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 藝術文化 - 書法
中國書法藝術源遠流長,它汲取了中華民族文化的精華,散發出獨特和深邃的魅力。可是,隨著時代的變遷,當代人對書法藝術愈來愈陌生了。一些傳統正在與我們分開,漸漸遠去。「書法和現代生活有何關係?」人們常常提出這樣的疑問。有人回答說:「不瞭解,便無法喜愛,更不知道如何繼承和發展。」那麼好吧,就讓我們從瞭解開始,與讀者一起走進書法碑帖的殿堂,欣賞歷代著名書法家的墨寶和碑刻,品味中國書法炫麗的姿采。
中國書法是表現漢字形體美韻的藝術,是美的書寫。
中國人寫的字能夠成為藝術品,有兩個重要的因素:一是漢字是結構型的方塊字,有獨體、有合體,結構複雜多變,又有各種書體形態;二是使用具有彈性的毛筆作為書寫工具,能寫出各種形態的點畫,所謂「筆軟則奇怪生焉」。
自從先民使用方塊漢字以來,就開始注意美化漢字的形態,要求把漢字寫得端正、勻稱,這是漢字的常態之美。為此,先民總結了用筆、用墨的各種技法,結字、章法的基本規則。魏晉以來,士族書家把書法當作具有骨、筋、肉、血的生命體,在書寫中寄寓自己的審美理想,顯示自己的風度,展現自己的人格。
自古以來,文字是無處不在的,因此,附麗於文字的書法便隨著文字而廣為流傳,並且成為許多藝術品的組成部分。例如:商周的青銅藝術、楚漢的帛畫、秦漢的瓦當圖案、北朝的佛教造像、唐朝的屏風、明清的皇宮和園林,以及日常生活使用的器皿,都有文字書法。最突出的例子是繪畫與書法的親密關係。在東漢的畫像石上,我們已經看到了書與畫的結合。南朝時,士族喜好請善書者在壁上題寫名家的詩章,這是書法與文學結合的濫觴。宋朝以後的繪畫,是詩文、書法、印章融會在一個畫面上 ,豐富多采,是西方所沒有的藝術形式。早期印章講究字法,到了明清時期,書法家多是篆刻家,強調「以書入印」,將書法的筆趣引入印章,別開生面。
中國的方塊漢字有四千年的歷史。漢代的文字學家用「六書」 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來概括先民的造字方法。現代的學者認為,前四種是造字方法,後兩種是用字法。其實,早期的漢字不外兩個淵源,一是描摹物象,具有「象形」的特點;一是表示方位或者事類,具有「符號」的性質。
漢字的形體有一個漫長的演變過程。如果從西元前14世紀盤庚遷殷後的商朝甲骨文算起,字體一直朝著簡化的方向演變,大約在西元4世紀的東晉方告結束。在這1700年間,漢字的形體發生了種種變化,先後出現了各式各樣的書體,可以歸為篆書、隸書、草書、行書、楷書五種類型。
書法家
中國的書法藝術,是無數知名的書法家和不知名的書手共同創造的。在敦煌發現的寫卷中,許多精美的楷書都出自不知名的書手,他們的書法水平,並不在一些士族書家之下,因為他們的社會地位低下,未能傳名後世。閱讀書法史,我們還會發現一種現象,無數精美而著名的書法作品沒有留下作者的姓名,魏晉以來,這種狀況才漸漸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