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師表

1    《出師表》開頭是:「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1781行)試回答:

(1)  劉備逝世後,蜀漢面臨的政治局面是怎樣的?

a     當時魏、蜀、吳三國鼎立,蜀漢只佔有益州,領土最小,加上國家連年征戰,將士疲憊,民生窮困,勢力薄弱。

b     蜀漢失去有才能的領導人,形勢危急。

(2)  蜀漢具備哪些有利條件?

為了報答先帝的恩惠,蜀漢朝廷內的大臣盡忠國事,毫不懈怠;朝廷外的將士則捨生忘死,保衛國土。

(3)  諸葛亮一開始即向後主分析天下形勢,目的是甚麼?

a     指出先帝創業艱難,希望後主發憤圖強,繼承父志,復興漢室。

b     強調蜀漢形勢危急,使後主有所警惕,力求振作,也由此引出對後主的勸諫。

2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向後主提出不少忠告,試就下列四方面分別說明:

(1)  虛懷納諫

諸葛亮勸諫後主要廣泛聽取臣子的意見,發揚先帝遺德,激勵士氣,並要知道自己的身分,不要說一些違反義理的話,以致阻塞臣子進諫的道路。

(2)  賞罰分明

諸葛亮提醒後主對內朝和外廷的臣子要一視同仁,賞罰分明,無論違犯法紀或盡忠行事的,都應該交給有關部門的主管官員論定賞罰,不可偏袒徇私。

(3)  選任賢能

諸葛亮建議後主在政務方面諮詢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文臣的意見,以減少錯失;軍務方面則諮詢將軍向寵的意見,使軍隊團結和睦,將士能因應才能而得到適當的安排。

(4)  親賢遠佞

諸葛亮以前漢興隆、後漢衰敗的歷史事實,勸勉後主親近賢臣,遠離小人,以東漢 桓、靈二帝因寵信小人而亡國為鑑。

3    試細閱下面一段文字,然後回答問題: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歎息痛恨於桓、靈也!(1807行)

(1)  據文中所述,諸葛亮所說的賢臣指哪些人?諸葛亮為甚麼要舉薦他們?

a     諸葛亮所說的賢臣是指文臣郭攸之、費禕、董允和將軍向寵。

b     (i)      諸葛亮認為郭攸之等善良忠實、盡忠為國,而且都是先帝挑

選出來並委以重任的,宮中的大小事情,如能先與他們商量才去施行,一定能夠彌補缺漏,獲得更大的效益。

(ii)  諸葛亮認為向寵品性善良,處事公正,又精通軍事,先帝試

用他時曾稱讚他能幹,營中之事,如能先與他商量才去施行,必能使軍隊團結一致,各得其所。

(2)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有沒有說出小人的名字?為甚麼?

諸葛亮並沒有說出小人的名字,原因是:

a     諸葛亮品性純厚,有隱惡揚善的美德。

b     諸葛亮北伐在即,將遠離後主,若直指小人之名,恐怕引起小人不滿,趁他不在朝時伺機報復,惡言中傷,破壞北伐計劃。

c     若後主能親近賢臣,自然會遠離小人,否則即使檢舉小人也於事無補。

(3)  諸葛亮舉先漢興、後漢衰的史例和桓、靈二帝的事,有甚麼用意?

諸葛亮希望借先漢興、後漢衰和桓、靈二帝親小人而招致亡國的史事,勸勉後主以此為誡,親近賢臣,遠離小人,不要重蹈覆轍。

4    試細閱下面一段文字,然後回答問題: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歎,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1821行)

(1)  諸葛亮向後主說這番話,用意何在?

a     說明自己本性淡泊,無意追求功名富貴,只為感激先帝知遇之恩才出山效命,以釋除後主的猜疑。

b     概述為國效命的經過,表白自己盡忠先帝、效命後主的心志。

c     指出先帝創業艱難,勸勉後主發憤圖強,繼承先帝復興漢室的遺志。

d     說明北伐的有利條件和意義,指出當時南方已平定,蜀漢無後顧之憂,而且軍備充足,是北伐的好時機。

(2)  這段文字提及先帝共五次,試分別說出作者每次提及先帝時所流露的感情。

a     感激先帝紆尊降貴,三顧草廬。

b     感激先帝知遇之恩。

c     感激先帝的信任。

d     因恐怕有負先帝所託而憂慮歎息。

e     表示要報答先帝知遇之恩,並對後主盡忠職守。

(3)  諸葛亮屢次提到先帝,目的是甚麼?  

