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朝鮮
李氏朝鮮{조선}(1392年—1910年),朝鮮半島歷史上的王朝之一,君主的本貫是全州李氏。因君主姓李,所以在中國大陸和日本等地被稱為李氏朝鮮,簡稱李朝。正式國號朝鮮國。李朝建都於漢陽(即今日首爾漢江以北地區)。歷經27代君主共五百余年,其大部分時間內先後作為中國明清兩朝的重要的朝貢國。1896年,朝鮮宣佈終止與清朝的冊封關係,改國號為大韓帝國。1910年日本侵吞朝鮮,李氏朝鮮滅亡。目前朝鮮和韓國的一些學者認為李氏朝鮮是日本殖民時創造出來羞辱朝鮮王朝的用語,應該使用朝鮮王朝的名稱,但此名稱易被混淆,少被接受。
李氏朝鮮的國土大體上相當於今天朝鮮和韓國的總和,北方以鴨綠江和圖們江同中國為界。王朝的首都初在高麗王朝的故都開京(今開城。又稱「松都」),1395年定都於漢城。1398年第一次王子之亂後再度遷都開京,1400年第二次王子之亂後最終定都漢城,直到1910年被日本吞併。
全州李氏(전주
이씨)是朝鮮半島的一個著名世族,也是李氏朝鮮的王族。
歷史
全州李氏的始祖李翰為新羅司空,更早的先世無跡可考。推測,李翰先祖為「新羅六姓」中閼川謁平李姓的後人。
李氏朝鮮的皇室就是全州李氏的後人,太祖李成桂是全州李氏的第22代。李成桂的高祖父李安社因與當地知州不睦,遷至江原道三陟。後該知州又至三陟任職,於是李安社全家遷至元朝境內,定居在今中國吉林省延邊地區,李安社成為元朝的達魯花赤。李安社之子李行里、孫李椿亦曾出任圖們地區的元朝千戶。李椿之子李子春任元朝雙城總管府(在今朝鮮江原道永興)的千戶。在高麗恭愍王向東北方向開拓疆域的戰爭中,李子春曾作為內應,協助高麗軍隊攻佔雙城,因此被高麗封為萬戶兼兵馬使。李成桂出生於永興,22歲時首度出仕高麗,後接替父職,任東北面兵馬使,在擊退元軍和倭寇的戰爭中取得戰功,升至守門下侍中。1388年李成桂奉命征明途中在鴨綠江威化島班師,回國發動政變,成為高麗末年政治的中心人物。1392年李成桂建立朝鮮李朝,全州李氏遂成為王族。
為紀念祖先功績,李朝在全州設有慶基殿和豐沛樓(「豐沛」取漢高祖劉邦典故),在永興和咸興設有本宮。
全州李氏分為122個支派,大部分以李朝的王子大君和王子君為始祖。按時代不同,可分為三大派系,即從李安社的父輩以上分出的遠支宗派;李安社至李子春分出的支派;李成桂後代中分出的支派。
李安社的父輩以上分出的遠支宗派包括門下侍中派(始祖為李翰十四世孫李端信),平章事公派(始祖為李翰十五世孫李琚),主簿同正公派(始祖為李翰十七世孫李英襲),大護軍公派(始祖為李翰二十世孫李允卿),門下評理公派(始祖為李翰二十一世孫李歸乙)等。
李安社至李子春分出的支派包括安川、安原、安豐、安昌、安興五大君派(李安社之子),咸寧、咸昌、咸原、咸川、咸陵、咸陽、咸城七大君派(李行里之子),完昌、完原、完川、完城四大君派(李椿之子),以及完豐君派和義安大君派(李子春之子,李成桂庶兄弟)
李成桂後代分為99個支派(25個大君、74個君),但因一些大君和君死後無嗣,因此實際流傳下來的只有70多個支派。其中人數最多的是孝寧大君派(始祖為太宗之子孝寧大君),其次為廣平大君派(世宗之子)、德泉君派、密城君派、讓寧大君派等。
全州李氏設有宗親會,負責維繫宗族之間的連繫。根據全州李氏大同宗約院統計,全州李氏總人數約有200萬。
歷代族長
李翰 新羅司空
