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 - 藝術文化 - 文字

象形文字(Hieroglyphics)

    古代埃及人發明的一種文體,是古代最重要的文字系統之一。十九世紀人們解讀象形文字,始開啟了對早期尼羅河谷文明的了解。

    象形文字運用了圖畫似的符號,可用來

        (1)作為文字符號表示

        (a)物體的形狀

        (b)不同字形的相關概念

        (2)作為語音符號表示所繪物體的音義,而不顯示圖案所蘊含的意義

    象形文字是一種介於繪畫文字語音字體的過渡性文字。

    早在西元前一世紀,希臘人就稱他們發現刻在埃及
寺廟墳墓上的符號為hieroglyphika grammata (神聖的雕刻文字),這個稱呼源自hieros(神聖的)、glyphein(雕刻),以及gramma(字母)。此說法為象形文字一詞的起源,但不精確。早期的象形文字是用在世俗的書寫,而埃及人卻認為他們的文字是天神所賜予,是由月神透特(Thoth)創造的,並稱之為「神的話語」。

    象形文字並非古埃及人所使用的唯一文字,他們同時使用其他兩種源自象形文字的系統-
僧侶體以及通俗體

象形文字的來源及發展

    象形文字的早期歷史並不明確。然而許多學者認為象形文字是在埃及第一王朝統一時期(西元前3110-2884),經由人力設計創造完成的。

    發展:物體可以描繪,而概念以及語言中細微的聯想卻不能描繪。為了以文字表達思想,埃及人以一個符號來表示許多相關的概念(太陽、白天、光),也用一個符號來代表語音相似而語意不同的字(星、門、教)。

書寫方向及符號數量

    象形文字的書寫方向各有不同。符號一般是由右向左書寫,但是有時也從左到右或從上到下。橫寫時,符號皆面朝開始的方向
象形文字用了
604個符號

    文字符號,三子音雙子音單子音符號,以及限定詞合併而成為一種麻煩而複雜的文字,共保存了三千多年。現代所知最近的象形文字碑文可追溯至西元394年。

僧侶體與通俗體文字

    對於商業文件私人信件文學手稿,速度則非常重要,象形文字就顯得太麻煩了。

   
僧侶體文字(希臘文是hieratikos,為神聖的、僧侶的之意)是西元三世紀亞歷山大的革利免(Clement of Alexandria)為當時主要由僧侶使用於埃及宗教文獻草書體(相當於通俗體-日常生活中用於商業文件及私人信件的文字)所取的名字。然而,早期的僧侶體文字是唯一相對於紀念碑象形文字的埃及草書,包括宗教民間所使用的草書體。實際上,僧侶體文字只是一種由象形文字變化而來的草書體,兩者併用了三千年。僧侶體文字的書寫方向原來是由上而下的,後來改為是由右到左橫式書寫

    西元前七世紀通俗體文字出現以後,僧侶體文字成為僧侶階級所使用的文字,主要用於宗教文學或其他傳統文獻之繕寫

    通俗體文字:是由僧侶文字極度草體化而衍畫出來的。通俗體文字一詞源自希臘文demotika grammata-也就是「民間通俗的文字」,採自希羅多德(Herodotus)所言。

    現存的最早通俗體文字出現於西元前七世紀早期,而最晚的則可推至西元476年。通俗體文字和象形文字與僧侶體文字一樣,主要是由文字符號表音文字限定詞組成的。然而就外在形態而言,其形狀演變得相當潦草

    通俗體文字之所以出現成為一種新的書寫形式,主要是因為僧侶體文字在商業運用下變形甚巨;因此,通俗體文字就是新創的、較草的僧侶體文字,本已在下埃及發展為正式的書寫系統,慢慢地也成為全埃及通用的文體。這種文體起初用於一般用途,如商業與私人信件;但是隨著時間轉變,也開始用於冗長的文學作品古籍的抄本上。通俗體文字相當難閱讀,主要的困難不在語言,在於書寫文字。通俗體文字是由右向左書寫。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