a     用父子之情感動後主,希望他能深切遵行先帝的遺訓。

b     緬懷先帝,藉此表白自己忠君愛國的心志。

c     用先帝的名義和權威,加強說服力。

d     以先帝創業的艱難,激勵後主發憤圖強,繼承父志,完成大業。

5    《出師表》是諸葛亮出師北伐前上給後主的奏章。試回答:

(1)  試據《出師表》的內容,分析諸葛亮出師北伐的原因。

a     蜀漢在三國中,勢力最弱,在吳、魏的威脅下,安定的局面不易持久,必須以攻為守,才可圖存。

b     當時兵甲充足,士氣充盈,加上南方叛亂已平,蜀漢已無後顧之憂,應該掌握時機北伐,興復漢室。

c     先帝臨終時向諸葛亮委以重任,要他輔助後主,興復漢室,因此北伐是諸葛亮的職責。

d     為了報答劉備知遇之恩,完成他的遺願。

(2)  諸葛亮出師前,為甚麼要上表後主劉禪?

a     因為後主少不更事,寵信小人,諸葛亮恐怕自己出師北伐期間,朝事受小人把弄。

b     諸葛亮希望向後主陳述北伐的目的,並表白自己盡忠先帝、效命後主的心志。

(3)  諸葛亮出師前,在內政和軍事上作出甚麼建議?

a     內政方面:諸葛亮建議後主虛懷納諫,賞罰分明,親賢遠佞,並推薦賢臣郭攸之、費禕、董允協助處理宮中事務,以彌補缺漏,增強效益。

b     軍事方面:諸葛亮向後主推薦將軍向寵協助處理營中事務,使軍隊團結和睦,優劣得所。

(4)  為甚麼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只略提出師的事,而對後主的勸諫卻非常詳盡?

因為諸葛亮所擔憂的不是出師的事,而是恐怕自己一旦不在朝,後主易受小人唆擺,影響國家安危。

6    從《出師表》一文中,可見諸葛亮的為人和識見。試回答:

(1)  試從感恩圖報和忠貞為國兩方面分析諸葛亮的為人。

a     感恩圖報:諸葛亮本來隱居南陽,只因劉備紆尊降貴,三顧草廬,他為報知遇之恩,於是答應出山效命;劉備臨終託孤,他受命以來,早晚憂慮,恐怕有負所託,損害了劉備知人之明,可見他是個感恩圖報的人。

b     忠貞為國:諸葛亮受任二十一年來,盡忠國事,毫不懈怠;為輔助後主完成大業,他先平定南方,再出兵北伐,希望能消滅逆賊,復興漢室,可見他是忠貞為國的人。

(2)  文中哪些地方反映出諸葛亮在政治和軍事方面的識見?

政治方面的識見:

a     他準確地掌握當時天下三分的形勢,能客觀地分析蜀漢當時面臨國力疲憊、強鄰壓境的危機。

b     他勸諫後主虛懷納諫、賞罰分明、親賢遠佞等,可見他深懂治國之道。

c     他向後主推薦可以倚重的文臣武將,可見他有知人之明,懂得用人之法。

軍事方面的識見:

a     他深知蜀漢在吳、魏的威脅下難以久安,於是以攻為守,出師北伐中原。

b     他洞悉蜀漢力弱,因此先平定南蠻,以消除後顧之憂,然後才出師北伐。

7    《出師表》一文中,諸葛亮既以臣子的身分對後主進言(君臣語),亦以長輩的口吻勸諫後主(父子語)。試回答:

(1)  下面的句子,哪些屬於君臣語?哪些屬於父子語?試加以說明。

a     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1783行)

b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1783行)

c     侍中、侍郎……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1801行)

d    將軍向寵……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1804行)

e     侍中、尚書、長史、參軍……願陛下親之信之。(1809行)

f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1827行)

g    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1851行)

h    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1853行)

cdefg句以大臣身分推薦賢臣、安排任務、分析形勢、自薦北伐,語氣甚恭敬,屬於君臣語。

abh句勸諫後主虛懷納諫、賞罰分明、發憤圖強,語氣雖然恭謹,但用「宜」或「不宜」等字眼,以長輩的口吻勸諫,屬於父子語。

(2)  諸葛亮是臣,後主是君,但在《出師表》一文中。諸葛亮卻常用告誡的口吻勸諫後主,你認為是否恰當?試用自己的文句加以說明。

劉備臨終時,曾囑咐劉禪對諸葛亮「事之如父」,所以諸葛亮與後主名義上是君臣關係,實際上卻是世侄與世叔伯的關係,既然如此,諸葛亮用長輩的口吻告誡後主也是很自然的事了。加上諸葛亮告誡之語委曲婉轉,情真意切,並沒有逾越臣子應有的禮節,令人易於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