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紀年 | 重要事紀 | 中國紀年 |
184 |
劉備、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 騎都校尉曹操與黃巾賊作戰。 朝廷派皇甫嵩、盧植、朱雋率軍討伐黃巾黨,張角病死,黃巾之亂大致平定 。 |
東漢末年 |
188 |
靈帝選列卿、尚書為州牧。 袁紹時為中軍校尉,曹操為典軍校尉。 |
|
189 |
漢靈帝駕崩,皇太子劉辨繼位,為少帝。(四月 中平→光熹﹞ 大將軍何進被十常侍所害,袁紹誅殺宦官二千多人。﹝八月 光熹→昭寧﹞ 董卓引兵入京逐袁紹,迎少帝,自任丞相。 董卓廢少帝,立劉協為漢獻帝,酖殺何太后﹝九月 昭寧→永漢﹞ |
光熹元年 |
190 |
關東各郡太守組成聯軍討伐董卓,共推袁紹為盟主。 董卓焚燒洛陽,強逼獻帝遷都長安,獨專朝政。 曹操獨自出兵,被董卓軍打敗。 關東聯軍解散。 |
初平元年 |
191 |
孫堅北伐敗董卓軍,攻入洛陽,尋得傳國玉璽。 袁紹奪取韓馥所管轄的冀州。 孫堅攻荊州太守劉表,中箭卒,長子孫策投靠袁術。 |
|
192 |
袁紹在界橋大敗公孫瓚。 董卓遭部下呂布及王允誅殺。 董卓舊部李傕、郭汜攻入長安,殺王允,敗呂布,挾獻帝。 曹操自任兗州太守,平定青州,收卅萬黃巾軍為所部(青州軍)。 |
|
193 |
曹操於匡亭敗袁術,袁術南逃壽春。 公孫瓚斬幽州太守劉虞,據幽州。 曹操初征徐州,大肆屠殺百姓。 |
|
194 |
益州太守劉焉去世,子劉璋繼位。 曹操東征陶謙,呂布襲取兗州,曹操回師兗州。 呂布於濮陽與曹操對恃,互有勝負。 陶謙病逝,劉備繼任為徐州太守。 |
興平元年 |
195 |
李傕、郭氾互相攻伐,勢力日衰。 獻帝自長安流亡回洛陽。 曹操收兗州,呂布投奔劉備。 孫策起兵略江東,敗揚州太守劉繇。 |
|
196 |
呂布乘機襲取徐州,劉備投降駐守小沛。 孫策平定江東一帶。 曹操入洛陽,迎獻帝,自立司空,遷都許昌。 劉備兵敗投奔曹操,曹操任為豫州太守。 |
建安元年 |
197 |
曹操東征張繡失利,大將典韋陣亡。 袁術稱帝,建號仲氏,定都壽春。 袁術攻打呂布失敗。 |
|
198 |
呂布攻小沛,劉備兵敗再投奔曹操。 曹操攻陷下邳,斬呂布、陳宮等人。 |
|
199 |
袁紹滅公孫瓚,統領冀、青、并、幽四州。 袁紹謀攻曹操,曹操於官渡建立防線。 曹操派劉備截擊,大敗袁術,袁術南撤時吐血而亡。 張繡歸降曹操。 孫策東征大敗劉表,統有江東六郡。 |
|
200 |
董承行刺曹操的計劃敗露,遭誅滅三族。 曹操東征大敗劉備,擒關羽,收復徐州。 孫策被行刺身亡,弟孫權繼承江東。 官渡之戰,曹操襲烏巢,大敗袁紹。 |
|
201 |
曹操於倉亭敗袁紹。 曹操敗劉備,劉備南投荊州劉表。 |
|
202 |
袁紹卒,幼子袁尚繼位;袁譚,袁尚兄弟互相仇視。 | |
203 |
袁尚敗袁譚,包圍平原,袁譚向曹操求救。 | |
204 |
曹操敗袁尚,攻入鄴城,袁尚敗走幽州。 | |