李自延 新羅侍中
李天祥 新羅僕射
李光禧 新羅阿於
李立全 新羅司徒
李兢休 高麗司空
李廉順 高麗生員
李承朔 高麗生員
李充慶 高麗生員
李景英 高麗生員
李忠敏 高麗長史
李華高 高麗樞密
李珍有 高麗生員
李宮進 高麗翰林
李勇夫 高麗大將軍
李璘 高麗內侍執奏
李陽茂 高麗將軍
李安社 朝鮮穆祖
李行里 朝鮮翼祖
李椿 朝鮮度祖
李子春 朝鮮桓祖
李成桂 朝鮮太祖
李芳果 朝鮮定宗
李芳遠 朝鮮太宗
李祹 朝鮮世宗
李珦 韓文宗
李弘暐 朝鮮端宗*
李瑈 朝鮮世祖
李晄 朝鮮睿宗
李娎 朝鮮成宗
李㦕 燕山君*
李懌 朝鮮中宗
李岹 朝鮮仁宗
李峘 朝鮮明宗
李昖 朝鮮宣祖
李琿 光海君*
李倧 朝鮮仁祖
李淏 朝鮮孝宗
李棩 朝鮮顯宗
李焞 朝鮮肅宗
李昀 朝鮮景宗
李昑 朝鮮英祖
李祘 朝鮮正祖
李玜 朝鮮純祖
李奐 朝鮮憲宗
李昪 朝鮮哲宗
李熙 朝鮮高宗
李坧 朝鮮純宗
李垠 大韓懿愍文仁武庄至孝明暉皇太子
李垠 大韓懷隱皇太孫
李源
燕山君、光海君兩位被廢君主實際上不被全州李氏承認為家族領袖。定宗、文宗、端宗(魯山君)等君主則屬於王統的旁系。首爾宗廟的祭祀順序為:正殿祭祀十九主及其元配:太祖、太宗、世宗、世祖、成宗、中宗、宣祖、仁祖、孝宗、顯宗、肅宗、英祖、正祖、純祖、文祖(翼宗)、憲宗、哲宗、高宗、純宗。永寧殿祭祀十五主:穆祖、翼祖、度祖、桓祖、定宗、定宗、文宗、端宗、徳宗、睿宗、仁宗、明宗、元宗、景宗、真宗、庄祖,及其元配。李垠、李玖牌位祭所待考。
李垠(1897年10月20日—1970年5月1日),李氏朝鮮最後的王位繼承者,死後諡懿愍文仁武庄至孝明暉太子,簡稱懿愍太子或明暉太子。
生平
1897年 - 出生
1900年 - 被冊封為英親王。
1907年 - 成為大韓帝國的皇太子。
1907年 - 前往日本留學並且由伊藤博文負責養育。之後進入日本陸軍學校讀書。
1910年 - 日韓併合之後,以準皇族身份受到禮遇;被稱為殿下
1920年 - 與日本皇族梨本宮方子。
1926年 - 純宗逝世後,繼承李王的名號。之後留在日本精研軍務。
1935年 - 晉升為陸軍步兵大尉。成為宇都宮步兵第59連隊長。
1937年 - 陸軍士官學校教官。
1937年 - 陸軍預科士官學校教授部長
1938年 - 晉昇為陸軍少將。
1938年 - 北支方面軍附
1939年 - 近衛步兵第2旅團長
1940年 - 留守第4師團長
1940年 - 晉昇為陸軍中將。
1941年 - 第51師團長
1941年 - 教育總監部附
1942年 - 第1航空軍附
1943年 - 第1航空軍司令官
1945年 - 軍事參議官
1945年 - 第二次大戰結束,日本投降。
1946年 -
由於韓國政府廢除王公族制度,李垠失去李王的封號。之後李垠有回國的構想,但由於日本與大韓民國沒有邦交關係,而且當時的總統李承晚從中作梗,而留在日本,成為在日韓國人。
1963年 - 由於韓國總統朴正熙的協助以及日韓國交恢復,李垠取得韓國國籍並且回國。
1970年 - 逝世,終年73歳。
家庭
父母
父親為大韓帝國第一位皇帝高宗李熙。母親為宮人嚴氏。純宗的同父異母弟。
妻室
妻子為梨本宮方子,有兩位兒子。
兄弟
子女
子
李晉 (早卒)
李玖
李玖(1931年12月29日-2005年7月16日)是朝鮮王朝的遺裔。他是朝鮮高宗的孫子、朝鮮純宗的侄兒、李垠和李方子的兒子。
