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牛驅逐戰車

1941年冬天,德國設計師們決定在III式或IV式坦克的底盤上發展新的自行反坦克炮,但由於車體結構並不適合,這個設計沒有通過。同時埃克特公司發展出的新底盤,被認為很適合作為新的自行反坦克炮底盤。

1942年2月,埃克特公司在這新型底盤上裝備了43型71倍口徑的88毫米反坦克炮,設計定名為大黃蜂。1944年早期,駕駛室前裝甲板的佈置在生產中有了變動,火炮也變為43/1型71倍口徑的88毫米反坦克炮,這樣該車就有了兩種不同的型號。1944年2月24日,希特 拉下令將第二種型號命名為犀牛。大黃蜂和犀牛除了駕駛室前裝甲板的佈置和火炮型號外沒有任何區別,而這兩點變動都是無關緊要的。儘管缺少裝甲防護,二者都為威力強大的88毫米反坦克炮提供了急需的機動性。戰 鬥室的有限空間使載彈量受到限制,通常在24-40發之間。大黃蜂和犀牛頂部敞開的戰鬥室僅依靠帆布來遮蔽風雨,而且缺乏一挺車體機槍,通常一挺MG-34或MG-42機槍會配備在車體內以提供近戰防禦。從1943年2月到1945年3月,由埃克特 公司設計、德國埃森工廠製造的大黃蜂和犀牛自行反坦克炮產量很低,分別為20輛和474輛。

這兩種型號的自行反坦克炮都裝備了重型坦克殲擊炮營,第一次作戰是跟隨第655重型坦克殲擊炮營參加庫爾斯克會戰。它們表現得很成功,所以以後一共裝備了6個這樣的重型坦克殲擊炮營,出沒在各條戰線。最後它們逐漸被威力更大、防護更好的自行反坦克炮 ,如獵豹等取代,但它們的戰史一直持續到戰爭結束。

犀牛自行反坦克炮也是唯一在歐洲戰場上摧毀過美軍新型的M26潘興重型坦克的武器。1945年3月6日,一輛美軍第3裝甲師的M26在250米的距離上被一炮擊毀,這個犀牛自行反坦克炮的傑作發生在Cologne以北的Niehl鎮。

 

回到「火炮」