205 |
曹操陷南皮,斬袁譚。 | |
206 |
曹操攻壺關,斬并州太守高幹。 | |
207 |
袁尚、袁熙兄弟投奔烏桓,曹操北征大敗烏桓於白狼山。 遼東公孫康斬袁尚、袁熙歸降曹操。 曹操統一中國北方,於鄴城建銅雀台。 劉備三顧隆中茅蘆,聘得臥龍諸葛亮為軍師。 |
|
208 |
曹操廢三公,自為丞相。 荊州太守劉表卒,子劉琮繼位。 曹操南征荊州,劉琮投降。 曹操敗劉備於長阪坡。 東吳大將周瑜於赤壁大敗曹操,曹操逃回北方。 |
|
209 |
周瑜奪取南郡,控制荊州中部。 孫權進攻合淝,未能取勝。 |
|
210 |
周瑜卒,魯肅繼任其職。 劉備娶孫權之妹,奪取荊州南方四郡,孫權借南郡予劉備。 曹操建銅雀台。 |
|
211 |
劉備得鳳雛龐統為副軍師。 益州太守劉璋,邀劉備入蜀抵抗漢中張魯。 曹操敗馬超、韓遂,佔有關中地區。 |
|
212 |
劉備與劉璋反目,佔涪城,攻雒城。 孫權定交州。 |
|
213 |
蜀副軍師龐統,中流矢而歿。 諸葛亮、張飛、趙雲等入蜀增援劉備。 曹操進位為魏公。 |
|
214 |
劉備圍成都,劉璋投降,劉備佔領益州。 | |
215 |
曹操攻漢中,張魯投降。 魏大將張遼守合淝,大敗東吳十萬大軍。 |
|
216 |
曹操與孫權交戰於合淝,互有勝負。 曹操進位為魏王。 曹操分南匈奴為五部,使居山西中南部。 |
|
217 |
魯肅歿,呂蒙繼任其職。 | |
218 |
張飛大敗魏大將張郃於巴西。 | |
219 |
蜀大將黃忠,大敗曹軍於定軍山,斬魏將夏侯淵。 曹操親征,與劉備爭奪漢中地。 劉備敗曹操,據有漢中,自立為漢中王。 關羽北征襄樊,大敗曹將于禁,斬龐德,圍樊城。 呂蒙襲取南郡,斬關羽及其子關平。 |
|
220 |
魏王曹操卒,時年六十六,長子曹丕繼任。 曹丕採陳群之議,置九品官人法。 曹丕篡漢,建魏國,史稱魏文帝,廢漢獻帝為山陽公,都洛陽,改元黃初,東漢亡。 |
延康元年 |
221 |
劉備即位漢皇帝,為昭烈皇帝,改元章武,史稱蜀漢。 蜀大將張飛被部下刺殺身亡。 劉備率兵東征吳國。 孫權稱臣魏國,曹丕封其為吳王。 |
章武元年 |
222 |
吳將陸遜大敗蜀軍於猇亭,劉備兵敗逃至白帝城。 魏國三路大軍伐吳大敗。 |
黃武元年 |
223 |
蜀漢皇帝劉備病死永安,子劉禪十七歲繼位為後主,以諸葛亮為丞相輔政。 諸葛亮派鄧芝出使吳國,兩國恢復修好。 |
建興元年 |
224 |
曹丕攻吳大敗。 | |
225 |
諸葛亮南征平定南中,降服酋長孟獲。 | |
226 |
曹丕卒,長子曹叡繼位,是為魏明帝。 | |
227 |
諸葛亮上出師表,進駐漢中,準備北伐。 |
太和元年 |
228 |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奪取天水、安定、南安三郡。 魏將張郃,大敗蜀將馬謖於街亭。 十二月,諸葛亮第二次北伐,進軍陳倉,糧盡而回。 吳將陸遜,大敗魏將曹休於石亭。 |
|
229 |
諸葛亮第三次北伐,陷魏國武都,陰平兩郡,趙雲歿。 孫權稱帝於武昌,國號吳,改元黃龍,都建業,是為吳大帝。 魏齊王即位。 |