李玖出生於日本東京,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前往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讀書,並且於1958年與烏克蘭裔美國人Julia Mullock結婚並且歸化美國籍;1963年回到韓國經營新韓航空,但是1979年新韓航空倒閉,以及1982年與妻子離婚之後,李玖前往日本居住,2005年由於心臟病發作,死於日本的赤坂王子飯店(Akasaka
Prince
Hotel)。這裡是其父親李垠的舊官邸,也是李玖74年前出生的地方。2005年7月24日,李玖的葬禮在首爾中區的王宮舊址,按照王室傳統禮儀舉行,諡號懷隱皇太孫。
李玖沒有子嗣。李玖死後,部分李氏家族成員選舉其侄李源為李氏朝鮮家族族長。
李玖慘淡的一生中常常說的一句話是:「我只是一個恰巧叫李玖的人,如果有來世,我不願意再重複這種身份和這種生活。」
朝鮮高宗(1852年—1919年1月21日)是李氏朝鮮的第26代君主,大韓帝國的開國君主。他姓李,名熙(詳見右表),本名載晃,
兒時名命福,是興宣大院君嫡第二子,母為驪興府大夫人閔氏。
1852年壬子(哲宗三年;咸豐二年)7月25日生於漢城貞善坊私第(興宣大院君私第)。1863年癸亥(同治二年),哲宗去世,無子,奉翼宗神貞王后趙氏之命,入承翼宗大統,封翼成君,行冠禮。12月13日即位於昌德宮之仁政門。
生平
大院君攝政
高宗即位之後,李氏朝鮮五百年來首次出現了國王本生父大院君在世並執掌政務的局面。
由於前朝在清朝太平天國運動的風氣吹到東國,大院君執政後對國內的天主教徒採取嚴厲的措施迫害,全國有12萬天主教徒被捕,當中包括12名法國傳教士,其中9人被害。此舉導致法國在1866年派出軍艦出兵朝鮮西海岸尋求報復,史稱「丙寅洋擾」。
1871年,美國駐華公使要求朝鮮開國,遭到拒絕,美國軍艦前往江華島示威,史稱「辛未洋擾」。兩次洋擾均以外國軍艦撤兵作罷告終,大院君認為這是鎖國政策的成功,於是日益保守,在漢城和各地樹立「斥和碑」,上書「洋夷侵犯,非戰則和,主和賣國,戒我萬年子孫」。
江華島開國
1873年,高宗年滿二十一歲而宣告親政。閔妃外戚集團的新政府主張廢除封閉鎖國的做法,在面臨洋夷入侵的情況下恢復同日本的國交。但是因為日本試圖令朝鮮解除與中國的宗藩關係而受到朝方的拖延。1868年3月,明治政府應對馬藩的要求,依舊例將對朝鮮的外交事務全權委託給對馬藩。日本政府委託對馬藩交給朝鮮「王政復古」的告知書,因書中有「皇帝」「朝臣」「奉敕」等只有中國皇帝才能使用的字眼,朝鮮拒絕接受。之後明治政府派外務權大錄佐田白茅出訪朝鮮,但朝鮮不接待對馬藩之外的日本使節。佐田在釜山滯留交涉期間探知了朝鮮的國情,回國後大力倡導「征韓論」。為了催促朝鮮加快建立日韓國交的速度,日本派出軍艦雲揚號、第二丁卯號前往朝鮮西海岸示威並測量海圖,與江華島炮台發生交火。史稱「江華島事件」(雲揚號事件)。之後日本以當年美國佩里艦隊的開國要求為藍本,勒令朝鮮迅速開國。次年日本與朝鮮在江華島講武堂簽定《大日本國大朝鮮國修好條約》,史稱江華條約。條約中規定朝鮮開放釜山、元山、仁川三港;日本派駐公使和領事;日本在朝鮮享有領事裁判權等等內容。此後又簽定了相關的通商章程。
