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 藝術文化 - 陶瓷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瓷器的國家。英語的"China"便是瓷器的意思,"China"則指中國,可見中國與瓷器的關係何其密切。現在,瓷器不單是使用得最廣泛、最受歡迎的用具,其精湛的工藝與藝術成就已成為一門世界性的學問──深藏其中的藝術內涵、工藝技巧、科學知識、各朝代的歷史情況,以及意識形態與信仰特徵等,均是饒有趣味的研究題材。本專題主要希望讓學生對瓷器藝術的歷史發展、種類、製造過程、地方特色及藝術欣賞等方面,有一定的認識。
陶瓷的特性
中國瓷器成熟於距今1,800餘年前的東漢時期,千百餘年來在中國古代手工業製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瓷器是用瓷石或高嶺土做胎,在1,200℃左右的高溫中燒成,胎體較陶器堅固,且經久耐用。瓷器表面施有一層高溫釉,不僅使器物具有美觀效果,而且便於清洗。
瓷器的胎體可塑性極強,可以製作成各種形狀的器物,便於滿足人們各方面的需要。由於製瓷原料成本低,可以大量生產瓷器,與金、銀、銅等金屬器相比,既經濟又實用,所以一經問世,就深受世人喜愛。
瓷器不僅是可供使用的物質器皿,而且在造型、色澤和裝飾工藝等方面,具有極高的藝術性、美學鑒賞性和收藏價值,堪稱實用與觀賞相結合、技術與藝術相交融的產物。
中國既是世界上最早發明和使用瓷器的國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瓷器生產國。
陶瓷之別
陶瓷是人們習慣的一種稱謂,其實陶與瓷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物質,在原料、燒成溫度、釉面裝飾上都有本質的區別。最顯而易見的外部區別是:瓷器敲擊時聲音清脆、洪亮,具有透光性,吸水率小;而陶器敲擊時聲音嘶啞,不具有透光性,吸水率大。
陶器與瓷器雖然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物質,它們之間存在很大差異,但它們之間的關係又是相輔相成的。瓷器在許多方面借鑒了陶器的製作工藝,如器物的成型、窯爐裝燒、裝飾技巧等各個方面,可以說,沒有陶器的發明與發展,就不可能有瓷器的產生。
如果說陶器的發明是人類史前文化中,曾經普遍發生的現象,是人類在長期生活實踐中各自獨立創造出來的,瓷器卻是中國的偉大發明,是中國人民對世界文明的傑出貢獻。
陶瓷的發展
瓷器成熟於東漢晚期,後經魏、晉、南北朝400多年的發展,形成中國陶瓷史上的第一個發展期,這時期以青瓷獨盛為主要特徵,且歷久不衰。
唐代是中國瓷器發展的第一個高峰期,當時除南方越窯青瓷與北方邢窯白瓷相互媲美,形成所謂「南青北白」的格局外,其三彩陶器、黑釉、花釉、絞胎以及釉下彩繪也盡顯風采。
宋代是中國製瓷業極其輝煌的歷史時期,各地新興窯場不斷,湧現出不少馳名中外的瓷窯。所謂「五大名窯--定、汝、官、哥、鈞」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除此五大名窯外,宋代還形成了八大瓷窯體系。
宋代南北各地窯場林立,除五大名窯之外,根據各地窯場產品、工藝、釉色、造型與裝飾的不同,又劃分為8個瓷窯體系,簡稱「窯系」。分別為越窯青瓷系、龍泉窯青瓷系、磁州窯白地繪黑花瓷系、定窯白瓷系、鈞窯窯變釉瓷系、耀州窯青瓷刻花系、景德鎮窯青白瓷系、建陽窯黑瓷系。這些瓷窯系產品,具有濃鬱的地方特色。
宋代除被世人稱作五大名窯的汝、官、哥、定、鈞瓷器,以其精美絕倫的釉色,雄冠群窯之外,磁州窯白地繪黑花瓷、龍泉窯梅子青釉、粉青釉瓷、耀州窯青釉刻花瓷、建陽窯黑釉兔毫、油滴盞、景德鎮窯青白釉等瓷器,也是享譽世界之名品。
宋代與宋王朝並存的還有遼、金、西夏等少數民族政權,這些地區的瓷器,以鮮明的遊牧民族風格和地域特徵著稱於世。
元朝當成熟的青花瓷出現後,不僅迅速發展為明清瓷器生產的主流,同時也是行銷海外的主要品種。紅釉、藍釉等高溫顏色釉的燒製成功,也是中國製瓷工藝史上的又一重大突破。
