認為土的性質,不偏於陰陽任何一方面。見〝五行說〞是〝陰陽說〞的發展和擴充,五行是離不開陰陽。
〝陰陽五行說〞隨著天文知識豐富而發展。比如,戰國中期,已經觀察到木星色青、火星色赤、土星色黃、金星色白、水星色灰,因而以青、赤、黃、白、黑五色,配木、火、土、金、水。這說明瞭當時測候星象,仍脫離不了五行。
後來,〝五行相生、五行相勝諸說〞出現,盛行於戰國時代、漢魏,流傳到唐宋。〝五行說〞認為天地一切都為木火土金水五氣的消長左右。所為五行相生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另一方面,水勝火、火勝金、金勝木、木勝土、土勝水,是謂〝五行相勝〞。木火土金水,像陰陽那樣,反覆消長盛衰,這叫做"生壯老死囚"。木壯則火生,火壯則土生,土壯則金生,水壯則木生,這是五行相生的順序。木壯則土死,火壯則金死,土壯則水死,金壯則木死,水壯則火死,這是相勝的順序。相生意味互相促進;相勝即相克,意味互相排斥。〝五行說〞對中國古代天文、曆法、醫學等發展起了一定作用。例如醫學用五行概念說明臟腑的屬性及互相關係。中醫學認為肝屬木、心屬火、脾屬土、肺屬金、腎屬水。因此,肝能制約脾,稱為木勝土;腎能生養肝,稱水生木。如果因肝病影響及脾,便採用抑肝扶脾的治療法;如果因腎虛影響及肝,便採用補腎養肝的治療法。除醫學以外,亦有陰陽五行學者用〝五行〞說明王朝興替的原因。例如人們認為夏朝屬木,商朝屬金,周朝屬火。夏、商、周三個朝代的更替,就是金勝木,火勝金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