此時朝鮮的一些有識之士已經看到了實行改革的必要性。1879年,禮曹參議金宏集(金弘集)率團訪問日本,商談仁川開港、米谷禁運、修改關稅等問題。他於1880年回國時,帶回一本清朝駐日公使館的官員黃遵憲所寫的小冊子,名為《朝鮮策略》。該書建議朝鮮為了求得經濟發展應接受歐洲的各種體制和技術,並同中國、日本和美國合作,加強自己的防衛能力,以阻遏俄國向南擴張。實際上該書體現了當時清朝外交的基本政策,即抵禦沙俄,牽制日本,拉攏美國。這一「策略」在朝鮮一披露,於1876年曾主張趕走日本勢力的儒學家便發動了一個強烈反對外國資本主義滲入的運動。這一運動很快便在慶尚道、江原道、京畿道、忠清道和全羅道的儒學者中擴展開來。朝鮮政府於1881年派一批年輕貴族,即所謂「紳士遊覽團」去日本考察行政、軍事、教育、工業和技術體制。與此同時,應清朝的要求,另一批由吏曹參議金允植率領的60名朝鮮青年訪問了中國。在那裡他們主要是研習製造和操作西方武器的技藝。這種改革嘗試發自政府本身,所以改革的浪潮不久便廣為蔓延,不僅席捲了兩班和中等階級,而且席捲了整個社會。1882年5月,朝鮮與美國簽訂《朝美修好條約》,朝鮮正式對西方打開了國門。條約簽訂後,英、法、德、俄、意、奧、比、荷、丹等國接踵而來,簽訂了類似條約。
脫離清朝
閔妃集團執掌國政後,國際國內局勢動蕩。1881年發生了針對高宗的未遂政變,次年發生壬午兵變。清朝派兵進入朝鮮。日本則因公使館被兵變士兵焚毀提出賠償要求,最後與朝鮮簽訂了《濟物浦條約》。1884年,朝鮮的開化派發動甲申政變,宣佈朝鮮脫離清朝而獨立,但是兵變被清朝駐軍將領袁世凱鎮壓。
1894年甲午(高宗三十一年,清光緒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朝鮮爆發甲午農民戰爭。兩湖招討使洪啟薰兵敗,上疏請借外國援兵。1894年6月3日,朝鮮政府照會清朝,請求出兵。為了爭奪對朝鮮的控制權,清朝與日本進行了中日甲午戰爭。日軍在6月21日夜間迅速攻佔漢城,控制國王,強迫其歸政於大院君。6月23日,新組成的朝鮮政府宣佈廢除與清朝簽訂的一切條約,朝鮮將依賴日軍從朝鮮領土上驅逐清朝軍隊。在中日戰爭中又強迫朝鮮簽訂與日本的同盟條約,共同反對清朝。
甲午戰爭後,在日本協助下,朝鮮新政府設立「軍國機務處」,開始了內政改革,包括廢除吏戶禮兵工刑六曹,設立內務、外交、度支、軍務、法務、農商務、學務、工務八部;廢除八道,設立二十三府;宮府分離,政府以總理大臣執掌,宮廷事務由宮內大臣執掌;廢除科舉考試;還有使用李朝開國紀年、對腐敗官員的紀律處置、放寬貿易活動限制、建立銀本位的新貨幣制、在財政部管轄下統一財政管理、度量衡標準化、一切賦稅用現金繳納、建立股份公司、依據法院改組法把司法權分離、統一警察力量等社會、財政、文化等等方面的改革措施共208條,史稱「甲午更張」。1895年1月7日(高宗三十一年十二月十六日),高宗率領世子、百官參拜宗廟,舉行誓告典禮,宣佈《洪范十四條》,其中第一條即宣告「割斷依附清國慮念,確建獨立自主基礎」,正式宣告朝鮮半島與中華帝國上千年的宗藩關係就此終結。
聯俄制日
