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  閒情記趣(節錄)  沈 復

內容討論

1  作者年少時,目力有甚麼特殊的地方?他有甚麼特殊的興趣?

    (1) 作者年少時,能夠睜著眼睛看太陽,目力敏銳,就是微不足道的小事物也看得很清楚。

    (2) 作者年少時,見到細微的東西,一定會細心觀察牠們的花紋。

2  作者怎樣觀看成群的蚊子?

    (1) 作者把成群的蚊子比擬作白鶴在空中飛舞,抬起頭來定神觀看,看得久了,脖子也變得僵硬。

    (2) 作者又把成群的蚊子圍在布帳中,然後用煙噴向蚊子,讓蚊子在煙中飛,他則把煙和蚊子當作青雲和白鶴來觀看,加上想像,便形成群鶴在雲上飛鳴的景象。

3  作者在草叢中觀看小動物,為甚麼要蹲下身子?如果他站著看,所看到的有甚麼不同?

    (1) 作者蹲下身子,就會有置身草叢中的感覺,容易把叢草想像作樹林,把蟲蟻想像作野獸,把土礫想像作丘壑,然後神遊其中。

    (2) 如果站著看,便是居高臨下,那是一個鳥瞰的角度,便不容易產生置身其中的感覺。

4  作者在草叢中觀看小動物,遇到甚麼事情?

一日,作者觀看兩隻小蟲在草間互鬥,忽然覺得有一隻龐然大物,把山舉起,把樹推倒而到來,原來那是一隻癩蛤蟆。當時作者被這癩蛤蟆嚇得「呀」一聲叫了出來,待他定下神後,便捉了那蛤蟆,鞭打了數十下,把牠趕到別的院子去。

5  從作者記敘獲得樂趣的方法中,我們可以體會到甚麼道理?

    (1) 細心觀察事物,加上想像,可以得到樂趣。

    (2) 只要有閒暇的心,不必花費金錢,或呼朋友喚友,大吃大喝,也能得到樂趣。

    (3) 客觀的現象是固定的,但想像力是變化無窮的。兩者結合,可以啟發我們的創造力,觸動我們的藝術心靈與眼光。

    (凡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接受。)

作法討論

6  本文第一段:「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在文中起了甚麼作用?

    這一段有領起全文,作為全文綱領的作用。其他各段所述的「群鶴舞空」、「鶴唳雲端,怡然稱快」、「神遊其中,怡然自得」、「見二蟲鬥草間,觀之正濃」,都是第一段所言的「物外之趣」。

7  「夏蚊成雷…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觀之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蝦蟆也。」以上兩句都用了甚麼寫作手法?這種寫作手法有甚麼功用?

    (1) 這兩句都用了誇張的寫作手法。

    (2) 作用是強調事物的特質,使它的形象更鮮明、生動。

8  試細閱下面的文字,然後回答問題:

       又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使其沖煙飛鳴,作青雲白鶴觀,果如鶴唳雲端,怡然稱快。

       於土牆凹凸處,花臺小草叢雜處,常蹲其身,使與臺齊;定神細視,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以土礫凸者為邱,凹者為壑,神遊其中,怡然自得。

   (1)   試指出每段文字哪個部分是記敘,哪個部分是抒情?

       第三段由「又留蚊於素帳中」至「果如鶴唳雲端」是敘述部分,「怡然稱快」是抒情部分;第四段由「於土牆凹凸處」至「凹者為壑」是敘述部分,「神遊其中,怡然自得」則是抒情部分。

   (2)   為甚麼本文屬抒情文?

       本文藉記敘往事,回味童年生活的樂趣,所以屬於抒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