元代由於官府在景德鎮地區設置浮梁瓷局,從此景德鎮開始為官府燒製瓷器,其所製青花瓷器,成為元朝政府主要的貿易用瓷。
元代青花、釉裡紅瓷,明清時期的釉下彩、釉上彩瓷以及各式顏色釉瓷器,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也得到世界各國人們的喜愛。
明清時期景德鎮成為全國製瓷業中心,中國瓷器在這個時期進入了一個黃金時代,其主要特徵是形成了五彩繽紛的彩瓷世界,各種高溫及低溫顏色釉瓷的燒製技術,也達到相當完備的程度。
明清時期,景德鎮成為朝廷的御用瓷場,稱為官窯,主要為宮廷燒製用瓷。當地一些小民窯則負責民間用瓷的燒製,以晚明青花的燒製成就最高。除景德鎮外,福建德化地區的白瓷、山西地區的琉璃和琺華、江西宜興地區的紫砂茶具、廣東石灣的仿鈞釉陶器,也都取得了輝煌成就。
中國陶瓷器具有獨特的藝術性,它既是日常生活中所用之物,又是供人們品鑒欣賞的工藝美術品,還是皇家祭祀天地鬼神的器物。它既具有實用功能,又具有審美價值,它是生活與藝術的統一體。在古代社會中,瓷器還是區別等級尊貴之物,體現出的是一種皇權至高無上的威望。
中國瓷器在其發展歷程中,在實用的前提下,通過完美的藝術形式,追求一種和諧、高貴、華麗之美。其藝術魅力主要體現在造型、紋飾與釉色上。它有其自身發展的一貫性,既有偉岸渾厚的大型器皿,也有精巧玲瓏的嬌小之作;既有絢麗多姿的彩瓷,也有如翡翠美玉般的色釉瓷;既有以繪畫方式描繪的圖案,也有以刻、劃、雕、印之法裝飾的紋飾。其裝飾技巧之精湛,裝飾紋樣之豐富,在世界文化發展史上也是極為罕見的。
隋、唐、五代之際,青瓷燒製達到極盛。除「六大青瓷窯」之外,陝西銅川耀州窯的青瓷、三彩,湖南長沙窯的釉下彩繪青瓷,四川邛窯的青釉褐彩瓷,河北邢窯和定窯的白瓷,河南鞏縣窯的三彩,山西渾源窯的白瓷等,都是當時著名品種。
在中國幾千年的陶瓷發展史上,各時代可謂名品迭出,早在唐代,「類玉類冰」的越窯青瓷、「類銀類雪」的邢窯白瓷、雄渾華麗的唐三彩、繪畫精美的長沙窯釉下彩繪瓷即已遠涉重洋,行銷海外。
陶瓷的外銷
瓷器從唐代起,就開始沿著一條陶瓷之路遠銷海外,到元明清時期青花及龍泉青瓷的外銷,更是達到了鼎盛階段。瓷器自唐代輸出後,不僅作為一種商品在世界各地流通,同時也作為一種文化交流,在人類文明史上發揮著巨大作用。日本當代著名學者三上次男在其所著《陶瓷之路》一書中說:「陶瓷是跨越中世紀東西方世界的一條友誼紐帶,同時也是一座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
中國瓷器在國外暢銷,其原因除了當時海外交通發達,瓷器價廉物美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富有東方民族色彩的瓷器,作為盛食器不僅可以代替簡陋的木器、陶器和昂貴的金屬器,同時作為珍貴的藝術品,陳設在宮殿、花園裡也可以顯示高貴富有的身份。當時在世界各國上層社會裡,無不以珍藏中國瓷器為榮,例如埃及河尤布王朝的創建者薩拉丁,就曾以40件龍泉青瓷作為高級禮品,送給大馬士革蘇丹諾爾丁。
瓷器的外銷熱潮,同時帶動的是製瓷技術的傳播與交流,受其影響最大的是日本與朝鮮。此外,在歐洲的一些國家如德國、英國、義大利、奧地利等國,其製瓷風格也明顯受中國瓷器影響。
瓷器在其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徵和地方特色。在瓷器出現的早期--東漢、三國、兩晉和南北朝時期,南北各地瓷窯基本上以燒製青瓷和黑釉瓷為主。
中國與陶瓷
在英語中,「中國」與「瓷器」同為一詞,China一詞開頭字母大寫意為中國,小寫則意為瓷器,這一點早已為世人所熟知。但是在阿拉伯語裡「瓷器」一詞發音為「悉尼」,也與中國一詞相同,土耳其語稱中國為「秦」,稱瓷器也用這個詞,恐怕就鮮為人知了。
在中國世代相傳、浩如煙海的瓷器中,其名品之精美非筆墨能書,在這裡既有年代最久遠之器,也有其身價最華貴之物;既有高大雄偉之器,也有玲瓏秀麗之物;既有貧民百姓生活所用之器,也有帝王品鑒賞玩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