甲午戰爭後,高宗和閔妃集團對中國徹底失去了依附的信心和基礎,他們看到日本在俄國的干涉下被迫將遼東半島交還給中國,企圖利用俄國來牽制日本。1895年年中,朝鮮政府以策劃暗殺閔妃為由下令逮捕親日派大臣樸泳孝,樸泳孝被迫亡命日本。閔妃日益親俄,俄國在朝鮮的勢力和影響也越來越大。在這種情況下,1895年10月8日拂曉,日本公使三浦梧樓率領日本士兵、浪人,挾持大院君沖入景福宮,在乾清宮殺死了閔妃並點火焚屍,清除了宮中的親俄派勢力,組成了以金弘集為首的新政府,史稱乙未事變。金弘集內閣宣佈實行西曆,改開國五百零四年十一月十七日為五百零五年一月一日(1896年1月1日),並建元號為「建陽」。同時還宣佈了斷髮令,要求朝鮮人民剪髮易服。此舉引發了朝鮮全國範圍內的不滿情緒。俄國公使韋伯利用這一形勢,從停泊在仁川的兵艦上調兵100多人至漢城,經與親俄派協商後,1896年2月11日,高宗率領王世子走出王宮,前往俄國公使館請求避難(俄館播遷事件)。高宗在俄國公使館命令逮捕逆賊五大臣,總理大臣金弘集在俄館播遷當天即倒台,和農工商大臣鄭秉夏在押送入獄途中被巡檢和市民打死,逃亡外地的度支大臣魚允中也在回鄉途中被殺,內部大臣、法部大臣和前軍部大臣逃亡日本。朝鮮建立起以金柄植為總理大臣、李完用為外部大臣的親俄政權。
1897年2月11日,高宗一行離開俄國使館,返回慶雲宮,並宣佈改國號為大韓帝國,改建陽二年為光武元年,改國王為皇帝,王世子為皇太子,追封閔妃為皇后,併在漢城的圜丘和皇穹宇祭拜天地,是為光武改革。此後日本與俄國為了確立雙方在朝鮮的利益,先後簽署了小村—韋伯協定、山縣—羅巴洛夫協定、西—羅先協定,協調兩國在朝鮮的勢力範圍和各種利益。而清朝則與朝鮮/大韓帝國建立了平等的近代外交關係。
1903年前後,日本和俄國的矛盾逐漸激化。日本主張「滿韓交換」,日俄分別佔有朝鮮和滿洲。俄國則主張獨占滿洲,以北緯39度以北的朝鮮半島為俄國勢力範圍,39線以南為日本勢力範圍,但是日本不可將其用於軍事目的。1904年2月10日,日本對俄國宣戰,日俄戰爭爆發,韓國被迫簽訂六條議定書,協助日本作戰。
日本統治
日俄戰爭結束後,日本公使林權助又強迫韓國簽署日韓新協約(第一次日韓協約),規定韓國僱用日本財政和外交顧問、與外國締結條約前要與日本協商等等。
1905年日本派遣數萬軍隊開入漢城,包圍王宮,強迫韓國外部大臣樸齊純簽訂了《日韓保護協約》(第二次日韓協約,又稱「乙巳保護條約」),共有 5條:
第一,「今後韓國對於外國的關係及事務」,「由(日本)外務省監理指揮」,在外國的韓國僑民及利益,由「日本國的外交及領事保護」。
第二,「由日本負責履行韓國與外國所簽訂的現存條約,今後不經過日本政府同意,不得簽訂任何國際性的條約及協定」。
第三,由日本政府設統監一名,專理外交一項,駐扎漢城,日本政府還往各地方派駐理事官,「在統監指揮之下,行使從前屬於駐韓日本領事的一切職務,並掌管本協約的完全實施」。
第四,「日本韓國之間的現存條約及協定,凡不抵觸本協約的條款,均繼續有效。」
第五,「日本政府保證維持韓國皇室的安寧及尊嚴」。
根據這個協約,韓國撤消外交機關,並不設外務大臣職務,這樣,韓國就失去外交及內政主權,變成日本的保護國,實際上已成為日本的殖民地。此後,在韓國全國形成了聲勢浩大的反抗運動和第二次反日義兵鬥爭。此時主掌韓國國政的學部大臣李完用、軍部大臣李根澤、內部大臣李址鎔、外部大臣朴齊純、農工商大臣權重顯被韓國人民稱為「乙巳五賊」。
《日韓保護協約》簽訂後,日本對韓國的控制由顧問統治轉為日本韓國統監府的統治。11月23日,日本政府公佈了協約全文,並將此事通知與韓國有外交關係的各國政府,要它們撤走駐韓外交代表機構。在各國外交使團尚未撤離時,日本就關閉了駐漢城的使館,成立了統治朝鮮的新機關——統監府,派樞密院院長伊藤博文為第一任統監,各道的日本領事館也撤銷,成立了統監府的地方機關——理事廳。
