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ss。




Bjork +The Cardigan +Cranberries=Gloss!
飄渺、慵懶、優閒之傾情力作「Lonely In Paris」
「Gloss」是由五位分別來自利物浦、挪威、冰島各地的成員所組成,包括貝斯手Scouser Martin Lynch、鼓手 Scouser Paul Maguire、鍵盤手 Jonas Lie、吉他手 Paul Cavanagh和樂團的核心人物-主唱 Heidrun Anna。

在這一張同名專輯「Gloss」,音樂曲風以流行音樂為主,但卻加注了濃濃的法國風格的音樂,是飄渺、慵懶、優閒的曲風。「Gloss」的音樂深受法國音樂影響尤其是Serge Gainsbourg、 Francoise Hardy、 Air等人的音樂。專輯內的多首曲子例如「New York Boy」, 「My Heart Belongs To You」, 「Don’t You Worry」 和 「This is All I Need」都是如數佳珍的經典歌曲! 首支單曲「Lonely In Paris寂寞巴黎」是難得的小品,經由主唱Heidrun Anna的詮釋更是完美呈現,Heidrun Anna的聲音猶如Cranberries主唱的性格清亮,更有The Cardigan主唱的狂野放肆,更有Bjork的隨興玩味,Heidrun Anna是法國新浪漫風最佳代表! 但Heidrun Anna卻完全不同,她的聲音是熱情的,再加上跳脫的音樂,形成了與北地冰國充滿對比的歐陸風情。我想Heidrun Anna的最大特色在於由少許不完美所滲出的青春氣息。就在Lonely in Paris和My Heart Belongs to You的副歌部份,明顯能夠聽到她的聲線在高音位置帶著一點沙啞。不完美的甜蜜,成為了Heidrun Anna的最大吸引力。 全碟

全碟大部份歌曲都是以輕鬆小品為主,令人聽得不費氣力,最適合一邊上路一邊欣賞,就連煩囂的旺角街角亦能被感染成悠閒的歐洲小鎮。另外比較異類的是充滿Disco氣息,像有舞池燈光不停轉動的This is all I Need,以及在悠閒的歐陸旅程作結時,讓人慢慢歇息的Sleepless Night。



1. lonely in paris
2. my heart belongs to you
3. new york boy
4. this is all i need
5. everyday
6. on and on
7. don`t you worry
8. why
9. i swear
10. aeroplane
11. another day
12. gone to long
13. sleepless night



評語轉載自---浪人N

GLOSS------閃亮寂寞的甜蜜lip gloss

星期六例行巡視老商場,在底層處發現了一家新開的唱片店,二話不說閃身入內搜獵一番,店子空空的,流行的、冷門的,卻沒有很多選擇,眾裡尋她(本來一早打算了買電影about a boy的soundtrack),結果給我帶走了這張名不經傳的出去結賬。 這隊樂團,這個團名,浪人聞所未聞,從未在任何大大小小的報章雜誌、音樂網站接觸過,之所以對她發生興趣,全因碟上左上方一張小小的label紙,上面寫著:「小紅苺」與「廢物」樂團主唱的混合体,深受french pop(serge gainsbourg, francoise hardy,air)的音樂影嚮。

一看到french pop這個名詞已經不由得眼裡閃亮一下,更甚的,還標明了我心儀的air,簡直向我脆弱的購物意志進攻。不過話分兩頭,自從air揚名立萬以後,跟他扯上關係的樂團實在有如天上繁星,而且cranberries與garbage卻非浪人的杯中茶,更奇怪上述兩隊烈性的樂風何以能跟優雅的air扯得上關係,到底內裡是什麼的一回事呢?

