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讀書

者: 陳志堅老師

讀書不難,難在興味不足。須臾伏案,盎然千里,潛沉數尺,已而鳥息倦返,無以為繼,此等之學,必浮雜紊亂,未嘗功成身退。至興味之能久耐者,學而弗得,必在未能勾沉深刻,探微慮觀,清人傅庚生精研與達詁云﹕「文學創作造詣之高者,必其能以有形之文字描刻無形之情愫,情景相融,濃淡兼宜,無損無益,無過無不及;所謂「辭達」,且入於化工也。文學之欣賞亦以入化為極詣,就有形之文字紬繹。其無形之情愫,彼我互糅,悲喜與共,無差無失,相若而相通;所謂「以意逆志」,入而與之俱化也。」故元遺山《與張仲傑郎中詩》云:「文章出苦心,誰以苦心為?正有苦心人,舉世幾人知?…… 文須字字作,亦要字字讀,咀嚼有餘味,百過良未足。」孔夫子好學,有謂五十學易,孰知真偽,其韋編三絕,學必精研而覃思有得也。

再者,讀書之常問其故然,反覆弗能通達曉理,深究文意,上下貫穿,思慮千載,終得之一二 。往求於師,師捧喝其愚,究之根本,在時代使然。讀書為學,必著橫面,知悉斷代,往迎刃而解,生意盎達。儼如唐人何以復古﹖古文何為運動﹖自退之以還宋修之學皆倡古文,究其背景,唐人實多盡駢體,比比皆是,後因唐詩大盛,且復古為正宗之義名,故為後世所傳,實唐之實況,剛反而相傾。

末話,讀書之事,弗能輕漫,除習一朝一代,力當克盡己身,溯源亙古,蓋文化歷史傳承,必有所依、有所本,如明清章回小說之由來,與唐人傳奇小說相關,唐傳奇之發原,與魏晉志怪小說具莫大牽涉,此可鑑知,文本脈絡,為知會全面之必據例列。

順言,讀書有境界。境界提煉,在習書之態。吾輩習書,安坐几案,抒箋執筆,靜心臨池,屏除雜念,至合心理衛生。心之澄澈,得之文本之間,多所糅合,前呼後應,互為佐證,此讀書之法,為「文本互證」,訣竅在一,書之必熟焉。所論荒疏,望弗吝正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