《日韓保護協約》簽訂不久,高宗就秘密寫信給美、俄、德、法4國首腦,宣佈《日韓保護協約》無效。1907年,海牙召開第二屆萬國和平會議。高宗秘遣秘使帶着高宗致俄國沙皇的書信和參加會議的委任狀前往海牙,控訴日本對韓國的侵略,呼籲各國聲援韓國,宣佈日韓保護條約無效。由於與會各國均承認日本對韓國的保護權,於是向高宗確認代表身份,此時韓國電信權落入日本手中,詢問電被日方扣留,伊藤博文聞訊大怒,通知和會委任狀系偽造。。日本指責韓國違反了保護條約。伊藤威脅高宗說:
「陛下用如此陰險手段蹂躪日本的保護權,不如對日宣戰」,「陛下若想抵抗日本,不必秘密進行,大可以公開幹」。伊藤還授意韓國親日組織「一進會」開展要求高宗退位的活動。在伊藤的指使和恫嚇之下,李完用內閣在7月6日至18日舉行3次御前會議。會上農商工部大臣、一進會會長宋秉畯對高宗威脅說:「今為陛下着想,只有兩計:一則陛下親赴日本,向天皇謝罪,二則陛下……迎長谷川(好道)司令官,向其謝罪」,不然開戰敗後將如何受辱,難以設想。」17日,李完用等7大臣逼迫高宗退位。同日日本外相林董抵達漢城,和總理大臣李完用一起逼高宗退位,雙方僵持不下。高宗宣佈「軍國大事由皇太子代理」,日本人卻稱韓國皇帝已經退位。1907年7月19日,日軍在漢城南山倭城台正對着慶雲宮駕設6門大炮,並派日軍包圍慶運宮。在日本兵嚴密看護下,在慶雲宮中和殿舉行禪位儀式。皇太子李坧即位,是為純宗。
高宗被迫退位後,稱太上皇,被日軍監視居住於慶雲宮(改名德壽宮)內。1910年日韓合併,韓國皇帝、太上皇和皇太子被授予日本皇族的身份,高宗的封號降為「德壽宮李太王」。1919年1月22日凌晨三時,高宗突然在德壽宮去世,終年六十八歲。關於其死因,日本朝鮮總督公佈為「腦溢血發作」,但是沒有病理報告,自然不太可信。據說由於高宗計劃向巴黎和會派遣密使,代表韓國民眾訴說在日本總督統治下韓國的苦難,要求韓國獨立,但是這一計劃被泄露了,所以日本朝鮮總督府命令高宗身邊的侍從在高宗的御膳里暗中下了毒。高宗去世當晚用了解毒的醋,不久便毒性發作,痛苦地說「我吃的是什麼東西,這麼難過」,不久便死去,死後兩眼發赤,全身有紅斑,且很快腐爛。1919年3月1日,在為去世的高宗舉行國葬的時候,朝鮮國民借悼念這位一生經歷坎坷的國王的機會,在各地聚集遊行,要求朝鮮獨立。是為「三一運動」,也是朝鮮近代獨立鬥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高宗皇帝離世後,與明成皇后合葬於南楊州市的洪陵。
家庭
皇后
參看明成皇后
兄弟
子女
子
(早卒)
純宗大王 李坧 (王世子)
(早卒)
(早卒)
(庶)完和君 李墡 (淑媛李氏出) (後封完親王)
(庶)義和君 李堈 (宮人張氏出)(後封義親王)
(庶)英親王 李垠 (德安宮貴妃嚴氏生) (後封皇太子)
(庶)李堉 (早卒)
女
(早卒)
(庶)(宮人李氏出) (早卒)
(庶)(淑媛李氏出) (早卒)
(庶)德惠翁主
Back To My Arts | Back To Home |
Latest Update: 28-05-2006 19:30:07
The pages still need
improvements
Please contact with me
My e-mail:
thankyou123@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