黃龍元年 |
230 |
魏將曹真發兵伐蜀,因天雨,無功而還。 孫權遣衛溫渡海求夷州(台灣)。 |
|
231 |
諸葛亮第四次北伐,圍祁山,糧盡而退,魏將張郃追至木門,遇伏身亡。 |
232(嘉禾元年) |
234 |
諸葛亮第五次北伐,包圍祁山,無功而退。 諸葛亮第六次北伐,與魏將司馬懿拒於五丈原,病逝軍中,年五十四歲。 蜀將魏延,叛變被斬殺。 |
|
238 |
遼東公孫淵叛亂,曹叡派司馬懿討平之。 魏遣司馬懿破殺燕王公孫淵,收復遼東。 倭(日本)邪馬台女王卑彌呼入貢於魏。 |
237(景初元年) |
239 |
魏明帝曹叡逝世,子齊王芳繼位,由司馬懿及曹爽輔政。 曹芳任司馬懿為太傅,曹爽為大將軍,曹爽掌握實權。 |
|
240 |
魏遣使於倭。 |
正始元年 |
242 |
孫權討平揚州山越。 蔣琬繼蜀大司馬。 |
|
244 |
曹爽率軍攻蜀,大敗而回。 | |
246 |
魏將毋丘儉兩伐高麗,破其都城。 | |
247 |
司馬懿失權下野,曹爽獨專朝政。 | |
249 |
司馬懿發動政變,斬曹爽兄弟及其黨羽,魏國政權開始轉歸司馬氏。 蔣琬卒。 |
嘉平元年 |
251 |
魏將王淩叛變,失敗被殺。 司馬懿病逝,其子司馬師續掌大權。 魏將夏侯霸降蜀。 |
太平元年 |
252 |
魏國舉三路大軍伐吳,於東關被吳將丁奉打敗。 孫權逝世,時年七十一歲,子會稽王孫亮繼位,由諸葛恪輔政。 |
神鳳元年 |
253 |
諸葛恪發動大軍攻合淝,大敗,舉國怨恨。 吳國孫峻設謀誅殺諸葛恪,掌握大權。 |
|
254 |
司馬師誅殺夏侯玄等魏國大臣。 司馬師廢魏帝曹芳,立高貴鄉公曹髦為帝。 |
正元元年 |
255 |
魏將毋丘儉、文欽起兵反,司馬師引兵討平之。 司馬師病逝,司馬昭續掌魏國大權。 蜀將姜維北伐,於洮水大敗魏軍。 |
|
256 |
蜀姜維第一次伐魏不利於段谷,魏將鄧艾鎮守雍州,打敗姜維軍。 |
甘露元年 |
257 |
魏將諸葛誕起兵反,據守淮南,吳國派軍助之。 | |
258 |
司馬昭平諸葛誕之叛,魏軍攻入壽春,斬諸葛誕。 吳國孫綝廢孫亮,立琅邪王孫休為帝,孫休與張承、丁奉等設計誅殺孫綝,奪回大權。 |
景耀元年 |
260 |
曹髦發動政變,失敗被殺。 司馬昭立常道鄉公曹奐繼位,是為魏元帝。 |
景元元年 |
262 |
蜀後主劉禪寵信宦官黃皓,姜維率軍屯田沓中避禍。 | |
263 |
司馬昭派鍾會、鄧艾兩路大軍伐蜀。 鄧艾攻入成都,後主劉禪投降,蜀亡。 |
炎興元年 |
264 |
姜維歿。 魏帝曹奐任司馬昭為晉王。 吳景帝孫休逝世,烏程侯孫皓繼位,是為末帝。 |
元興元年 |
265 |
晉王司馬昭卒,子司馬炎篡魏,廢曹奐,受魏禪,國號晉,是為晉武帝,魏亡。 |
咸熙元年 |
280 |
司馬炎發兵伐吳,晉將羊祜攻入建業,孫皓投降
,吳亡。 司馬氏一統天下,是為晉(西晉)。 三國時代結束。 |
266(寶鼎元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