忘了一件事——這樂團叫gloss。

迷團一再延續著...星期日早上,拖著因通宵工作而半死的疲倦身軀回到家裡,god...禍不單行,空調偏在這時壞掉了,酷熱與睡魔侵襲著我的身体,好難受。決定不睡了(根本睡不到覺),我需要一些音樂、一些興奮劑之類的,隨手把這片gloss的同名專輯放進碟盤裡,有點像把球子掉進俄羅斯輪盤的儀式,誰知道是龍或鳳?不過一場賭搏。

lonely in paris的第一個音符從輪盤裡轉出來了,由三段不協調的旋律和一把不太純正英語的女聲,把我帶到寂寞的巴黎去...



誰說是「小紅苺」與「廢物」樂圍主唱的混合体?一丁點也不像,她那種唱聲簡直就是師承自the cardigans的女主唱nina persson,一樣的甜蜜誘人、一樣的性感可愛。

當轉到cut 3的時候,我已經急不及待把volume調高,new york boy沾染著我身上的味道,因為流行,所以讓我年青。

跟著cut 4是一首70's末disco funk的this is all i need,在fuzz的結他節奏下,有兩個大胸脯的黑種女郎已經在舞池裡等著我,我跳進去,在巨大的mirror ball下跟她們緊隨跳脫節拍扭動著軀体...

cut 7的don't you worry有著完美的流行曲調子,點點懷舊的female pop感覺,醒神的程度絕對可作為下一首single的材料。

來到cut 9的i swear那些閃耀結他與激情動人的chorus令我聯想到後期的suede,事實上gloss與suede同是來自nude廠牌的出品,試想像當the cardigans的nina persson唱起suede在coming up內的作品是何模樣?

之後大合唱時間到了,cut 10的aeroplane令我想到在大球場裡一起點亮打火機的情景,萬人同心唱箸滿懷盼望的副歌: "i write you a lovesong/ while i'm on the aeroplane/ the sky is so beautiful blue/ and sun is shining in my face..."

流行這東西,只要聽一篇就能懂得跟著唱,可惜在大多數的時候,流行最終卻是扮演謀殺音樂的角色。

最後唱片帶來兩首一快一慢的bonus tracks,前者gone too long步步向前的bassline與令人難以抗拒的調子,充滿張力之餘,亦帶出積極面對生活劫難的信念。

後者sleepless night是樂團少有的孤寂時刻,一下子,高溫的斗室給冰冷蒼涼的氛圍包裹下把唱片劃上休止符。

完美的試音,完美的流行,音樂殺人。

星期一回到公司,第一時間直上gloss的網址進一步認識他們的盧山真貌(雖然之前已經在想著女主唱多數會令人失望的說法),噢...女主音原來是冰島人,名叫heidrun anna,初時還以為她是來自法國呢,在未組成gloss之前在冰島從事電影和舞台劇的幕前工作,但都是擔演些微不足道的閒角,當中包括曾參演一部關於冰島電子樂團gus gus(4AD廠牌旗下)的電影。自從小時候在電視看到美國new wave(新浪潮)樂團blondie的女主唱debbie harry後,變立志以她為人生目標。後來組成了她的第一隊樂隊cigarette,出過一張有俗成績的專輯,不過始終有感在冰島發展的局限,便決心孤身來到英國的利密浦(liverpool)尋找機會,但初時只是在演藝學院修讀魔術,等待著機會的降臨,終於給她遇上了結它手paul cavanagh,因為大家都希望能寫出像Burt Bacharach與serge gainsbourg一樣完美流行曲的關係,令二人一拍即合,paul便立即召集其他團員組成了現在的gloss。亦因陣中所有團員勻來自不同樂隊的原固,經驗的累積令他們合作更為純熟,經過了一些演出後,憑著一盒3-tracks的demo,令他們送來跟nude廠牌的一紙合約。當出版過量限發行的處女細碟lonely in paris後,更遠征日本,而事實上,比起英國本土,gloss這類較屬於歐洲色彩的流行音樂,更適合日本人口味,結果gloss於東洋意料之內地得到不俗的迴響。

雖然gloss決不會是那類屬於破格前瞻的樂團,他們會是當你在洩氣時,像甜蜜潤滑劑一樣,能助你一把,將從苦悶的時間迴廊裡卡住的你擠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